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男子年龄称谓大全

中国有着上下悠悠五千年的文化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在古代,古人对很多事物都有称谓,特别是年龄,各个年龄都会有自己的称谓。你知道古人对男子各个年龄称谓是什么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0-1岁:襁褓

赤子(0岁)

初生婴儿的皮肤微微泛红,古人将这时候的孩子称之为“赤子”。赤子之心,说的就是一颗如同初生儿一样纤尘不染的纯洁心。 赤子:初生的婴儿。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我们初见世间,眼神清澈,对一切充满着好奇和善意。这是一种美丽的稚嫩。

襁褓

襁指婴儿的带子,褓指小儿的被子。后来以此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本意是包婴儿的被、毯等。后来以此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背负小儿用的布兜和系带。旧说长一尺二雨至二尺,阔八寸左右。

孩提(2-3岁)

这时婴儿已经长大了一点,但还不会走路,得大人抱着。“提”,是指大人抓住孩子的两腋将他抱起来的动作,而“孩”也不是孩子,而是“咳”的古字,形容孩子在襁褓中咯咯的笑声。

今天,人们仍常常用“孩提时代”形容自己的童年。那时我们在父母怀中牙牙学语,路不会走,话也说不清,但我们却渴望用自己的心去靠近这个世界。 孩提:指二三岁的幼儿。《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赵岐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亦作“孩抱”

2-3岁:孩提

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泛指2到三岁的小孩龆龀:儿童换齿。《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垂髫(3-9岁)& 总角(9岁-13岁)

古人会以头发命名年纪。

孩子在9岁之前不扎辫子,头发自然垂下,叫“垂髫”。9岁之后,才把头发分两边各扎一个结,像两个羊角,叫“总角”。

《诗经》里,“总角之宴,言笑晏晏”,男女主人公两小无猜,年幼的感情也许不成熟,却饱含美丽诗意。

与有情人做快乐事,不问是劫是缘。这是年少特有的率真和勇敢

8岁:童龀

童龀

“童龇”,一般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垂髫(3-9岁)& 总角(9岁-13岁)

古人会以头发命名年纪。

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岁的少年儿童。《礼记·内则》:“拂髦,总角。” 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后因称童年时代为“总角”。孩子在9岁之前不扎辫子,头发自然垂下,叫“垂髫”。9岁之后,才把头发分两边各扎一个结,像两个羊角,叫“总角”。

《诗经》里,“总角之宴,言笑晏晏”,男女主人公两小无猜,年幼的感情也许不成熟,却饱含美丽诗意。

与有情人做快乐事,不问是劫是缘。这是年少特有的率真和勇敢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豆蔻年华(女子13-14岁)

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粉白的花刚新新萌发,充满娇俏的灵气。

杜牧诗云:“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古代的女孩从12岁开始便可以戴发饰,装扮自己。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从古至今,青春都是一个爱美的年纪。处于这个年龄的女孩,穿着不华丽,眉眼也尚且稚嫩。

清秀的面容、灵动的眼神,就是生活给她们最珍贵的礼物,任何浓妆艳抹都不能比。

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及笄&束发(15岁)

到了15岁,古时的少男少女要将头上的两个“总角”解散,男孩扎成一束髻,表示成童。女孩则到了可以婚嫁的年龄,要用笄[jī]子盘起头发,开始学习各种生活技艺。

归有光 《 项脊轩志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15岁,在今天是读初中的年龄。这是一个吸收知识的年纪,同时也是自我意识觉醒的“叛逆”年纪,往往内心未曾成熟,却又急于成熟。

但正因为有了这个“兵荒马乱”的阶段,我们才能在磕磕碰碰中成长。无论是变换发型也好,是“叛逆”也好,这都是一种对青春的梳理,一种走向成熟的象征。

13-15岁:

舞勺之年

舞勺之年-基本内容

舞勺之年指的是男孩子13--15岁期间.

