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纪合短篇小说】李奶奶小传

点击"草庐书屋"免费订阅

李奶奶小传

原创/周纪合

李奶奶死了,有人说是死了一个吃苦勤劳的热心人,有人说死了一个心底狭窄的麻糜混。

李奶奶老家是河南尉氏人。

抗战期间,蒋介石为了抵御日本南下,在花园口扒开黄河大堤,致使黄河改道,造成了历史上的一次人为的大灾难,有20多个县成为黄泛区,150余万人伤亡,其中117万人沦为灾民。李奶奶的老伴被洪水冲走,公婆和小儿子在逃荒的路上饿死,女儿卖给了妓院,到我们村时只剩下了李大伯用鸡公车推着的全部家当和李奶奶提着用柳条编织的讨饭篮子。好心的村民收留了母子俩,他们在村头的土崖上掏了个窑洞安下了家。

不幸的遭遇和苦难的生活,造就了李奶奶坚强的体魄和扭曲的性格。在她的一生里,就像一只好斗的公鸡,张开了两个翅膀,时刻准备着和伤害她的子女与侵犯她利益的人进行决斗。

(一)

我们村地处镰山之阳,沟壑及撂荒地多,由周家寨和南社两个自然村组成,村民以周惠两姓居多,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厚,人民生活相对稳定,素以社火热闹文明雅致奇巧享誉县东北。“十个雷家八太奇,抬不过南社和寨里。”这是当地形容周家寨社火的一句俗语。

李奶奶母子两人初到村子,村民还比较热情,东家送米,西家送面,一些老年人还爱听李奶奶聊她逃荒路上的见闻和遭遇,听到伤心之处,还会陪着掉几滴惜惶眼泪。傍晚没人的时候,李奶奶会坐在窑门口,眺望着河南的方向,拿出别在腰里的旱烟袋,若有所思地吸着、吸着,有时还会流下两股清泪。人们知道,李奶奶是在思念老伴和女儿。

李奶奶先给一个大户人家洗衣做饭带孩子,因把孩子经常弄得脏兮兮受到主人的责怪。那时农村卫生条件差,到了冬天人们难得洗几回澡,就惹上虱子。一天,女主人吃完饭去到灶房,听到锅里有“咕嘟咕嘟”的煮东西声,揭开锅盖,看见锅里有衣物样的东西在翻滚,捞起一看,原来是煮着衬衣衬裤,喊来李奶奶一问,李奶奶说是煮虱子,恶心得女主人当时吐了起来。为此,李奶奶被辞退,也被人们传为笑谈。等后来李大伯结婚生子后,李奶奶帮着带孩子,夏天每到夜晚,她就用蒸馍用的铁笼盖翻转后给孩子洗澡,甚至洗尿布。儿媳对此多次劝阻,李奶奶却说河南老家人都是这个习惯,因此坏了河南人的名声,给乡亲们留下了河南人邋遢、肮脏的印象。背地里大家都称她“河南蛋”。

李奶奶家所住的窑洞,在村北的沟口上。沟内有大片的撂荒地,崖畔上长满了酸枣树。穷苦人勤劳。李奶奶芟除掉窑门口的野草,刨掉树根,捡拾净砖头瓦块,开垦出一块块荒地,种上了瓜菜,栽上了桃树、梨树、柿子树,李大伯也把酸枣嫁接为大枣。春风刮过,冰雪消融,桃花梨花竞相开放,各种蔬菜也蓬勃的生长起来,李奶奶的窑洞弥漫着浓浓的香味。待到瓜果成熟的季节,李奶奶也就挎着那个柳条编织的大蓝子,给村子里的人送一些瓜果菜蔬。我们一群半大的小子,总是借着午休或夜色去偷盗,惹得李奶奶拉着个竹棍,跳着一双小脚,操着一口河南腔在窑门口叫骂。于是,我们也就对骂:“河南蛋,推车子,沟子一拧八节子!”“哗啦啦婆,爱抽烟,一哈抽到晌午端,晌午端,做啥饭,擀面饭,擀面不胜打搅团,坐到门口哭老汉!”

