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的主证

与肝相关的疾病
耳鸣、耳聋是肝脏本有蕴热, 机能亢进, 出现热性或冲逆现象的, 称为“肝火”,或气郁化火, 气火上逆, 上攻头目所致;
眩晕是肝肾阴亏, 水不涵木而致肝阳上亢症;
痉病是由于血虚生风所致,血虚生风是肝风内动中的一种, 类似现代医学的震颤麻痹;
疝气是由素体阳虚, 中气不足, 寒邪客于足厥阴肝经,气血凝滞而致;
黄疸是湿热蕴蒸于脾胃, 肝胆疏泄失常, 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于肌肤而发黄疸;
胃痛是由于情志不舒, 肝气郁结, 疏泄失常, 横逆犯胃而致用胃不和;
泄泻为情志郁结, 肝失疏泄, 影响及脾致脾不运化, 遂成肝脾不调, 脾失健运, 清气不升, 故肠鸣泄泻;
咳血是由于肝气生发太过, 气火亢而上逆,影响及肺, 肺失肃降, 火邪迫肺, 灼伤脉络, 致肝火犯肺;
积聚为正气已伤, 又因情志郁结, 气滞血瘀而致肝积。
以上疾病均由肝病引起, 累及胆、脾、胃、肺、肾等脏, 使肝的阴阳失调, 气血功能紊乱, 气机升降失常而发病。
肝病的主证
诊断肝病必须抓住其主要证状, 主证如下:
胁肋胀痛:胁肋胀痛是肝病常见的证状之一, 因为肝脉布于胁肋, 凡外邪、七情伤肝、气滞瘀凝, 都能引起胁痛。肝病出现胁肋胀痛以气郁为主, 而且是胀甚于痛, 时痛时止, 逐渐增剧。痛久则影响血分,气滞血瘀, 痛如针刺样, 或有灼热感。一般胁痛多属实证, 很少虚证。若在营血素亏病人中出现胁肋痛,其证为隐隐作痛, 悠悠不止。
少腹痛:少腹属肝经, 气滞瘀凝, 则出现少腹痛,并且常由胁痛而牵连。气滞者多痛而兼胀,瘀血凝滞者拘急绞痛。
腹胀:肝痛腹胀, 因为实则木旺克土, 虚则木不疏土, 均能影响消化机能, 故见肠胃道证状, 食后腹胀甚, 肠鸣矢气后则舒。
眩晕:头晕目眩, 为肝血不足, 肝阳、肝风上扰的主症之一。
抽搐:为风证状之一。由于阴血极亏, 不能濡养筋脉, 手足拘急驰张不宁。初起但见手指蠕动, 严重时即成“痉厥”。
口苦:肝胆经有热, 但胆汁外溢, 常口苦口干同见。
多怒:性情急躁多怒, 不能自制, 多见于肝气、肝火证。
梅核气:咽喉并无异物,常觉有物堵塞, 吞之不下, 吐之不出, 并不妨碍饮食, 个别兼有胸闷气短,名为“梅核气”。因肝气不舒, 影响胃气, 气滞痰凝,在不知不觉中形成。
疝气:肝脉环绕前阴, 常因气滞而睾丸胀痛下垂。挟寒者, 阴囊不温;挟热者小便短赤;挟湿者肿胀麻木;中气不足者多行多立过劳即发。
囊缩:为肝脏精气竭绝现象, 常与舌卷同见,肝脉下循阴器上络舌根, 精气绝则经脉收引所。
黄疸:脾胃湿热熏蒸于肝胆, 因胆汁不入肠道而逆入血中, 发为黄疸, 故在肝病时也多出现。并伴有纳食呆滞、恶心、呕吐、小便短赤、舌苔黄腻等。
弦脉:为肝病的主脉。从弦脉来诊断肝病,须注意兼脉。如弦细为肝血虚;弦迟为肝寒;弦数为肝热;弦细数为肝阴虚内热;弦大数为肝火旺盛。
舌边红刺青紫:肝脏有病, 在察舌方面以两侧最为显著。红为肝热,红刺为肝火,亦有呈青紫色小如针头或成斑状, 为内有瘀血, 多见胁肋刺痛等。
舌体强硬短缩颤抖:舌体强硬, 运动不能自如,或短缩, 或萎软, 或伸出颤抖或歪斜不正, 均见于肝风证。
面青:长期慢性肝病患者, 前额处隐隐见有青色, 或见苍黄色. 其色大多晦滞。小儿“急慢惊风”中尤为多见。

声明:本文节选自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3年第4期,作者孙杏珠。本公众号所分享文章仅供参考学习之用。发布内容若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可随时和我们联系删除。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文中涉及所有治法、方剂、药物为学习参考之用,非专业人员慎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