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与意识:家庭教育中孩子偏差行为分析与简要应对
关于知行合一,心理大咖李克富老师有个经典说法,如果问一个人为何“不能做”一件事,口头回答会是“不愿做”,实际上则是“不敢做”。
作为普通人,我们智力水平相差不大,都具备做事情的潜在能力,为何行动力差别这么大,用杨绛先生的话说,“想的太多做的太少”。
原因在于:不是不能,也不是不愿,而是不敢!
认为自己是不愿做,愿意做的话会比总统还牛,这是合理化自我防御。不做事不会犯错与丢脸,去做就有失败丢脸的可能,这可是大风险,于是潜意识的不敢变作意识的不愿。
这就解释了知行合一为何如此之难,我们不缺知识,是缺少行动的勇敢意愿。我们要架起知与行的桥梁,就是保持一份“勇敢意愿”,可以称之为意识。
知识——意识——能力,这才能把潜能变作能力。
知道做不到不要紧,这是大多数人的状态,我们不是圣人,也会如此,不过需要多一份“意识”:我这么畏惧不敢做,不是缺能力,也不是缺意愿动机,我只是在准备中。
比如,家庭教育中面对孩子偏差行为,作为父母忍不住情绪方式应对,这就是缺少有效帮助的意识。
爱孩子是天性,但会爱孩子和让孩子感受到爱,帮助孩子有效成长,这才是知行合一的结果。
心理理论的学习,起到的就是保持意识作用,让情绪释放有个暂停键,有个缓冲期,有个觉察过程。
举例子。
研究发现,孩子偏差行为有三类情形,求关注想满足爱的需要,求权利想满足尊重的需要,求安全想满足安全感的需要。
1、求关注的孩子,会无理取闹,会恶作剧,会说脏话。孩子言行是要表达爱的缺乏与需要,不幸的是父母会被情绪干扰,看不见,想想多少促进亲子关系机会被失掉。心理对策:消退和强化。
2、求权利的孩子,会叛逆,会对着干,会发怒。如果家有初中生,很熟悉的一幕吧,孩子潜在想法是要权利要独立要自由要空间,渴望被尊重,父母会被情绪纷扰,视而不见。心理对策:责权利一体化。
3、求安全的孩子,特点是表现出攻击性,又会出现攻击别人和自我攻击现象。打人骂人报复人的孩子,本质是感觉弱小不安全,才会张牙舞爪狐假虎威,有些孩子甚至粗暴对待父母,理论路线为不安全感——自卑——代偿——优越感——偏差行为,心理对策:前面方式基础上,降低期待,建立关系,专业辅导。自我攻击的孩子会出现自暴自弃,理论分析如上。
这些偏差行为的背后,都是情绪欲望的缺失和追求,抑郁是因为绝望所以难以治疗,而焦虑是有希望容易处理,总之都是在表达某种内心缺失的需要。
当家长能够意识到这一点,看懂孩子言行后面的需要,才会有效帮助孩子,至于具体帮助技术可以讨论,应有俱有,重要的理解和意识到“看见就是疗愈”,情感的力量至关重要。
有了意识,就可以采取行动,潜意识意识化,把潜在能力变作真实能力。
再举例。
昨天参加某专家委员会,个人双重角色身份可以业务讨论也可以先走,后意识到要面对学习机会,返回会场认真听,且做好发言准备:评审与评估关系,成立委员会目的,回应组织者妙言妙语。其中阐述目的是重点,分作四句话:促进行业发展,执行政策规避风险,提建议,提问题,总之不是直接解决具体问题但是走在解决问题的正确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