那年村里闹社火,南社和寨里对扎营牌,要一比高下。寨里的芯子、搖杆、锣鼓、秧歌各个方队都安排停当,还差“后台(滑稽)”无人扮演,急得社火负责人直挠头,李奶奶自报奋勇扮演“后台”。人们见李奶奶年纪大了,劝她不要装硬汉,李奶奶执意要抛头露面,负责人拧不过,就让她出演“后台”。闹社火那天,李奶奶缠了又放了的半大脚蹬着花绣鞋,穿着清末时期老妇人的衣服,戴了一朵大红花,把脸抹得红红的,提着个竹篮子,和一位老头扮成走亲戚的两口子,边走边说着黄段子。到了村中央,两村社火碰头,各自拿出绝活表演。李奶奶扭扭捏捏、说说唱唱,不时从篮子里抓起一把糖果抛向人群,惹得人们笑声一浪高过一浪。事后,大家都说李奶奶给寨里赢了台。

(二)

解放了,李奶奶家分到了房子和土地,李大伯也成了家,但李奶奶舍不得她所开垦的菜地和栽的果树,仍旧一个人住在窑洞里。

1天, 大伙儿在村头的大槐树下乘凉,李奶奶忽然倒在地上,口吐白沫,抽搐不止。人们把她扶起后,李奶奶闭着双眼唱了起来,说是关老爷附体。由于人们拆了老爷庙,关老爷无处安身,现在暂住在李奶奶的窑洞里,受玉皇大帝派遣,下界给人看病,救苦救难。

从此,李奶奶在她的窑洞里用大红纸写了一个关老爷的神位,在窑门口挂了一面“有求必应”的旗子,正式给人请神看病。窑洞里整天香烟缭绕,灯火通明,每逢初一十五,还要响几挂鞭炮。偶而有人吃了香灰病情减轻,李奶奶就要求给她传名,久日久之,名声就越传越远,找看病的人越来越多。每到晚上,李奶奶窑门口的人川流不息。窑门口有一个小池塘,是原来李大伯为收集雨水挖的。李奶奶就说池塘里的水是圣水,能治百病,就有人不顾路途遥远,提个罐子来打圣水。李奶奶雇人每到夜深人静后担水倒入池塘,因此池塘的水老是保持一个水平。于是天赐圣水的神话就越发的令人相信。李奶奶先是只收些食品香烛,并不时把人们上供的食品送给乡邻。大人都嫌弃李奶奶濑兮(脏)不吃,但因那时缺少食物,孩子们不嫌弃,还都说李奶奶这人还不错。后来来的人多了,就开口要钱要衣物。

1次, 邻村的一个老太太病了,请神治

疗。李奶奶拍着腔子保证手到病除,并要了好多的钱物。人家虔诚地上香上贡,叩头礼拜,病情不见减轻,反而恶化,到医院后说耽搁太久,有性命危险,下了病危通知。儿女气愤不过,砸了李奶奶的场子。再后来雇人向池塘担水的事情传出,请她看病的人就越来越少。最后李奶奶落了个指神撇骗的名声。

李大伯结婚后,第二年添了个大胖小子,一家人高兴的不得了,李奶奶激动的直流泪花,喃喃地说“李家终于有后了”。为此李奶奶特地扯了七尺红绸,系在村口的大槐树上,响了一挂鞭炮,认大槐树为孩子的干爹,希望孩子像大槐树一样结实。

不知是李大伯的种子优越,还是李大妈的土地肥沃,从此李大妈两年一个生育不停,一直生到五男三女。一家十多口人蜷缩在土改分得的五间厦房里,缺吃少穿,生活的十分艰难。为了不再生育,李大妈精成遍了,核桃皮、瓷瓦片熬的汤喝了不知多少还是照样怀孕。那年李大妈又怀孕了,又是跳,又是压,还是怀到了足月。生产时李奶奶接生,孩子生下来看也未看就卡死了。李大妈当时气得昏了过去,醒来后哭骂不止,骂李奶奶心狠手辣,不得好死!此后又怀孕生了个双胞胎,是一对女孩。这时计划生育进村宣传,李大伯做了结扎手术,李大妈才停止了生育。

李奶奶卡死孩子的消息传出后,村子里的人都说老太太能下下手,亲孙子都敢捏死,还有什麽事不敢做,李大妈也和她结下了梁子,好长时间婆媳都不说话。

老李家生了五龙五凤,虽说日子艰难,但有孩子就有希望,李奶奶在村子里的腰杆更硬了,说话的底气更足了,再也没有人叫“河南蛋”了。

(三)

三年困难时期,人人都饿得三根肋子挑着一个头,偷盗集体的庄稼成为风气,农村流传着“偷一斗,红旗手;偷一石,是模范。不偷不绺,饿死喂狗”的顺口溜。李奶奶住在沟口,离村远离地近,因而偷盗集体的稼也就成了公开的秘密。

记得那是1961年的麦收时节,生产队组织青年护麦巡逻。那天晚上,天阴沉沉的,不时还飘起几点雨星。团小组长周金发带队在麦田巡视。半夜,麦田里响起剪刀铰麦穗的声音。金发大声喊叫“谁偷麦子?!”响声停止了,一会又响了起来。于是就和同伴们悄悄地包抄上去,看到有一个人影在晃动,就把手上的长鞭抽了过去。“哎哟!”随着一声呻吟,人影倒在地上,大伙前去一看是李奶奶,就笑着说:“偌大年纪了,再不敢晚上出来。”也就让老人家回去了,大家谁也没有再把此事放在心上,但是李奶奶记下仇了。