根据<礼记>的记载:勺,一种乐舞,古未成童者习之.舞勺指未成童者学习勺舞。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15:束发、成童、志学

束发

系结头发。清朝以前汉族男孩15岁时束发为髻,成童;20岁时行冠礼,成年。因此用束发指代成童的年龄,即15至20岁。也指束发的头饰。其实男子束发和和女子盘发不同,女子的盘发自有奥妙,是先盘发再插簪子,抽掉簪子的话头发会自动散落下来。款式上,玉簪有男用和女用之分,一般的说男用发簪长一些,更注重实用性,簪头装饰纹样比较简洁,吉祥福寿的图案据多。我问过道士,如果突然把簪子拔下,发髻会不会向瀑布一样散开,他说不会的,即使把簪子拔下,发髻也不散,至少两个小时内不会散。 束发:男子十五岁。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为成童的代称。《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成童

语出:(1).年龄稍大的儿童。或谓八岁以上,或谓十五岁以上,说法不一。《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范宁注:“成童,八岁以上。”《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郑玄注:“成童,十五以上。”《后汉书·李固传》:“固弟子汝南郭亮,年始成童,游学洛阳。”李贤注:“成童,年十五也。”明危素《文献黄公神道碑》:“比成童,不妄出门,能备诵《书》《诗》。”(2).引申指神童。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篇:“﹝张博山﹞少有成童之目,九龄作《梅花赋》惊其师。”

志学基本内容

志学:为男子15岁。

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破瓜: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字以纪年,谓十六岁。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15-20:舞象之年

简介

舞象--男十五岁~二十岁。

“舞象”又是成童的代名词。原本是古武舞名。《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疏》曰:“成童,谓十五以上;舞象,谓舞武也。熊氏云:'谓用干戈之小舞也。’”

也就是可以上战场了。

男孩子13--15岁称舞勺之年

舞勺之年指的是男孩子13--15岁期间.

根据<礼记>的记载:勺,一种乐舞,古未成童者习之.舞勺指未成童者学习勺舞。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20岁:弱冠、七尺、弱冠、始冠、及冠、冠岁、加冠、冠年

弱冠、

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古时候,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的,等他们长到一定的年龄,要为他们举行一次“成人礼”的仪式。男行冠礼,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然后再戴上帽子,在《说文》里:冠,弁冕之总名也。谓之成人。在《礼记·曲礼上》记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举行冠礼,并赐以字。冠岁,意思就是男子二十岁了,说明他刚刚到了成人年龄,二十岁也称“弱冠之年”。出处《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曰弱冠”。弱冠:男子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故用以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龄。

七尺

(1).古代指二十岁。《周礼·地官·乡大夫》:“国中自七尺以及六十,野自六尺以及六十有五,皆征之。”贾公彦疏:“七尺谓年二十知者,案《韩诗外传》'二十行役’,与此国中七尺同,则知七尺谓年二十。”

(2).指身躯。人身长约当古尺七尺,故称。南朝梁沉约《齐太尉王俭碑铭》:“倾方寸以奉国,忘七尺以事君。”唐李颀《古意》诗:“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清·田兰芳《哀袁信庵(袁可立孙)》:“七尺桐棺停啸史,一杯黄土瘗昂之。”清孙枝蔚《黄河舟中》诗:“七尺虽无用,临深亦可惊。”阿英《袁中郎做官》:“不肖虽愚,岂以七尺易一官。”

弱冠

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古时候,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的,等他们长到一定的年龄,要为他们举行一次“成人礼”的仪式。男行冠礼,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然后再戴上帽子,在《说文》里:冠,弁冕之总名也。谓之成人。在《礼记·曲礼上》记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举行冠礼,并赐以字。冠岁,意思就是男子二十岁了,说明他刚刚到了成人年龄,二十岁也称“弱冠之年”。出处《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曰弱冠”。

及冠

及冠(也称加冠、弱冠):男子满二十岁之后,举行“及冠”之礼,表示已经是成年人了,可以取“字”。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故名。这个是古代的说法,现代是成人礼,一般是18岁。清昭梿《啸亭杂录·军机大臣》:“其下役,皆选内府中之童子,惟司洒扫。

冠岁

冠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

加冠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汉刘向《说苑·修文》:“冠者,所以别成人也……君子始冠,必祝成礼,加冠以厉其心。”后因以“加冠”指满二十岁。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赐上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加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首先加用黑麻布材质做的缁布冠,表示从有参政的资格,能担负起社会责任;接着再加用白鹿皮做的皮弁,就是军帽表示从要服兵役以保卫社稷疆土;最后加上红中带黑的素冠,是古代通行的礼帽,表示从可以参加祭祀大典。冠年

