脐疗 古今“脐”谈——脐疗引发的“蝴蝶效应”
脐,亦称肚脐,在中医上称为神阙。神阙穴, 《经穴名的考察》中释云:“神是心灵生命力, 阙是君主居住城之门”。“蝴蝶效应”理论, 是美国科学家通过对触发作用的研究, 推导出的如下结论:亚马孙河流域的热带雨林中一只蝴蝶扇动一下翅膀, 通过各种触发机制, 最后可能形成大西洋上的一场飓风。此理论表述的就是一个触发机制及其作用。而脐疗的特点就是以“神气”, 通过“君主居住城之门”以治疗手段来“触发”中介机制的反应, 从而达到调整阴阳、扶正祛邪之目的。
据《史记》载, 早在殷商时期, 太乙真人就用熏脐法治病, 彭祖也用蒸脐法疗疾。这就是说我国中医用脐疗治病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 曾记载有肚脐填药、敷药、涂药等疗法, 这就奠定了脐疗的理论基础。
1、中医理论对脐疗的认识
从经络学说来看,脐实为经络的中枢,经气的汇海,神阙穴位属于任脉,而任脉属于阴脉之海,与督脉相表里,总司人体诸经百脉;同时,脐又为冲脉循行之所,冲脉亦为经脉之海,所以脐与百脉相通。更因为奇经八脉纵横上下,沟通内外,联系周身经络,因此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均可影响于脐。
《医学源始》中所说:“人之始生,生于脐与命门,故为十二经脉始生,五脏六腑之形成故也。”脐与人体十二经脉、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皮毛骨肉都有着极为密切的生理、病理联系。
“脐中”为古代丹家练功过程所发现的“玄关一窍”,即气穴。人们出生以后,剪去脐带则一点真元之气聚于脐下,为生命的根本。古代气功学家也认为,人体有一个以脐为中心的太极图,直径为三寸大小,中间有两个对持抱阴阳鱼,产生阴阳感应,气血升降出入,生机周流不息,以脐为中心的九宫分布是生命的中枢,即生命之根。
由于经络有运行气血、调节脏腑的功能,所以人体才能气血调和、阴阳平衡、安宁无病。若人体受外邪或内伤,影响了脏腑的阴阳平衡,发生了病变,可根据疾病寒、热、虚、实的属性不同,分别运用“寒者热之,热者清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选用相应的药物敷巾于脐中穴上,通过药物不断刺激脐穴,以疏通经络,调理气血,从而达到补虚泻实,调整脏腑的阴阳,使人体各种机能趋于平衡,达到康体愈病的目的。这一机制与针灸疗法一样,都是根据经络的调衡原理而形成的。
2、现代医学对脐疗的认识
现代研究认为脐部具有得天独厚的解剖、生理学优点:凹形的脐窝, 最适宜盛药。9~11肋间神经相互重叠分布于脐部多层, 胸6~10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约分支又分布于中上腹各脏器和腹膜胶层等。脐部皮肤除了一般皮肤所具有的微循环网外,脐下腹膜还布有丰富的静脉网。从现代医学上说药物在脐部皮肤穿透后,直接扩散到静脉网或腹下动脉分支而入体循环,脐部比其他透皮给药部位更易于药物吸收,生物利用度高。美国学者的研究表明,药物经脐部给药的生物利用度是前臂给药的1-6倍。
近代有人用“黄金律”测算人体, 发现从脐到脚的长度, 与脐到头顶的长度比值, 恰好等于0.618, 即脐正位于人体的“黄金点”上, 按照数学理论——黄金分割定律, 在人体处于“黄金点”的部位是调整人体整体功能和状态的最佳作用点, 是调整人体的为经络之总枢, 经气之总汇, 通过奇经八脉而统属全身经络, 联系五脏六腑, 其功有“上至泥丸, 下到涌泉”的效力。
3、脐疗发挥作用的途径
3.1 经络的感应传导作用:经络除具有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通达气血、濡养脏腑组织及调节机能平衡的作用外, 还具有感应传导作用。脐疗时, 药物或非药物方法对脐的刺激可通过经络的感应传导作用通达全身, 作用于病变部位, 发挥激发经气、疏通经络、调整脏腑功能、调理气血、平衡阴阳补虚泻实等作用, 使机体的各组织器官功能得以协调, 从而达到治疗疾病之目的。
3.2 神经体液的调节作用:脐疗施治于脐部, 药物或非药物方法对脐的刺激, 通过脐部的神经末梢, 经感觉神经源传至神经中枢, 再经神经中枢的分析综合作用,将信息传至效应器(脏器、腺体、肌肉等), 以调节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及内分泌免疫功能, 激发抗病能力,发挥相应的治疗作用。
3.3 全息胚脐的泛作用: 根据脐的胚胎发育过程, 从脐部的组织结构特点和现代全息生物学全息胚的概念可以看出脐是一个发育程度较高的全息胚。其泛胚性决定了全息元和整体之间的对应性, 其潜胚性使他们表现出了与整体的生理、病理、生化、遗传、等方面的生物学特性的全息对应性。故脐疗施治于脐部, 通过其潜胚性激发出能够修复病变部位损伤或异常的泛作用, 使与被刺激部位所在同类集中的其他靶器官也得到修复或调整, 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4 药物的透皮吸收: 清代外治专家吴师机云:“必得气味俱厚,药性走窜, 或力猛有毒之品” , “可以通经走络、开窍透骨”, “率诸药开结行气, 直达病所”。药物敷脐后, 药物分子经脐部汗腺通道、角质层转运及表皮层转运进入细胞间质, 迅速弥散进入毛细血管, 依次经附脐静脉、门静脉、肝脏、下腔静脉到达心脏, 再经肺循环和体循环通达全身, 作用于病变部位, 而发挥治疗作用。
综上所述, 非药物脐疗法、药物脐疗法, 都可以通过经络的感应传导、神经体液的调节和全息胚脐的泛作用三条途径发挥治疗作用, 药物脐疗法还可通过药物的透皮吸收这一主要途径而发挥治疗作用。脐疗通过对脐部的刺激来“触发”经络的感应传导、神经体液的调节和全息胚脐的泛作用等中介机制的反应, 相互激发、迭加, 导致了生理上的放大效应——蝴蝶效应,调动机体自身的调节作用, 从而达到调整脏腑功能、平衡阴阳及扶正祛邪之目的。
脐疗小贴士:(请在医生指导下应用)
1.小儿遗尿:生姜30g,炮姜、附子各6g,补骨脂12g。共捣烂如泥状,外敷脐孔处,胶布固定,5d换药1次,连续用药2~3次即可见效。
2.老年气虚型便秘:黄芪250 g,白术200 g,厚朴150g,吴茱萸100 g,炒莱菔子200 g。将上药烘干、粉碎、过80 目细筛,分30 份,备用。每取1 份,以香油或植物油调成糊状,敷以脐部。敷脐方法:先用生理盐水清洁脐部,揩干表面水分,取敷脐散1 份(约30 g),用香油3 mL 调成糊状,敷于脐部,敷药范围以脐中心为圆心,直径约4 cm,外以透气小敷贴固定,每24 小时更换1 次,连用1 个月。
作者:孙有泉 金州区中医医院新技术中心 肿瘤科主治中医师 中西医结合肿瘤专业硕士研究生、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会员 、2000年至2007年就读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清华科研班、2014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学院北京世纪坛医院进修肿瘤专业。2015年12月入选金州区10名中医师传承弟子,师承于国家级名老中医谢建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