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世界-尖角龙
尖角龙属 是角龙科恐龙的一属,是种草食性动物,生活于上白垩纪(距今约7650万到7550万年前)的北美洲,化石发现于加拿大亚伯达省的恐龙公园组地层。
白垩纪(英语:Cretaceous)是地质年代中中生代的最后一个纪,长达8000万年,是显生宙的最长一个阶段。白垩纪因欧洲西部该年代的地层主要为白垩沉积而得名。
界:动物界 Animalia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蜥形纲 Sauropsida
目:†鸟臀目 Ornithischia
科: †角龙科 Ceratopsidae
属:†尖角龙属 Centrosaurus
模式种
腔盾尖角龙
Centrosaurus apertus
尖角龙与人类的比例参考
尖角龙的骨骼复原图
尖角龙身长约6米,身体由结实的四肢来支撑。如同其他的尖角龙族,尖角龙的鼻端有一大型鼻角。因个体的不同,鼻角可能是向前、或向后弯曲。在眼睛上也有一对小型额角。
尖角龙的颅骨,具有大型鼻角、明显的颈盾缘骨突。位于维多利亚科学博物馆
尖角龙的特征是头盾顶端,有两个向前的小角。头盾是普通地长,上有大型洞孔,头盾周围则有若干小型的角。
尖角龙的属名 Centrosaurus
在古希腊文意指“尖刺蜥蜴”
kentron意思是“尖刺的”,而sauros意为“蜥蜴”。属名是指它头盾周围的小型角,而非它鼻端上的角。
其属名易与钉状龙(Kentrosaurus)混淆,两者来自于相同的希腊文字源,但尖角龙字首改为'C',以避免混淆。
图为:钉状龙的复原图
钉状龙 为剑龙科的一属,生存年代为晚侏罗纪的启莫里阶,约1亿5570万到1亿5080万年前。成年钉状龙的身长约4.5米,钉状龙的后背到尾巴分布着尖刺,而非板甲。
尖角龙的颌部是用来咬碎植物的,而头盾则是巨大颌部肌肉的附着点。
根据加拿大亚伯达省发现的尸骨层,显示尖角龙是种群居动物。亚伯达省恐龙省立公园的一个尸骨层,由尖角龙、戟龙的化石所构成。
另一种可能是,这些大量死亡的动物不是群居动物,而是在干旱时期聚集到水坑中。发现尖角龙化石的地层,地质年代较戟龙古老,显示戟龙在环境改变的时期取代了尖角龙。
角龙类的大型鼻角与头盾,是恐龙之中最特殊的面部特征之一。自从首次被发现有角恐龙之后,它们的角与头盾功能长久以来都是争论的主题之一。
常见的理论有:抵抗掠食动物的武器、物种内打斗的工具、视觉上的辨识物。
2009年的一份研究,比较了三角龙与尖角龙的颅骨损伤,提出这些损伤应该是物种内打斗行为留下的,由抵抗掠食动物造成的可能性较小。尖角龙的头盾太薄,无法有效抵抗掠食动物;而三角龙的头盾较厚、实心无洞孔,具保护颈部的可能性较大。尖角龙的颅骨较少损伤,显示头盾与角较常充当视觉辨识功能。
尖角龙的头颅骨
位于皇家安大略博物馆
尖角龙的化石最初是由古生物学家劳伦斯·赖博(Lawrence Lambe)所发现,发现于加拿大亚伯达省的红鹿河流域。
劳伦斯·赖博
1849年-1934年
加拿大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
之后,亚伯达省的恐龙省立公园发现许多尖角龙的尸骨层。某些大规模的尸骨层,面积广达数百平方米,具有数千个化石,有不同年龄的尖角龙个体。科学家推测这些高密集的尸骨层,是因为尖角龙群体行动时,遭到洪水或其它自然灾害而被集体掩埋。近年在亚伯达省南部的Hilda镇附近,发现一个有近千个尖角龙化石的尸骨层,是已知最大型的恐龙化石聚集处。
尖角龙的皮肤痕迹
早期的尖角龙生态复原图
古生物学家发现,尖角龙化石都发现于亚伯达省南部,是茱蒂斯河流域最常发现的恐龙之一。
莱曼提出假设,在白垩纪晚期的北美洲,大型草食性恐龙有明显的地域差异,不同种类的草食性恐龙,栖息于各别的有限地理范围内。至于现代大型草食性哺乳动物,大都广泛分布于不同地理区,与前者有非常大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