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马云一生的《人生》:高加林最后一无所成,只是做错了这件事
《人生》的开篇引用了柳青的名言“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仅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高加林的不甘与痛苦,奋斗与彷徨,都让人感同身受,启发过无数人。
马云当年高考考试没考上,于是出来工作,但他应聘了好几份工作,却没人要他。马云开始每天打包杂志,踩三轮车四十五分钟送到火车站。渐渐习惯了当时的生活,高考有什么意义呢?
然而,与一本书的邂逅,改变了马云的人生。
一次偶然的机会,马云到义乌出差,在火车站买了一本叫《人生》的书。读后马云很受触动,觉得自己一定要再考一次大学。可他第二次再考,考得更糟,第三次考,才终于考上了。
多年后,马云在访谈中感慨:“《人生》对我影响挺大的,我特别感谢路遥,我是很喜欢这本书。”在贾樟柯的眼中,路遥是“启蒙者”,使他懂得了怀疑与思考。
《人生》中高加林的人生经历,让我看到了当今社会很多人的缩影。高加林的事业,爱情,跟现在很多人的经历何其相似。如果我们可以掌握一点对事情的预判,可能就不会出现那么多的伤害了吧。
高加林出生在农村,但是却是村里为数不多的高中生, 毕业之后高加林在村里当教师, 但是,好景不长,他的位置被当时有钱有势的大队书记的儿子抢去了。沦为农民,然后与刘立本(二能人)的女儿巧珍相恋,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 ,两人相爱着。
当我们以为事情一切顺利之时,他的叔叔当兵回来,要成为他所在县的劳动局局长,于是通过关系把高加林调到县委通讯组担任通讯干事,从此高加林鱼跃龙门,告别了农民的身份,跨进了知识分子的行列。
然而,此时的高加林正如文章所说“生活在一瞬间就发生了巨大的转折”,他工作卖力的同时,却对他那位死心塌地的村姑刘巧珍感情在遇到高中同学黄亚萍而改变,开始成为一个自私自利的小人,高加林做出一个错误的决定,决心对巧珍的感情弃之不顾,因为觉得她配不上自己了。
他与黄亚萍约定终身,以为幸福生活向他们奔来之时,老天又和他们开了一个玩笑:县委查到高加林通过关系才有这个位置,他必须回到农村去。
高加林的矛盾在于,他眷恋着故乡,却不甘心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他向往着城市,城市却不接纳他。
如今,整个社会都在飞速地前进,许多人迫不及待地出发,跌倒后才发现自己早已失去了归处。
《人生》就是在城市的场景中展开,似乎一切都处于城市的控制下,甚至乡下人天生就应该在城里人面前低人一等。这种强烈的等级观念、城乡差异在小说中被强化。
《人生》问世不久即轰动全国,反响热烈。由著名导演吴天明拍摄为同名电影后,更是家喻户晓,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或许这也是路遥借《人生》提出的追问:我们的归宿在哪里?我们要到哪里去?
在路遥笔下,人生是庄严的,值得每个人去认真地耕耘与审视;人生也是宽广的,可以容纳一切泪水、苦难、幸福与不幸。
这是一部集生活和爱情于一体的一部著作,想要了解爱情与生活的真谛,这本书无疑是最佳首选.
《人生》是茅盾文学奖得主路遥的代表作,是影响千万年轻人的文学经典。
书中叙述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的人生变化过程,讲述了一个年轻人面临的艰难选择,具有巨大的共情力量,道出每个成年人都会遇到的困难、期待与追求。
《人生》在有限生命中不懈追寻的激情,在每个人的心底激起回响;给予对生活失望的人莫大的安慰与力量。
你我皆凡人,每日在生活的泥淖中艰难跋涉,我们懂得知足,也不轻言放弃。
充满生气和机遇的城市生活对于身处封闭而又贫困的农村知识青年构成了一种双重刺激,不论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