冠年,指男子二十岁,出自南朝梁慧皎《高僧传·忘身·释僧富》

花信年华(女子20-25岁)

现在女子到了24、25岁,都要被喊“剩女”了,但古人却赋予这个年龄段的女性一个非常美丽的称呼──花信年华。

花信,是应花期而来的风。节气中的信风,带来开花的音讯,女子年方廿四,也正处在年轻貌美之时。

范成大诗云:“谁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扬州百面雷”, 诗人为了一睹花开时刻,生出击鼓催花的念头,古人尚且如此浪漫,我们怎么反而把大好年华看成人老珠黄?

无论是什么年龄,都要对自己的美有自信。你本来就很美。

弱冠(男子20岁)

行冠礼,是古代最隆重的仪式之一。在家族的见证下,年满20岁的男子在宗庙里由指定的贵宾加冠,以示成年。由于这个年龄的男子体犹未壮,所以又称“弱冠”。

“君子始冠,必祝成礼,加冠以厉其心。”二十之青年富于青春,血气方刚,而仪式,正是要提醒他们,今后人生,无论跌倒或撞的头破血流,总要无愧于心,无怨无悔。

成年是人生的一道坎。从此,你要做自己的斗士,做自己的保护伞,挡着、扛着、分担着,靠自己的力量走向经济和精神上的独立。

30岁(男):而立、立年、始立、始室、壮室

而立

而立,词语,其意是指年至三十,学有成就。后来用“而立”指人三十岁的人。

立年

“而立之年”的省称。指三十岁。

始立解释

(1)、谓三十岁。清吴伟业《海虞孙孝维三十赠言》诗之三:“始立何容减宦情?法曹有弟尚诸生。”

(2)、犹始创。明吴从先《序》:“乃进而求苍颉、沮诵于始立。递夏商之记言、记事之分为二也。”

壮室引证解释

男子三十称壮年,又值当娶妻室之岁,故称“壮室”。《礼记·曲礼上》:“三十曰壮,有室。”郑玄注:“有室,有妻也。妻称室。”《旧唐书·刘祥道传》:“壮室而仕,耳顺而退,取其中数,不过支三十年。”唐蒋防《霍小玉传》:“妾年始十八,君才二十有二,迨君壮室之秋,犹有八岁。”宋阮阅《增修诗话总龟·幼敏门》:“李贺字长吉,唐诸王孙,七岁以长短之制名动京师……不幸未壮室而终。”

而立之年(30岁)

2000多年前,孔子说“三十而立”,从此“三十”就成了中国人衡量男儿是否有能力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度量衡。

古时的男子比今天成家立业得早。他们15、6岁即可婚娶,20几岁就儿女绕膝,不到40岁便不乏儿孙满堂,所以三十而立,在那个年代算是应当之事。

今天比古代则大有不同。年轻人20多岁读完大学,有些为谋生奔波,有些继续未竟的读研、读博之学业理想,较之以往,人生更为多元,也更为漂泊不定。

如今青年人,30岁也许尚未成家,也许尚在为理想奋斗,甚至尚在摸索人生方向,离真正的成熟还有一定距离。

但此时的我们,身心健朗,有了一定的历练,不像年轻时莽撞冲动,又拥有对生活的拼劲和热情。三十而立,不是早早地限定自己的未来,而是确立一股对生活的信心和意志。

30岁,生活有着无限的可能。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不惑之年

不惑,亦称作不惑之年,不惑的意思是遇到事物、事情能明辨是非而不疑惑。今用不惑或不惑之年指人到了四十岁的年龄

不惑之年(40岁)

不惑,是“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人到中年,对世间百态和周遭是非会有了洞悉般的明察,不会因蛊惑而沸腾,也不会因诬言而颓废。