风水轮流转。五六年后,政治风暴席卷大地,李大伯担任了贫协代表,在村上说话嗡嗡作响。那年夏天,大伙都在村口的大槐树下乘凉,三婶(金发的母亲)不知说了个什么冲撞了李奶奶,李奶奶跳起来扇了三婶一个耳光,然后倒在地下撒泼:头发打散了,眼泪鼻涕抹了一脸;鞋袜蹬掉了,露出了裹得半大的解放脚。围观的人越多,李奶奶的哭叫声越高,嘴里念念有词,就像唱山歌一样,惹得大槐树下围满了看热闹的人。一会,李大伯来了,说了声“抬到她炕上!”于是,孫男孙女一起上手,把李奶奶抬到了三婶的炕头。

三叔是个有头有脸的要强人,不问青红皂白拉住三婶就是一顿饱打,急得踅里踅外直搓手。最后请人说合,三婶赔礼道歉,设了一桌饭才算了结了这场风波。

经过这件事情,人们进一步认识到了李奶奶的厉害。当时大孙子正和本村的一个独生女谈恋爱,说是当上门女婿,女方的母亲怯火老李家的为人,也因此而黄了。

(四)

李奶奶身体健康,人也勤苦,舍得出力,年轻时是生产队的好劳力。成立人民公社时,李奶奶带头拉着土改时分的黄牛入了社,曾受到工作组的表扬。在日常的生产劳动中,也是脏活累活争着干:割麦子“钻行子”,不服大姑娘小媳妇;地里送粪推着她的鸡公车,比一般男子汉还跑得欢;拾棉花、摘豆角总比别人手快。即使是过了古稀之年,还参加生产队力所能及的劳动。巷道谁家有红白喜事,李奶奶不请自到,烧火、择菜、扫院、抹桌子、搬板凳,脏活累活抢着干。每每下工回来,膈肘窝都要夹撮柴火。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一场大雨,沖毁了李奶奶的窑洞,加之割资本主义的尾巴收没了所开垦的土地,就搬回和儿孙一起居住。每到夜晚,是李奶奶搖纺车的“嗡嗡”声把儿孙送进梦乡。天长日久,枣红色的纺车拐儿磨出了深深的凹槽。但由于早年婆媳矛盾,李大妈总是不招见李奶奶,常常呕气。有一次,李大妈用红苕叶和黑面做了十多个饼子馍,为给上中学的二小子当干粮。李奶奶半夜纺线饿了,就摸索着吃了两个,惹得婆媳俩吵闹了整整一星期。李大妈说李奶奶偷吃,李奶奶说李大妈刻薄自己!

最让李奶奶揪心的是卖出去的女儿一直没有音信。解放后多方托人打听也无结果。有一年从一个老乡嘴里听说郑州有个女人在打听李奶奶、李大伯的消息,模样像李奶奶,恐怕是多年失散的女儿。李奶奶和大孙子去郑州寻了十多天也是空跑,花费不少,又招来李大妈的一顿数落。

这年冬天的夜晚,人们半夜还听见李奶奶在搖纺车,天明李大伯担水时,发现往常起床很早的李奶奶破例没有起床,到房子一看,老人已经没了气息。

李奶奶静静地躺在了镰山的一个山坳里。一场大雪,掩盖了一切踪迹。慢慢地人们也忘记了曾经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那个老人。

作者简介

周纪合,陕西省大荔县人,生于1955 年正月。自幼酷爱写作,怎奈水平不高,难成正果;后专攻医学,术不精而转从政。碌碌无为,一事无成,老来偷闲舞文弄墨以求自娱,如一丛路边小草,不为争妍芬芳,只为与世界添一抹绿意。

主编:李跃峰

本期小编:草庐居士

投稿邮箱:879101005@qq.com

图片来源:网络搜索

备注:长按下面二维码关注

心灵圣地,芝兰之室。

原创高地,温馨舒适。

(0)

相关推荐

  • 亲情|温暖的大家庭

    晚间一杯茶,叫人彻夜无眠.索性起身,信笔涂鸦. 下午来天柱山学校,听妈妈说大哥大嫂的特色小吃做起来了,生意火爆,供不应求,心里感到特别高兴.晚间遂去看他们,手足相见,分外亲切.他们很辛苦,也很开心. ...

  • 【美文选粹】刘仲平丨岁月如歌

    作者简介 刘仲平,1980年5月出生于山西省垣曲县历山镇朱家沟村.高中毕业.爱好写作.目前职业为货车司机. 文学 岁月如歌 作者:刘仲平 大伯瘫痪了.他有时很安静,有时很狂躁:有时会流泪,有时会微笑. ...

