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第8讲
词的调式·《桂殿秋》
今天我们要交流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词的调式
1、调式的概念
词调最早来源于民间曲调,包括爱情歌曲、劳动歌、祀(sì)神曲等。词调是指词的腔调,中国古乐中共有84宫调,而唐宋词所用只有28个宫调。唐宋时,词与曲结合。前面我们介绍过的“慢、令、引、近”是词的基本调式。词的调式变化还可体现在“变调”上,方式有“偷声”“增字”“减字”“摊破”等。
2、调式的种类介绍
1)令
“令”即“小令”,又称“令曲”,一般字少调短,《十六字令》就只有16个字。最初某个词牌加称为“令”,好似与行酒令有关,其格式大部分没有变化。如《三台》又称《三台令》;《调tiáo 笑》又称《调笑令》等。但有的也变化,如:
浪淘沙 皇甫松
蛮歌豆蔻北人愁,蒲雨杉风野艇秋。
浪起鵁鶄眠不得,寒沙细细入江流。
本词单调二十八字,四句三平韵。
浪淘沙令 (南唐)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本词双调五十四字,前后段各五句、四平韵。
2)引、近
“引”和“近”,这两个字都有引长、扩充的意思。近词又叫“近拍”。引词和近词,一般比原词较长,节奏较慢。
千秋岁·水边沙外
秦观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
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
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本词是双调七十一字,前后段各八句、五仄韵 。
千秋岁引·秋景
王安石
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
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
楚台风,庾楼月,宛如昨。
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他情担阁!
可惜风流总闲却!当初漫留华表语,而今误我秦楼约。
梦阑时,酒醒后,思量着。
本词双调八十二字,前段八句四仄韵,后段八句五仄韵。
3)慢
“慢”也就是“慢曲子”的简称,指唱起来节拍较慢。慢词的字数一般比原调的字数多得多。如刚才我们例举的双调《浪淘沙令》五十四字,《浪淘沙慢》扩为一百三十三字。
浪淘沙令(南唐)李煜
帘外雨潺潺, 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本词双调五十四字,前后段各五句、四平韵。
浪淘沙慢 柳永
梦觉透窗风一线,寒灯吹息。那堪酒醒,又闻空阶,夜雨频滴。嗟因循、久作天涯客。负佳人、几许盟言,便忍把、从前欢会,陡顿翻成忧戚。
愁极,再三追思,洞房深处,几度饮散歌阑,香暖鸳鸯被。岂暂时疏散,费伊心力。殢(tì)云尤雨,有万般千种,相怜相惜。到如今,天长漏永,无端自家疏隔。知何时、却拥秦云态?愿低帏昵枕,轻轻细说与,江乡夜夜,数寒更思忆。
本词柳永创调。双调一百三十三字,前段九句四仄韵,后段十六句五仄韵。
4)摊破
“摊破”也就是“摊开”“裂开”的意思。为了适应乐曲节拍变动的需要,
有时词人对原调的字数有所增加,或破一句为两句,随之在结构和用韵上也可能有所变动,形成别体。如:
浣溪沙(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本词双调四十二字,前段三句三平韵,后段三句两平韵。
摊破浣溪沙(唐·无名氏)
五里滩头风欲平,张帆举棹觉船轻。柔橹不施停却棹,是船行。
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无名氏的词,上、下片各增3字(摊),韵脚也移动了(破)。这就是“摊破”。
5)促拍
“促拍”是由增字而形成的词调别体。增字,使得两个韵脚之间距离较远
了,节拍变得松散,有必要促节短拍加以调节,因此呢,这类词调便称为“促拍调”。例如:
丑奴儿(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本词是双调,每段四句三韵,共四十四个字。
促拍丑奴儿(朱敦儒)
清露湿幽香,想瑶台、无语凄凉。飘然欲去,依然是梦,云度银潢。(潢huáng)
又是天风吹淡月,佩丁东、携手西厢。泠泠玉盘,沉沉素瑟,舞遍《霓裳》。(泠líng是指清凉)
本词是“促拍”体,双调五十字,前段五句三平韵,后段五句两平韵。
6)减字
“减字”是指减少原调的字数,又改变句式和用韵而另外形成的词调。例如:
木兰花(欧阳修)(宋人《木兰花》词,皆《玉楼春》体)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欹qī)
本词双调五十六字,前后段各四句、三仄韵。
减字木兰花(朱敦儒)
刘郎已老,不管桃花依旧笑。要听琵琶,重院莺啼觅谢家。
曲终人醉,多似浔阳江上泪。万里东风,国破山河落照红。 (浔xún)
本词双调四十四字,前后段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 “减字”调共减了十二个字,又换了韵;而原调是都是仄韵、不换韵。
7)偷声
“偷声”也是一种由于减字并改变原调句式而另成的词调,与“减字”
调基本相同。不过,它侧重于用韵的变动。例如:
偷声木兰花(张先)
画桥浅映横塘路,流水滔滔春共去。目送斜晖,燕子双高蝶对飞。
风花将尽持杯送,往事只成清夜梦。莫更登楼,坐想行思已是愁。
本词双调五十字,前后段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与原调(见上)对照,可以看出这个“偷声”调“偷掉”了6个字,同时也由仄韵改成了平韵。
8)转调
“转调”是对原调增字破句并变换宫调所形成的另一种词调。例如:
踏莎行(姜夔)
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明又向华胥见。
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
别后书辞,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
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华胥xū—人名)
本词双调五十八字,前后段各五句、三仄韵。
转调踏莎行(南宋·赵彦端)
宿雨才收,馀寒尚力。牡丹将绽也、近寒食。
人间好景、算仙家也惜。因循尽扫断、蓬莱迹。
旧日天涯,如今咫尺。一月五番价、共欢集。
些儿寿酒、且莫留半滴。一百二十个、好生日。
跟原词比,“转调”后的词四个四字句保持不变,原调的六个七字句,分别变为八字句和九字句,而且多押了两个韵。
9)添字
“添字”是对原调某些句子增加字数,但不破句,这样形成的另一词调,叫“添
字”调。如:
添字丑奴儿(李清照)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丑奴儿》原词是双调,每段四句三韵,共四十四个字。本词对原调《丑奴儿》上、下片末句七字各增两个字,然后分割为四字的和五字的两句,而形成别体,共四十八个字。
总而言之,摊破、促拍、减字、偷声、转调、添字等词调,都是曲子词在演唱时,因乐曲节拍的变化而派生形成的,是产生“同调多体”情况的主要方面。转调以后的词在字数、句法、用韵等方面均有变化。如《踏莎行》本为五十八字,《转调踏莎行》则变成六十五字了。《转调满庭芳》由押平韵部分转押仄韵。《减字木兰花》在上下片第一、三句中各减三字,而且平仄互换,每片两平韵两仄韵。
关于调式的内容,我们在审词牌的时候,常会看到,我们学填词必须理解,但并不是非要用到不可,随着对词的了解加深,我们对这些知识点也就熟知了。
三、介绍词牌《桂殿秋》
1、词牌名介绍
《桂殿秋》,词牌名,此调 本唐李德裕《送神》《迎神》曲,有“桂殿
夜凉吹玉笙”句,调名就因此而来。此调为单调。五句,二十七字。第二、三、五句押韵,均用平声韵。我们看范例和词谱:
桂殿秋(宋·向子諲yīn)
秋色里,月明中。红旌翠节下蓬宫。
平仄仄句仄中平韵中中仄中中中平韵
蟠桃已结瑶池露,桂子初开玉殿风。
平平仄仄平平仄句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这是这首词的正格!
再看其它词例:
桂殿秋 其一(唐·李白)
仙女下,董双成,汉殿夜凉吹玉笙。
曲终却从仙官去,万户千门惟月明。
桂殿秋 其二(唐·李白)
河汉女,玉练颜,云軿往往在人间。
九霄有路去无迹,袅袅香风生佩环。
桂殿秋(清·朱彝尊 )
思往事,渡江干。青娥低映越山看。
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
桂殿秋 (宋·李仁本)
金带重,紫袍宽。到头不似羽衣闲。
君王若许供香火,神武门前早挂冠。
填词格律都是死的,按谱填词就可以。我们来赏析 看古词的创作思路。
2、例词:
桂殿秋 (清·朱彝尊)
思往事,渡江干。青蛾低映越山看,
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
在赏析时候我们先了解一下作者的生活背景,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好的去了解这首词。
