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味地黄明明是滋阴降火药,为什么有的人越吃反而越上火

说起腰膝酸软,肾亏阴虚,想必许多人脑海中闪过的第一名词就是六味地黄丸

的确,无论是铺天盖地的广告洗礼,还是现代临床的神奇功效,六味地黄丸确实是许多中医放在手边的常用中成药。
说起补肾药,六味地黄丸绝对是一位大明星,可谓大街小巷人人皆知~
不少人用它,来填补自己为身体挖下的坑。
最近很多人常常向杰哥反映:吃了六味地黄丸,身体还没补好,这火倒是先给补上来了~
之前杰哥一个朋友,经过一位“高人”指点,告诉他吃六味地黄丸,有病去病,没病健身,于是就开启了吃药之旅,一下吃了两三年。
之后,他还带动自己的老婆、母亲和儿子一起吃,只是精神状态还是很差,体力越来越不好。
去医院检查后,医生发现肝功能和肾功能有几项指标偏高。
他本人说要不是上医院检查,他还以为是药效不够,打算加大剂量继续吃。
今天杰哥就带大家了解一下六味地黄丸,顺便给大家做一个科普。
六味地黄丸的由来:
话说在北宋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医生,名叫钱乙。
宋神宗的姊妹长公主的女儿有病,召令钱乙来为她诊治,很有疗效。又一年,神宗皇帝的儿子患病,太医不能治愈。长公主就推荐了钱乙。
钱乙治好了皇子的疾病后,神宗皇帝召见钱乙,夸奖钱乙的医术高明。
而钱乙却说:“通过以前几位医生的治疗已经接近痊愈,我来治疗时,是恰逢皇子病快要好的时候。
”俗话说:“倒霉的医生看病头,幸运的医生看病尾。”运气好的医生总是在其他医生诊治的基础上一下就把病给治好了。
因为前面的医生已经做了很多工作,排除了很多可能因素,最后一个医生一看以前的资料,就能明确诊断和治法,治疗起来就容易多了。
从此钱乙就进入太医院。
有一天,钱乙和弟子阎孝忠正在为患者治病,有位大夫带了一个钱乙开的儿科方子来“讨教”。
他略带嘲讽地问 :“钱太医,张仲景医书中所载的八味丸,有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附子、肉桂。你这方子好像少开了两味药,大概是遗忘了吧 ?”
钱乙笑了笑说:“没有忘。
六味地黄丸脱胎于张仲景的八味肾气丸,减去了肉桂、附子两药,弱化了阳气的补益,使得药性更为偏向平补。
张仲景这个方子,是给大人用的。小孩子阳气足,减去肉桂、附子这两味补阳生火的药,制成六味地黄丸,免得孩子吃了过于暴热而流鼻血,您以为如何 ?”
这位大夫听了,恍然大悟,连声道 :“原来如此!钱太医用药灵活,酌情变通,令人佩服 !”
阎孝忠赶紧把老师的话记载下来,后来又编入《小儿药证直诀》一书。就这样,钱乙所创制的“地黄丸”流传了下来。直到今天,仍广泛运用于临床,成为众所皆知的著名中成药。
六味地黄丸,自发明之初,就是婴儿和儿童的专用药,至今基本快1000年了。
求医问药频道

我们是一群有着多年临床经验的北美新移民,我们正伸出援手,发挥各自的特长,为减轻同胞求医问药过程中遇到的困扰,提供力所能及的咨询服务。我们同时还提供医学教材、学术著作出版、医学会议服务。
78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从北宋开始,慢慢的,慢慢的,演变到了今天,居然笑话般的变成了成人药,说明书上反而不再提及儿科。
六味药相对于普通,而且利润大,制药厂商在各大电视投放大量广告宣传,六味地黄丸可以补肾,而且还不上火。
而且一个比一个离谱,包装成包治百病的神药,六味地黄丸可以补肾,而且还不上火,
回到标题:为什么吃六味地黄丸会“上火”
其实,上火是一种局部病变,中医讲“气有余便是火”,所以嘴唇上火其实就是头面局部出现了“气有余”的现象,而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则是因为气血不能正常升降。
主要有两个原因:
其一是体内有血瘀导致气滞,遇这种情况就必须先去瘀血,然后再降火,方能治愈;
其二是气滞导致了血瘀,最后形成了上火,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就是脾胃作为运化枢纽的功能失调,导致气的升降出了问题。
所以,上火在很多情况下都是脾胃问题,而脾胃是最怕湿邪的,如果人体内湿邪很重,脾胃的运化功能不行,吃了滋腻的六味地黄丸,一时间不能正常运化,湿气加重,就会出现上火加重的现象。
什么样的“上火”才能用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是滋阴的药,特别是滋肾阴,所以必定是阴虚的情况,才能用六味地黄丸,其中阴虚的主要表现则是五心烦热,手足掌心烦热,胃口大开,这种情况下既有阴虚,又没有湿邪阻滞中焦,服用六味地黄丸就可以很好地将火气降下去,达到引火归元的效果。
湿气重就不能用六味地黄丸么
六味地黄丸本来是为补肾、祛湿而创建的,为什么中焦有湿气反而不能用?
其实,六味地黄丸所去之湿气是下焦湿气,不是中焦湿气。
中焦有湿气。一般表现出胃口不佳,吃东西容易腹胀,如果有其中一种症状,则不可服用六味地黄丸。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