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读书会——叙述
叙述作为一种重要表述方式,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文学创作中,都非常重要,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表达方式。也因此,学生一上学就要写记叙文,练习继续这种表述方式。
什么是叙述?《西游记》中,哪些叙述有趣,可以用来做文章呢?
“叙”,是次第的意思,即顺序的意思。所谓“四时不失其叙”,就是四季不错乱顺序。叙,用作叙说事情时,包含按照次第,有头有尾地说明事情的原委、过程的叙述。谈得都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情,所以叫“叙旧”。这也是为什么记叙文要求交代起因、经过、结果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有头有尾地叙述事情的原委和过程。
述,是沿着走惯了的老路走的意思。所以,述也是述旧的意思,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就是说他自己一生只传述先王的遗言遗训,不加改动。
可见,叙,是有次第地说旧事;述,是说过去的事,和他人说过的话,重在重现。所以,叙,是叙事、叙说、记叙;述,则常用在复述、转述等词语中。因为说的是发生过的事情,所以更加平易和亲切。
因此,所有故事类的内容,都是用叙述的方式表达的。
《西游记》第三回,四海千山皆拱伏,九幽十类尽除名。这一回还是孙悟空长本事的时候,在龙宫获得了金箍棒,在地府的生死簿上勾去了自己和众猴们的名字。
这个回目中,孙悟空恫吓了龙王和十殿阎罗,最后导致了这两个部门的领导向玉帝告状,写状子的分别是东海龙王和地藏王菩萨。
(东海龙王的状子)
(地藏王菩萨的状子)
对比两封状子,东海龙王叙述事情原委的时候,加了一些有色彩的词语,比如,妖仙孙悟空,欺虐小龙,强坐……强化了自己的弱势。
地藏王菩萨则先陈述了自己这个工作部门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即阴阳生死对全宇宙秩序是多么重要,对于玉帝管理下的帝国是多么重要。
所以,读者读来的感受就是东海龙王是个人的事情,而地藏王菩萨的事情,关涉到了整个体制的威权。重要程度自然很容易见分晓。可见,即便是叙述,也还是有叙述者的主观倾向的。
因此,在读到这一回的时候,我们组织了这样一个学习活动。
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这样的文本作为参考(下水文):
·花果山天生圣人孙悟空,龙王之近邻,为护佑儿孙,守护山洞,听闻龙宫多宝物,遂往借兵器一用。岂料龙宫之叉、戟竟如此轻薄无用。那老龙便听了他婆娘的话,用一块定子搪塞于我,那定子不过他家无用之物,倒是跟俺老孙有缘,居然金光万道,可随俺老孙心意变化,上书如意金箍棒。俺便试试金箍棒,龙宫那些鱼虾鳖类太也稀松,居然吓得魂飞魄散。
·只是有了这铁棒,又无披挂相配,便跟贤邻相借,那龙王推三阻四,欲支俺老孙去别处相借。既是大哥,岂可如此推诿?俺老孙便哪里都不去……
(下水文提供之后,孩子们很惊喜,老师还可以这样神操作)
然后,请学生从孙悟空的视角向玉帝陈述自己在龙宫和地府做的事情。
娃娃们是这样写的:
这个活动,主要想请学生体会叙述主体不同,看到的东西不同,情感体验不同,叙述的结果就不同。
在偷吃人参果那个部分的第二十六回,孙悟空三岛求方,观世音甘泉活树,孙悟空在东海上各种奔波求活树的方子。
在福禄寿三星那里,就把前面偷吃人参果,推倒人参果树,被镇元大仙捉住等情节做了一个叙述:
这个叙述,基本还是客观的。之所以这样细细叙述,一方面是首次求人,作者行文的需要;另一方面,求方不成,但是求这老哥仨去跟唐僧面前说说不念紧箍咒还是有必要的,为了办事儿方便,也需要细说的。
之后,去了东华大帝君那里,便不再细述,而是更加概括叙述起因经过结果:
在瀛洲九老那里,便成了:
直到在观音那里,因为观音菩萨是度化孙悟空的,跟孙悟空的情感不一般,并且有望得到支持,所以,说得又比较详细,并且还略带委屈地叙述了事情的原委。
问题:这几个段落的叙述,哪个可以作为语文课概括主要内容的结果?哪个可以作为复述的结果?哪个可以作为事件梗概的结果呢?
在语文课上,经常会有这样的要求: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简要复述课文内容;叙述故事梗概。请问,这些内容的区别是什么?主要内容概括到什么程度?多少字比较合适?如果把主要内容复述出来,算不算简要复述?故事梗概呢?如何定义的?证据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