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苏二公祠,位于孤山东南麓的原孤山路1号、后孤山路5号,占地面积21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平方米。在杭州水利历史上,白居易和苏东坡有很大的功劳,特别是对西湖疏浚贡献很大。宋初孤山竹阁即祀白居易、苏东坡、林和靖三贤,名三贤堂,乾道五年(1169)迁至宝石山下水仙王庙内。清嘉庆三年(1798)特辟苏东坡专祠,名苏文忠公祠;嘉庆九年(1804),在苏文忠公祠东建白公祠。
道光十五年(1835),白苏二公祠显得破旧了,巡抚乌公提议复修。道光十六年(1836),白苏二公祠重修完成,合二祠为一构,遂称“白苏二公祠”,立“重修西湖白苏二公祠记”碑,落款为“道光十六年六月湖董事章钱定王泰薰谨立石”,落款后面附捐款清单。
民国十六年(1927)开始,白苏二公祠由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租用。据《西湖志》记载:“阮毅成《三句不离本(杭)》:在平湖秋月对面,犹有白苏二公祠,以纪念这两位诗人太守。可惜的是白苏二公祠,因民国十六年,教育部在罗苑设立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后因学生日多,校址不敷,该校便向浙江省政府要求租用。经省政府委员会会议决议,准其租用五十年。”1949年后,白苏二公祠历经变迁,成为民居。
正面石库大门,高耸悬挑墙楼、外挑檐口、青瓦滴水、小瓦檐面、石砌门洞,门前二级台阶导引,门上一块矩形砖砌匾额,镶刻着“白苏二公祠”五个金色大字,祠堂显得肃穆庄重。
1994年的时候,已经是几间危房了。环湖绿化整治时,被改为绿地。2005年重建,新建的二公祠分前后两个殿堂,岳庙文保所保存的17块与白苏二公祠相关的石碑也向公众展示,其中包括了四块苏东坡手迹的石碑,价值非常高。2009年底,白苏二公祠开始重新整修,于2010年1月整修后重新开放。整治后的白苏二公祠,增加了陈列内容,调整了陈列方式。白居易生平被陈列在西庑。
在白苏二公祠的门口进来,就会看到一块花岗岩石碑上,用隶书镌刻着“西湖孤山白苏二公祠沿革记略”
白苏二公祠是杭州典型的祠堂建筑,整个祠院呈长方形,分二个院落,前院有东西两厢房,第一进为苏公祠,第二进为白公祠,有抄手游廊将厢房及一、二两进祠堂相连。
白苏二公祠一进,苏公祠,正厅,一座三开间木结构髙大单层厅堂,中间六扇三对双开雕花木门,左右两间镂空花式髙窗。
正厅门额上有匾额:“英爽颉颃”。是由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余正所书,颉颃的原意是指鸟儿上下翻飞,这里用来比喻白苏二人的学识相当,不相上下。两侧挂对联:“欲共水仙荐秋菊,长留学士住杭州。”是清代浙江巡抚阮元所撰。
进入正厅
厅正中是一幅明代西湖全景图,尽显西湖二堤和孤山之美。湖中的游船、堤上的树和六桥以及雷峰塔等都历历在目。杭城湖山能有如诗如画之景,彰显了白苏二公之政绩。上方悬挂匾额:“山水功臣”,是集米芾的字。
厅堂内的两柱上,悬挂着百姓祭祀不绝、永远思念两位贤政太守,赞颂风采长存、精典卓越白苏诗词大家的楹联:黎庶至今思,湖山俎豆双贤守。
厅内的两侧墙上展示的是分别是白居易和苏东坡的诗句名篇。
白居易的诗。
《寄韬光禅师》: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原从一寺分。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
《杭州春望》: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余杭形胜》:余杭形胜四方无,州傍青山县枕湖。绕郭荷花三十里,拂城松树一千株。梦儿亭古传名谢,教妓楼新道姓苏。独有使君年太老,风光不称白髭须。
《春题湖上》: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苏轼的诗。
