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科普(0):“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

来自百度图片 侵删

“二十四节气歌”相信大家都很熟悉,朗朗上口的“春雨惊春清谷天”连幼儿园的小朋友都能脱口而出。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发明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遗忘它。不过,相信爱读古诗的朋友一定会经常碰到各种关于节气和气候的古诗词。那么,今天咱们就来简单认识一下“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吧!

“二十四节气”篇

二十四节气从上古时代就已经出现,是老祖宗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特色中的“一色”,它是从天文学的角度来划分的,每一节气对应“时候”、“物候”和“气候”这三候的变化。

百度百科告诉我们:我国星象文化源远流长,古人很早开始就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由此演绎出了一套完整深奥的观星文化。二十四节气原是依据北斗七星斗柄旋转指向(又称斗转星移)制定。什么意思呢?北斗七星是北半球(我国位于北半球)的重要星象,斗转星移时北半球相应地域的自然节律亦在渐变,因此成为上古我国古人判断节气变化的依据,即所谓“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的星象规律。

其实说的简单明了一点就是,老祖宗们根据大数据统计发现,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不同的方向代表不同的季节,即春、夏、秋、冬四季,然后根据北斗七星斗柄旋转指向又细分出了二十四个节气。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每个季节包括五个节气,分别为:

(1)春季:立春、春雨、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2)夏季: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3)秋季: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4)冬季: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的具体含义:

(春)立春:指春季的开始。

(雨)春雨:指的是雨水量渐增。

(惊)惊蛰:指唤醒了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春分:春分到来,使得昼夜平分。

(清)清明: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谷雨:谷雨到来后,雨量充足谷类能茁壮成长。

(夏)立夏:夏季的开始。

(满)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芒种:有芒麦类作物成熟。

(夏)夏至:夏天来临。

(暑1)小暑: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暑2)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刻。

(秋)立秋:秋季到来。

(处)处暑:处暑是炎热的暑天结束了。

(露)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秋分:昼夜平分。

(寒)寒露:露水以寒。

(霜降)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冬1)立冬:冬季的开始。

(雪1)小雪:开始下雪。

(雪2)大雪:雪量增多,地面积雪。

(冬2)冬至:寒冬天来临。

(寒1)小寒:开始寒冷。

(寒2)大寒:最冷的时候。

“七十二候”篇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科学地揭示了天文气象变化的规律,每个节气都表示着时候、气候、物候,这“三候”的不同变化。西汉时期,“二十四节气”被吸收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采用土圭测日影法在黄河流域测定“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间隔时间15天,每节气分三候,每候5天;根据黄河流域的地理、气候、和自然界的一些景象编写“七十二候”。“七十二候”分别为:

立春:立春之日东风解冻,又五日蛰虫始振,又五日鱼上冰(鱼陟负冰)。

雨水:雨水之日獭祭鱼,又五日鸿雁来(候雁北),又五日草木萌动。

惊蛰:惊蛰之日桃始华,又五日仓庚鸣,又五日鹰化为鸠。

春分:春分之日玄鸟至,又五日雷乃发声,又五日使电。

清明:清明之日桐始华,又五日田鼠化为鴽,又五日虹始见。

谷雨:榖雨之日萍始生,又五日鸣鸠拂奇羽,又五日戴胜降于桑。

立夏:立夏之日蝼蝈鸣,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

小满:小满之日苦菜秀,又五日靡草死,又五日小暑至(麦秋生)。

芒种:芒种之日螳螂生,又五日鵙始鸣,又五日反舌无声。

夏至:夏至之日鹿角解,又五日蜩始鸣,又五日半夏生。

小暑:小暑之日温风至,又五日蟋蟀居辟,又五日鹰乃学习(鹰始挚)。

大暑:大暑之日腐草为蠲,又五日土润溽暑,又五日大雨时行。

立秋:立秋之日凉风至,又五日白露降,又五日寒蝉鸣。

处暑:处暑之日鹰乃祭鸟,又五日天地始肃,又五日禾乃登。

白露:白露之日鸿雁来,又五日玄鸟归,又五日群鸟养羞。

秋分:秋分之日雷始收声,又五日蛰虫培户,又五日水始涸。

寒露:寒露之日鸿雁来宾,又五日雀入大水为蛤,又五日菊有黄华。

霜降:霜降之日豺乃祭兽,又五日草木黄落,又五日蛰虫咸俯。

立冬:立冬之日水始冰,又五日地始冻,又五日雉入大水为蜃。

小雪:小雪之日虹藏不见,又五日天气上腾地气下降,又五日闭塞而成冬。

大雪:大雪之日鹖旦不鸣,又五日虎始交,又五日荔挺生。

冬至:冬至之日蚯蚓结,又五日麋角解,又五日水泉动。

小寒:小寒之日雁北乡,又五日鹊始巢,又五日雉始鸲。

大寒:大寒之日鸡使乳,又五日鹫鸟厉疾,又五日水泽腹坚。

文化保护和传承

2006年5月20日,“二十四节气”作为民俗项目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