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后皮肤出现“灸花”、“水泡”,应如何处理?

不少朋友在艾灸时,皮肤表面会出现水泡的现象,因为不知道灸花产生的原理,以为是烫伤,对艾灸产生了疑问或者恐惧。
今天为大家打破“灸花”的谜团,带你深入了解灸花产生的原因。
事实上,艾灸时皮肤表面会出现水泡,这不是烫伤,而是灸花!
灸花是灸法术语,也叫“灸疮”。是指艾灸熏灼穴位局部后,该处皮肤起水泡后所致的无菌性化脓状态,是邪气外排的表现。
由于湿气、寒气重,经络不通而造成或大或小的水泡,而邪气排出体外需要一个通道,灸花就是这个通道。
用同样的火力艾灸的时候,有病灶的地方会比其他的地方敏感,会感觉更热、更痛、更有刺激性。
灸得脓出,风寒乃出
古代的疤痕灸出现灸疮是很正常的,甚至有人一定要灸到流脓生疮才认为能排除病邪达到效果。古代中医应用疤痕灸养生保健治疗疾病。
《针灸易学》中有“灸疮若发,去病似把抓”之说。还有“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说的都是疤痕灸。
灸疮是将我们身体里的病邪祛除体外的一种表现,常表现为起泡甚至流脓。《小品方》说道:“灸得脓坏,风寒乃出,不坏则病不除也。”
虽然灸花有碍观瞻,但古人认为“能忍一顷之灸,便有再生之理。”此灸法最早记载于《针灸甲乙经》,盛行于唐宋时期。
灸花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形态呢?
人体在寒气重、湿气重、经络不通的时候,灸花出现的颜色是不一样的。
(经络)越不通的人、湿气越重的人(水泡)就会越大;初次艾灸的人,会出的多并容易出,经常艾灸的人,耐受力会增强,(水泡)出的相对来说会比较小和少。
艾灸时间越长,也会出得越大,反之会小。
起的(灸花)小,预示着这个部位下一次还可以再灸,如果(灸花)出现得太大,就不能再灸了,需要进行处理。
从水泡颜色辨体内湿气:
  • 如果水泡是无色的,说明是寒湿;
  • 如果水泡是黄色的,说明有郁热的表现;
  • 如果水泡是血水样,说明体内湿毒很盛;
  • 艾灸的地方发痒,是该部位是有风邪的表现。
灸花破了可咋办?
日常生活中出现灸花后,难免会有这样的问题需要解决——“水泡要怎么处理?”“这要是破皮了会不会感染?”此时,你可以这样做:
《中国灸法》中记载了灸花出现后的处理方式如下:
施灸后局部皮肤有红晕灼热感,不需要处理,经过数小时就会消失或有一些黄色的瘢痕;
若灸后皮肤起了水泡,小的水泡可以自行吸收;
灸后皮肤起的水泡较大,可以用消毒过的针头刺破,放出液体,敷以消毒纱布固定,或用淡膏药覆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