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揭秘】|《永乐大典》究竟是什么书?

《永乐大典》于永乐元年( 1403年) 七月十九日开始纂修,永乐二年(1404年) 十二月二十一日成书,当时赐名《文献大成》;因明成祖朱棣不满意,扩大重修,于永乐六 年(1408年)全书告成,正式定名为《永乐 大典》。明成祖因靖难之役得天下,但统治集团内部并不稳定,为了转移国内矛盾的焦点,收拾士子之心,将天下文人集中在自己的政权之下,他十分重视文教工作,聚众编纂了大量的书籍,如《古今列女传》、《明太祖实录》、《历代名臣奏议》、《五经四书大全》等等,其中规模最为宏大的就是《永乐大典》。
明朝《永乐大典》“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而明朝《永乐大典》对民族而言,是我国各行业几千年来的文学结晶,体现我国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永乐大典》,后人称之为百科全书是最合适不过的了。它是一本类书,就是把一些文献的资料按照一定的方式排列出来,像有的是按照类、韵、字等编排,这样查看起来方便,它是一本工具书,就像西方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的规模在当时的西方也是无法企及的,它比《大英百科全书》要早300多年。《永乐大典》 仅剩64册。后经多方搜求,现在国家图书馆馆藏160 册,台北“中央图书馆”馆藏60册。据统计, 中外现存《永乐大典》共797卷,约合原数 22937卷的3。4%多。《永乐大典》的命运, 折射出国家的兴衰对于文化的重大影响。
《永乐大典》诚然为面子工程,但它包容万象,忌讳较少,被篡改的也仅为洪武,建文两朝史料,几乎没有对中国传统文化典籍进行破坏。《永乐大典》汇集了从古至今七八千种图书,整理了从先秦到明朝的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较好地保存了我国古代的典籍,为后世学者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研究铺下了基础。
《永乐大典》的存在为保护中国从古至今的文化做出了贡献。如今,我们能够继承并弘扬我们的优秀文化,也是依赖于这些古文献的存在。《永乐大典》如果被找到,那么中国的文化史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它的历史地位绝对不亚于任何一次帝王级的考古。明朝时候很多尚存的古书,在今天已经散佚,全靠这《永乐大典》间接保存了下来。后来清政府让义和团入京,导致存在翰林院的《永乐大典》烧毁了不少,后又遗失了不少。
虽然《四库全书》比《永乐大典》规模大,但是在文化史上的地位却远远不如后者,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四库全书》曾经做了大量的修改,里面的很多内容修改了迎合乾隆的口味,更恶毒的是该书在收集全国孤本、善本的同时,把有对大清朝不利的相关书籍全部毁掉了,这也是大清朝文字狱的一部分。
后来八国联军进驻北京,将《永乐大典》连同大量古籍文献,全部抢走或焚毁,只留下了不到400册存于世界30多个国家的博物馆中,而在近几年,我们国家一直在通过各种渠道回收,现在国内所存大约在200册左右,还不足《永乐大典》正本的3%《永乐大典》副本,明亡之际。其正本乃国中之宝,明庭十分珍重,当藏之秘阁幽室,方能免毁于兵燹。今事过三百年,世间尚无正本的传闻。查诸史籍,更无记载,究竟藏于何处,唯有鬼神能知。
我觉得意义有让我们回忆传统文化,追忆似水年华,变得更加有民族自豪感,热爱祖国,记得那个辉煌的时代。 
《永乐大典》收集了自先秦至明的许多文献资料,为保存和整理我国古代文化典籍起了重大作用,在客观上为保护祖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中国几千年浩若烟海的文化长河中,《永乐大典》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地位。是所有华夏子孙宝贵的文化财富。台北世界书局的杨家骆先生仍能搜集而借用了整整一千卷,影印行世。可惜,这一千卷只是全书的二十三分之一左右。在巴黎拍卖行举拍,据上一次新零册出现,已隔6年之久,一位中国女藏家以640万欧元拍得,加上佣金最终成交价为812.8万欧元,约合6500万人民币。
毫不夸张的说,每一次《永乐大典》零册出现都会引发轰动!《永乐大典》对保存我国古代文献的功绩是巨大的。我们相信,在党的整理古代文化遗产的方针指引下,这部五百七十多年前的珍贵典籍,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中,一定能作出新的贡献,重新焕发出它的魄丽光彩。
本栏目编辑:宋蔷
作者简介:宋蔷,本名:阿伊晓仙吉,2001年出生于新疆库尔勒,热爱文学创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