《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卜算子》: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湖上夜归》:我饮不尽器,半酣尤味长。篮舆湖上归,春风吹面凉。行到孤山西,夜色已苍苍。清吟杂梦寐,得句旋已忘。尚记梨花村,依依闻暗香。入城定何时,宾客半在亡。睡眼忽惊矍,繁灯闹河塘。
白居易的《忆江南词三首》: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院落两侧,西侧有碑廊。
第二进为白公祠
白公祠,二层双檐木结构楼阁,筒瓦滴水、耸脊飞檐、镂花棂窗、双开排门,将游人引入古色古香的厅堂。
二楼檐口匾额为“贤达高风”,将白公的高风亮节一言以蔽之。底层门上匾额为“居易乐天”,取自“白居易”、“白乐天”其名作匾额之名。
底层大门两侧的楹联:但是人家有遗爱;曾将诗句结风流。
白公祠中,厅内正中为白居易的木刻画像。画像两侧柱上的长条楹联:韵分西子,柳堤边,思一镜画图亲手构;政惠杭州,梅屿上,设两樽芳醴肃容瞻。
白居易的木刻画像边刻着“未曾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白居易《春题湖上》的诗句,白公对西湖的挚诚相爱,感动了万千后人。
厅中是通长画桌与陶瓷方盆栽种的兰花,四张带茶几的太师椅,仿佛见到白公与挚友在谈诗论文,潇洒不羁,豪放放纵。
厅堂两侧墙上,通幅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详细地介绍了白居易的生平与守杭事蹟。
白公祠厅内东侧墙面,为“白居易生平图说”。
白居易“自幼学诗”、“漂泊苏杭”、“访顾获誉”、“白元相识”。
“名篇问世”、“直谏遭忌”、“江州宏构”、“因伤辞苏”
“总摄秘监”、“白刘论词”、“退隐香山”、“光耀千秋”
白公祠左侧的墙面,整幅的“白居易守杭事蹟图”。“千里赴任”、“倾听民声”、“就堤兴利”、“刻碑立法”、“浚治六井”
“就堤兴利”、“刻碑立法”、“浚治六井”、“吟咏湖山”。
“留俸归公”、“惜别杭城”
西侧的迴廓如今设为碑廊,廊内墙上,镶嵌着宋、明、清代有关建造二公祠的碑文及近代名人有关白苏二公诗词的碑文,年代久远的碑石,还用玻璃保护着,块块碑石,弥足珍贵。
碑廊有17块与“白苏二公祠”相关的石碑。4块出自于苏东坡手迹“苏东坡书陶渊明归去来辞字诗六首”的石刻价值非常高,每块石刻高30厘米、宽70厘米,行书字体,苏东坡题于北宋元丰四年(1081年)。还有明代“苏东坡、米芾画像”石刻,两边是苏东坡、米芾线刻画像,中间为董其昌书“东坡先生自赞小像”。这些是白苏二公祠修建的相关石刻。最后这三块石刻是三位当代书法家所书的三首白居易描写西湖最具代表的诗,分别是1932年沙孟海书白居易《春题湖上》;1980年费新我书白居易《钱塘湖春行》;1983年商向前书白居易《寄题余杭郡楼兼呈裴使君》。
1983年商向前(书法名家、杭州市老领导)所书的白居易诗,《寄题余杭郡楼兼呈裴使君》:官历二十政,宦游三十秋。江山与风月,最忆是杭州。北郭沙堤尾,西湖石岸头。绿觞春送客,红烛夜回舟。不敢言遗爱,空知念旧游。凭君吟此句,题向望涛楼。
1980年费新我所书的白居易诗《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932年沙孟海所书的白居易诗《春题湖上》: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上下二块碑石,分别是清道光五年(1825)的《钱塘县特谕碑》与清嘉庆七年(1802)的《浙江巡抚关防库给银两碑》。
上下二块碑石,分别是清嘉庆三年(1798)秦赢撰、梁同书所书的《新建苏文忠公祠记碑》与清道光十六年(1836)的《重修西湖白苏二公祠记碑》。
上下二块碑石,分别是清阮元撰写的《嘉庆三年秋始建西湖苏公祠志事碑》与清嘉庆三(1798)年谢启昆撰写的《西湖新作苏文忠祠诗记事碑》。
上下二块碑石,分别是明董其昌跋苏轼米芾小像碑与明万历甲寅(1614)的《董其昌识题碑》
上面的反光严重,网上下载一张。
这四块碑是宋元丰四年(1078)苏轼所书的《集陶渊明归去来辞字诗六首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