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一首边塞诗气象磅礴,第一句以明月起兴,全诗令人荡气回肠
有唐一代,涌现了许多名诗佳作,而边塞诗也是璨溢古今,空前绝后。唐代涌现了许多著名边塞诗人,他们的边塞诗代表作无不令人景仰。其中以高适、王昌龄、岑参、王之涣四位善于边塞诗创作,作品较为出名,因此史学其并称为“四大边塞诗人”。他们名篇佳句很多,比如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等,都是我们耳熟闻详的边塞诗名句。
除了“四大边塞诗人”,还有很多其他诗人也写过边塞诗,包括王维、杜甫等人。李白“赐金放还”后,周游全国,也到了边塞。他投的是哥舒翰的幕府,在这里,他结识了名将郭子仪。后郭子仪犯了军纪,李白为他想哥舒翰求情,饶恕了他。从此郭子仪对李白感恩戴德,两人惺惺相惜,成了莫逆之交。
这段幕府生活,也让李白长了不少见识,写了许多边塞诗。包括《塞下曲》《从军行》《幽州胡马客歌》等著名诗篇。李白的边塞诗写得非常好,令人一读之下,不仅让人觉得大气磅礴,而且他的诗辨识度极高,那种潇洒和飘逸的风格,别的诗人怎么也学不来。塞下曲(其五)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
这首诗首联两句,分述了敌我两军的态势,指明了这场战争的性质 。颔联两句 ,与首联“ 天兵 ”照应 。这两句属对工整,气势磅礴。从将军到战士,同仇敌忾,威严整肃,争相建功报国。刚刚颁发诏令,很快就已深入敌区,表明进军神速,所向无敌。颈联两句 ,描写边塞风光和战斗生活 。构成一种奇妙的意境 :于苍茫中见壮美,于异彩中显飘逸。弓与月,形状相似;剑与霜,颜色相同。诗人巧妙地利用它们的某种共性,使它们之间的联系显得自然、和谐,使艰苦的军旅生活衬托得轻松、愉快。在尾联中以诗中主人公的口气抒发了“天兵”的必胜信念和献身精神,把全诗推向了高潮 。结局不落边塞诗以乡愁,闺怨作结的窠臼,而造成余音袅袅余韵无穷之感。这别具一格的结尾,使贯串全诗的壮美情怀更加完善,崇高精神得到升华。《从军行》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这首诗以短短四句,刻画了一位无比英勇的将军形象 。写的战争是一场败仗。但虽败却并不令人丧气,而在败中见出了豪气 。整个战斗历程,渲染得格外威武壮烈,诗让人不觉得出现在眼前的是一批残兵败将,而让人感到这些血泊中拚杀出来的英雄凛然可敬。在这样一首小诗里敢于去写严酷的斗争,甚至敢于去写败仗,而又从败仗中显出豪气,给人以鼓舞,不具备象盛唐诗人那种精神气概是难以做到的。而李白最著名的一首边塞诗,莫过于那首乐府古题《关山月》。这首诗气象磅礴,第一句以明月起兴,全诗令人荡气回肠。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关山月》 是汉代乐府歌曲之一,属于 “鼓角横吹曲”,是当时守边将士经常在马上奏唱的。到李白手里,写出了一种特有的气象,也发出了与众不同的呼声。只有胸襟如李白这样浩渺的人,才会如此下笔,才能写的这么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前四句辨识度很高,熟知李白写作风格的人,一读便知是李白的手笔。这几句的特点是想象力奇大,极富浪漫主义,这正是李白不同于其他诗人的重要特点。
李白巧借“长风”把“关”与“月”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明月依旧、关隘依旧,而历代的长征远戍的男儿却都一去不再生还。没完没了的战争,何时才能停息?因此诗人将“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这些广阔无垠的物象淋漓尽致地渲染,营造出雄伟壮阔而又苍凉悲壮的意境。李白通过对边塞巨幅画卷的描绘,为下文将士翘首故里编织了“思乡”的情结。与其他边塞诗人不同,李白放眼于古往今来边塞无休止的征战,揭示了战争所造成的巨大牺牲和给无数征人及其家属所带来的痛苦。但他并未对战争并没有作单纯的谴责,而是思考一代代人为之付出的沉重代价。
综观全诗,李白用广阔苍茫、深沉磅礴的图景抒发戍人思乡的意境,其实就是诗人博大的胸怀的自然流露。如果说李白的诗大多用“月”“旅”“酒”来排泄个人的愤懑的话,那么,这首写关山月的诗,就表现了他关心民生、悲天悯人的另一种情操。此诗气势博大,意境深远,读来哀婉凄凉而又雄浑悲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