朱彝(yí)尊家贫,入赘冯家。他妻子的名子叫福贞,字海媛;妻妹名叫寿常,字静志,朱彝尊与寿常之间有一段难以言表又难以忘怀的恋情。朱彝尊有长篇排律《风怀二百韵》,冒广生曾说:这首《风怀二百韵》就是为其妻妹作,这首词就是写朱彝尊和他的妻妹——也就是小姨子,冯寿常早期相遇的故事。
朱彝尊十七岁入赘到冯家,比他妻妹大七岁,当年妻妹只有十岁。九年后冯氏(也就是他妻妹)出嫁,到了二十四岁她才回到娘家住,在这个时候才和朱彝尊有了爱情故事,但冯氏(他小姨子)三十三岁就死去了,结合这些资料我们去品读这首词。这首仅仅二十七字的小令,细细品读,回味无穷。只有刻骨铭心的往事,才能记忆犹新,历历在目。从首句看起,“思往事”,既然是“思”,那么,对于词人来说,就是有那么一段,深藏在记忆深处的往事。回忆起往事使人越发联想,思念是一种痛苦,更是一种无奈,特别是思念阴阳两界的人,可想而知思念至极。“思往事”,到底是什么往事使人倍加难忘呢?接着告诉我们是“渡江干”。谁和谁渡江呢?词中并没有回答,但我们从字面意义可以看出是一位风姿绰约的年轻女子,“与子同舟”从以下的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的。
“青蛾低映越山看”。“青蛾”比喻女子眼眉黛眉。这句是回忆起当年两个人同舟共渡,她风姿绰约的身影,黛眉在青山的映衬下显得更加秀美。这里的低映似乎看的水中的倒影,古时候传统女子羞涩的神态跃然在字里行间。为什么要这样写呢?中国千年文化的礼数制约了当时社会女子的地位,一般未婚女子不可以直接与陌生男人说话。低映却传达了女子内心世界。
“越山看”,倒装句,看越山。基础知识点,一般说山美丽都写成“青山如黛”,这里说山的美丽侧面又反应了女子的容貌。山倒映在水里和女子的黛眉相互融合,是山美?还是人美?是看山?还是看人?从而达到结构上的和谐统一。
《风怀二百韵》写到“蛾眉新出茧,莺舌渐抽簧”。这里也是写冯氏之美丽。“共眠一舸听秋雨”与上句侧重于视觉上的表现不同,这句由视觉转移到听觉上来。“共眠”从时间立意上看是从白天渐渐的到了夜晚。随着时间慢慢的推移自然景物也随之变化。
舸,就是船。一舸就是同船,共眠一舸,两个人如此接近,其主观思想内在愿望的强烈。 这里的眠依旧是无眠,无法入睡。两个人经过白天内心爱慕的煎熬到了夜晚会更加强烈。两个人因为相互爱慕却连说话的机会都没有,受到传统礼数的束缚只能暗自心伤。船是传统古诗词意象,一段生命历程或一片天地,这里所表现的是情感的历程。
“共眠一舸听秋雨”。“听”字在词中的作用,听觉的直接写法,听到的是秋雨,从时间立意上明确了秋天同舟而行,到了夜晚却下起了秋雨,我们都知道一场秋雨一场寒,在这里听到的不但是下着的秋雨,而是两个人彼此内心深处的呼唤。秋天本身就是万物萧条,况且在特定的船上,下起了秋雨。和上句的自然景物极大反差造就了内心世界的波澜。“小簟轻衾各自寒”。从视觉角度转移到感觉上来。
簟:古时候的席子,衾:被子。看看这两个名词的修饰。“小簟轻衾”本来秋天夜晚下雨的天气就寒冷,小簟,单薄的席子,轻衾,单薄的被子能抵御寒冷吗?簟、衾都是生活必需品,说明当时处境之难,两个人近在咫尺,有话不能说的那份煎熬在痛苦中挣扎。其主观内在的愿望和客观外在的约束造成强烈的对比,“各自寒”,意味着两个人,心相默契,并不是一个人寒冷。好比心有灵犀一点通,各自的心灵已经相互融合到了一起,一个道理。所以,当“各自寒”之时,秋雨打篷声其实也已听不到,各自心中,都听到的是对方的呼唤。在无助无奈的环境里,外在的凄寒可以忍受和担当,但内心的思绪又如何去抑制呢?整首词是作者对以往事情的追忆,而使人越发联想。
2、格式
桂殿秋 (宋·向子諲)
秋色里,月明中。红旌翠节下蓬宫。
平仄仄句仄中平韵中中仄中中中平韵
蟠桃已结瑶池露,桂子初开玉殿风。
平平仄仄平平仄句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李德裕词二首,其二第二句“玉练颜”, “练”字仄声。其一第三句“汉殿夜凉吹玉笙”,“桂”字、“殿”字俱仄声,“凉”字、“吹”字俱平声,“玉”字仄声。谱内可平可仄据此。
3、审词牌:
1)押韵:
五句三平韵,二三五句入韵。
2)句式
此调为单调。小令,五句,二十七字,33777句式。
3)对偶:这首词牌没有对偶要求,但是我们看正格的《桂殿秋》三字句“秋
色里,月明中。”是对偶的,第四五句也是对偶的。所以能对偶尽量对偶。我们作业要求两个三字句对偶。
4)内容:从以上例词我们可以看出,《桂殿秋》内容就是写秋夜月景或望月怀人。
值得注意的是:“红旌翠节下蓬宫” 这句的平仄为“中中仄中中中平” ,这句平仄格式比较宽松,其中的“中”很多,但是,我们在填写的时候要注意平仄错开,要注意和正格的平仄比较。搭配和谐,才能使韵律和美。
本讲提纲:
一、词的调式
二、《桂殿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