  • 【广东】张俊峰《​急》指导老师:孟凡启

    急 东华小学六年级 张俊峰 "嗯,什么味儿,什么东西糊了?" 我顺着糊味不自觉地来到了厨房,"完了完了,奶奶刚才还在做饭的,一会儿又跑哪去了?" 我顺手把火一关 ...

  • 【美文选粹】薛前发||崖上 那一丛红红的枸杞子……

    作家          新干线    ZUOJIAXINGANXIAN 主编寄语 且读书,你就是活了两世:且写作,你就活了三世. 作者简介 薛前发,生于一九六五年十月,山西省稷山县稷峰镇下迪村,中国共 ...

  • 血脉的故事

    送行的饺子接风的面,这一定是北方人的习惯. "我多想吃一碗热腾腾的面呀",在回新疆的飞机上,我想起了<又见平遥>的结尾,王掌柜的血脉繁衍的众多子孙,每年过年时都要吃一碗 ...

  • 短篇小说 || 高转屏:葫芦瓶祭 / 原刊《延安文学》2020年第6期

    作者简介:高转屏,笔名高原绿烟.绿烟,陕西富平人,陕西省作协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理事.王益区作协主席.<王益文苑>杂志主编,鲁迅文学院陕西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出版有长篇小说<又是梧 ...

  • 【草庐书屋·周纪合散文】舍饭义举泽乡梓 大荔八鱼李家故事之二

    点击"草庐书屋"免费订阅 舍饭义举泽乡梓 大荔八鱼李家故事之二 原创/周纪合 大荔县羌白镇八鱼村李氏家族,自明末从山西晋阳来陕,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到清康乾年间,已成为富甲一方的地主 ...

  • 饶阳一致合村李奶奶,刘爷爷讲述的惊险经历

    最近,我采访了素有饶阳红色堡垒村的一致合村李爱奶奶和刘新同爷爷,听听他们当年是怎么掩护党的抗日干部的吧! 李奶奶说,她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里,由于日本鬼子的到来,父母不得不在16岁的时候,匆匆给他 ...

  • 诵读:【周纪合散文】老梅经霜终芬芳(下) ——忆苦难的母亲

    点击"草庐书屋"免费订阅 老梅经霜终芬芳(下) --忆苦难的母亲 儿维友口述  孙纪合执笔 (四) 父亲的去世,犹如天塌了一般.时年母亲才二十八岁,家里房无一间,地无一垄,如何抚育 ...

  • 诵读:【周纪合散文】老梅经霜终芬芳(上) ——忆苦难的母亲

    点击"草庐书屋"免费订阅 老梅经霜终芬芳(上) --忆苦难的母亲 儿维友口述  孙纪合执笔 纷纷扬扬的大雪,把世界妆扮得玉雕粉琢.院内的腊梅花儿迎着凛冽的寒风怒放,一阵阵清香扑鼻而 ...

  • 诵读:【周纪合散文】历史上最年轻的太皇太后

    点击"草庐书屋"免费订阅 历史上最年轻的太皇太后 原创/周纪合 纵观历史,最年轻的太皇太后是大荔县朝邑镇上官村的上官风儿.她六岁当上皇后,十五岁时更不可思议地成为历史上年龄最小的太 ...

  • 诵读:【周纪合诗歌】读月

    点击"草庐书屋"免费订阅 读月 原创/周纪合 五月初四夜,登高赏明月. 细虫青草鸣,荷香清露滴. 远山含青黛,茅屋报霜雪. 大河舟橹横,渔火时明灭. 江汉如白练,北天参斗斜. 似闻 ...

  • 【周纪合随笔】父亲的杂货铺

    点击"草庐书屋"免费订阅 父亲的杂货铺 原创/周纪合 父亲的杂货铺不是卖日用品的杂货铺,而是乡亲们嘲笑父亲在自留地.责任田里种上各种庄稼和蔬菜,分不清主次,像是开了个杂货铺.正是靠 ...

  • 【周纪合散文】父亲送我上卫校

    点击"草庐书屋"免费订阅 父亲送我上卫校 原创/周纪合 现在,每到开学时候,高校的门口就停满了各种小轿车,家长们给已经成年的孩子提箱子.背被子.铺床铺,爱子之情溢于言表,每看到这些 ...

  • 【周纪合散文】“老婆婶”小记

    点击"草庐书屋"免费订阅 "老婆婶"小记 原创/周纪合 我说的"老婆婶"不是头绾发髻.走路袅袅婷婷的女子,而是个紫红脸庞.五大三粗的男子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