很多人说“人到中年”,掩不住老气横秋,但最好的年华从来与年龄无关。

40岁,不再像年轻时候那样浮躁,懂得一心一意,懂得用心经营,这是成熟。

不再像年轻时候那样无时无刻不想着买买买,而是有了自己的标准和格调,这是品味。

不再像年轻时候那样四处漂泊,有家人、有陪伴,有依靠、有温暖,这是满足。

所谓不惑,不是一切看透,不是早早服老,而是融会贯通,一切恰到好处。

最好的年华,不要说老。

50岁: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及艾之年、大衍之年、杖家之年

半百

半百,指五十。多用于年龄。语出唐杜甫《暮归》诗:“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

知非之年

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知命之年

知道自己命运的年龄。指50岁。出自《论语?为政》。

51岁:“开六”

五十一为六十纪数的开始,故称五十一岁为"开六"。

知天命(50岁)

“知天命”,许多人会误解成听天由命的意思,其实,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作为但不苛求结果,简而言之,是对得失淡然。

有人说,50岁是老年中的童年,是老年中的学前班。不论此时身处什么位置,拥有多少名利,正是因为年过半百,才更要有一种“清零”的智慧。

对周围的一切,微微一笑,云淡风轻,花开花落。半生摸爬滚打,风雨兼程,生活夺走的,岁月会重新馈赠。

六十耳顺,七十从心

60岁,是一个平静的年龄。但又不是心如止水,死气沉沉,而是平静之中有着活泼和聪敏,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辨真假是非。

到这个境界,当是镇定自如,波澜不惊,可以举重若轻了。

而再年长10年,对一切做什么事似乎很随意,却处处合乎情理,在世界和自己的关系上达到了和谐。

无论是乐享天命,安宁度日,还是重新拾起年少时的梦想,再“燃烧”一回,都已经无所束缚,因为已对生活看得通透。

天增岁月人增寿,总有智慧在心头。

人们常常习惯于把年轻称为生命中的最好年华,而把“变老”视为垂暮、孤寂;

或者反过来,觉得年轻人注定浮躁空虚,只有老成才代表智慧。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花甲

指60岁。花甲一词出自中国古代历法,以六十年为一循环,一循环称为一甲子,又因干支名号繁多且相互交错,又称花甲。

耳顺之年

耳顺之年,中国成语。耳顺,亦称作耳顺之年,耳顺的意思听得进不同的意见或是清楚理解听到的话。今用耳顺或耳顺之年指人到了六十岁的年龄。出于先秦·孔子《论语·为政》。

61岁:开七、华甲

开七

六十一为七十纪数的开始,因称六十一岁为"开七"。

64岁:破瓜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古稀

古稀是中国人自古指七十高龄的说法。它源于唐代大诗人杜甫《曲江二首》诗,杜甫吟咏道:“人生七十古来稀。”一千二百多年前的杜甫慨叹人生苦短,能活到七十岁,自古以来十分稀少。“古稀”原有古来稀少,而今也不多含义;但是解作古来稀少,与过去不同了。医学保健昌明,阅报见过百岁老人还侍奉着高堂老母的事,将来这有可能就不再是新闻了呢。

71岁:开八

十年一秩,七十一岁为八十纪数的开始,称为开八。同此,五十一岁称开六,六十一岁称开七

77岁:喜寿

喜寿,七十七岁的雅称。因“喜”字的草书近似竖写的“七十七”,故得此名。

80岁:望八、杖朝之年

88岁:米寿

米寿是我国传统的寿称之一:八十八岁的雅称。因“米”字拆开,其上下各是八,中间是十,可读作八十八,故名。此外在我国传统的寿称中,常见的还有“而立”、“花甲”、“不惑”、“古稀”、“耄耋”、“期颐”、“喜寿”、“白寿”、“茶寿”“卒寿”、“还历寿”等。

