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情

       70年代初,在花山大队十里长冲自然村读小学的时候,一天放学回家,突然发现家里多了两个年轻人,我甚觉惊异。
      家里两个年轻人,一男一女,大约都在20岁左右。男的长得高高大大,块头大个头高,脸有些往里凹。总体是一个方形,方头大耳眯细眼,很有男人的气概。但从表情上看,他很腼腆,一般不多话,见人就咧一下嘴或点头示意。
      女的长得清瘦,纤细的样子,眼睛有些细长,眼角耳朵一端上挑,是一对丹凤眼。头发乌黑,扎了一条马尾辫子,头发漆黑,很有光泽,挂在脑后,走起路来,马尾一甩一甩的,很有活力的样子。他们就这样在我家里住下来了,我当时怀疑我们家有没有这样的亲戚。头几天,他们两一起去周边村里收购竹子,傍晚一起回来,吃饭也和我们一起吃。他们有没有交伙食费不知道,母亲历来就是一个喜欢“多管闲事”的人。听说要饭的是安徽的或是河南的,就是自己没有,也会挤出来一点也要给人家。因为我爷爷是河南的,外公是安徽的。
       他们收购了一堆竹子之后,男的开始劈竹子,然后开始把劈开的竹子再劈成一片片的篾。他们把篾劈得非常薄,对着光,几乎是透明的。一片竹子,能劈出十几道篾。然后把它们一起卷起来,放在荫处,有时还用我们家的土灶锅煮竹子,柴火是劈篾时剩余的废料。看得出来,男的劈篾、女的编织手艺都非常好。女的开始编各种竹子器具:箩筐、竹席、凉枕、菜篮等等,每次放学回来,我们就坐在她旁边看她编凉席。篾在她手上上下翻飞,一会功夫,在她的后面就编成一大块的席子。
        这时我才看出来,他们俩是出来编竹子的,也就是我们说的,两个年轻人是篾匠或叫箩匠。
        再后来他们与我们家熟悉后,就把他们的事跟母亲说了。原来他们俩是安徽人,出来做手艺还不是主要的,是为了逃婚的。他们是一个村的,他俩两小无猜、两情相悦,互相倾慕,但女方父母不同意,于是他们俩就乘父母不备偷偷摸摸地跑了出来。好在他们有非常好的箩匠手艺,不愁没有饭吃。有时他们也想家,但始终不敢回去,女孩子有时想家想得哭,母亲就去劝慰一回。大概有一年多,他俩就在我家落脚,以编织竹器为生。
       后来,他们在我上初中时,不知道什么时候离开了,一对多好的小情人,真的。中国从古至今,就在我们周围,有多少对情人因为父母不同意,棒打鸳鸯散的悲剧在发生。
       想起当年那对小恋人,回头看看,他们真的很有勇气。敢于冲破传统道德束缚,追求属于自己的自由,用一双灵巧的手为生活而奋斗,特别是在那个保守的时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