金庸们入选课本与鲁迅淡出课本有因果关系吗

最近看到自媒体平台上有人不无担忧地表示,语文课本或读本中收入了金庸等人的武侠类的课文,而鲁迅的作品却比原来少了。

的确,这些年来,不少通俗流行的作品被选入教材或课外读本,比如王度庐的《卧虎藏龙》、金庸的《天龙八部》两篇武侠小说的节选内容被收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必修)中,合为一个单元,取名“神奇武侠”;罗大佑创作的《现象七十二变》(歌词)被收入《大学语文》,金庸武侠小说《天龙八部》《雪山飞狐》等的节选片段也曾出现在北京语文泛读备选篇目等。与此同时,鲁迅、朱自清等名家的作品数量逐渐减少。这种现象引起社会广泛争议,曾有人发出“金庸取代鲁迅”的担忧,甚至有人将“金庸等武侠名著入选课本”与“鲁迅等作品慢慢淡出”相提并论,让人觉得好像是金庸们挤占了鲁迅。于是,有人认为,“鲁迅淡出”是因为“金庸们的入选”,也就是“金庸们的入选”是“鲁迅淡出”的原因。

其实“金庸们入选”与“鲁迅淡出”并无直接的因果关系,不必将其硬性比附。

从反对“金庸们入选、鲁迅淡出”者的言论看,主要有两点理由。

其一是说,“金庸们是无法和鲁迅相提并论的”。这一说法应该是有其道理的,两个风格迥异的人的确不可相提并论,但这一证据并不能证明“金庸入选”是荒谬的,恰恰相反,倒是说明了两种不同风格的不可取代。

  其二是说“鲁迅的作品中有一种精神可以引导人”,而“金庸的武侠小说,只是一种消闲读物”。毫无疑问,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时代,我们需要严肃的精神指引,但也需要轻松的身心愉悦。读严肃的作品让我们思想严谨,而读轻松消闲的作品则让我们神清气爽,二者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各有奇妙,各不可代。既然这样,那又何必像过去研究者做过的、且被事实证明是错误的那样去“抑李(白)扬杜(甫)”呢?

  事实上,伟大并不一定要上课本,而上了课本也并不一定多么伟大。曹雪芹那么伟大,课本中又选了多少《红楼梦》的章节?唐诗那么伟大,不是还选了不少“非唐诗”吗?金庸的确无法与鲁迅相比,但入选课本的那些作家,又有几个能够和鲁迅相比的呢?不能和鲁迅相比就不能上课本吗?

  语文教学不是单纯的“意义说教”,还需要“美感”渗透。就拿金庸名著来说,其入选至少有这样的几个好处,一是其中的侠义精神并非一无可取;二是作为影响巨大的一种小说样式,武侠小说自有其美学价值,学生应该了解,这也是增加个人素养所必不可少的;其三是其纵横捭阖、上天入地的宽阔思路与开放视野,给人开拓了许多深思遐想的天地,对于开阔视野、娱乐心智都是有好处的。

  既然如此,又何必拿“鲁迅”这面大旗来挤兑“金庸们入选”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