80-90岁:耄耋之年

八九十岁。耄,音“冒”,耋,音“迭”。耄耋是指年纪很大的人。耄耋之年,年纪十分大的时候。语出[汉]曹操《对酒歌》:“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六十曰耆;耆,指也。不从力役指事使人也。七十曰耄,头发白耄耄然也。八十曰耋;耋,铁也。皮肤变黑色如铁也。九十曰鲐背;背有鲐文也。或曰黄耇,鬓发变黄也。耇,垢也。皮色骊悴,恒如有垢者也。或曰胡耇咽皮如鸡胡也。或曰冻梨皮有斑黑如冻梨色也。或曰齯,齯大齿落尽更生细者如小儿齿也。百年曰期颐;颐,养也。老昏不复知服味善恶孝子期于尽养道而巳也。老,朽也。老而不死曰仙;仙,迁也;迁,入山也,故其制字人旁作山也。耋:七十至八十岁。毛传:“耋,老也。八十曰耋。”《左传·僖公九年》:“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耄:八十至九十岁。《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

90岁:九龄

九龄

九龄,典故名,典出《礼记注疏》卷二十〈文王世子〉。指九十岁,后引申为长寿。另亦有指九岁。文王之为世子,朝于王季日三。其有不安节,则内竖以告文王。文王一饭亦一饭,文王再饭亦再饭。古者谓年龄,齿亦龄也。成王有过,则挞伯禽,所以示成王世子之道也。文王以勤忧损寿,武王以安乐延年。唐殷寅《玄元皇帝应见贺圣祚无疆》诗:“言因六梦接,庆叶九龄传。宋范成大《别拟太上皇帝挽歌词》:“如何千万寿,不待九龄终。

九龄详细释义

《礼记注疏》卷二十〈文王世子〉

文王之为世子,朝于王季日三。鸡初鸣而衣服,至于寝门外,问内竖之御者曰:「今日安否何如?」内竖曰:「安。」文王乃喜。及日中又至,亦如之。及莫又至,亦如之。其有不安节,则内竖以告文王。文王色忧,行不能正履。王季复膳。然后亦复初。食上,必在视寒暖之节。食下,问所膳。命膳宰曰:「末有原。」应曰:「诺。」然后退。武王帅而行之,不敢有加焉。文王有疾,武王不说冠带而养。文王一饭亦一饭,文王再饭亦再饭。旬有二日乃间。文王谓武王曰:「女何梦矣?」武王对曰:「梦帝与我九龄。」文王曰:「女以为何也?」武王曰:「西方有九国焉,咀荃其终抚诸?」文王曰:「非也。古者谓年龄,齿亦龄也。我百,尔九十。吾与尔三焉。」文王九十七乃终,武王九十三而终。成王幼,不能莅阼。周公相,践阼而治。抗世子法于伯禽,欲令成王之知父子、君臣、长幼之道也。成王有过,则挞伯禽,所以示成王世子之道也。文王之为世子也。汉·郑玄注:「年天气也。齿人寿之数也。九龄,九十年之祥也。文王以勤忧损寿,武王以安乐延年。言与尔三者。明传业于女,女受而成之。」

释义

郑玄注:"九龄,九十年之祥也。"后引申为长寿。

90岁:望九、鲐背之年

鲐背之年

鲐背之年,古人九十岁的别称,泛指长寿老人。中国传统医学文献里,关于「天年」(人类自然的年寿)的记载------如黄帝《素问.上古天真论》道:「尽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灵枢经.天年》三度提到人的天年为「百岁」,还说「人之寿百岁而死」;又如《尚书.洪范篇》以百二十岁为寿-----推算人的自然年龄在一百至一百二十岁间,此与现代科学的测算大致相符,说明人类的自然寿命,是可以活到鲐背之年的。闻君誓天,余愧无颜,愿复善保南山南;闻君恸哭,余声不读,愿复善保北山北。

期颐、人瑞

人死时的年龄称为“终年”、 “卒年”或“落年”。 其中“落年”不大常见。 宋人罗泌所著 《路 36 史后记七小昊》曰:“小昊青阳氏……在位八十有四载,落年一百有一。”小青阳氏, 指传说中黄帝的儿子之一,东夷集团的首领。

100岁:期颐、人瑞期颐

指年龄在百岁及以上的老人。一百岁。称百岁为"期颐之年。"期颐:百岁之人。源于汉时戴圣所辑的《礼记·曲记篇》:"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八十曰耄,九十曰耋……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期颐:一百岁。《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孙稀旦集解:“百年者饮食、居处、动作,无所不待于养。方氏悫曰:'人生以百年为期,故百年以期名之。’”后因称百岁为“期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