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愤怒,你却哭泣——以别人为中心是共情,以自我成长为目标才是关键

以前说过读书读文章的要诀,在于“理论联系实际”,也就是用自己可回忆事例例证观点,同时主动使用要做的事情验证观点,这就是知行合一。

那么观看电影或视频也有诀窍,要看出心得,不能浮于表面,要用心理思维视角,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比如有个《三分钟》小视频,写的是作为年轻妈妈的列车长,春节值班无法团聚,只能利用站台停留三分钟与年幼女儿见面,女儿等待妈妈的过程不是喜悦而是紧张背诵小九九口诀。

妈妈的无私奉献,孩子的自立自强,亲情团聚的短暂,催人泪下的环境设置,这些让我们感动,也是必然的。

不过,上面这些是大众思维,表现为正常看法、常态看法,心理思维却不同于此,表现为差异看法(要比说非正常看法好接受)、批判性思维看法(要比变态或者非常态看法高大尚的多)。

由此,心理大咖李克富看了这个短片故事,认为“我在愤怒,你却哭泣”,意思是不能止步于感动,还要有理性深度思考。

可见,一定意义而言,心理思维正好与大众思维是反着的。

对于上面故事,大众思维被感动,心理思维在感动之余,还要继续自我提问:妈妈行为正常吗?妈妈为何多年都是春节值班?孩子爸爸去哪里了?孩子感受会如何?社会又能做什么?

我们强调理解行为要以他人为中心,以目的为导向,这是为了共情。但接下来还要到达第二步,即以自我成长为中心,达到心智成熟。

这里说的自我成长就是共情能力,差异思维,批判性思维,心智成熟,这是不同于自我为中心的,因为自我中心表现为固执,幼稚,感性。

有人会问,不是说用脑思考,再用心思考吗?现在又说感性是基础,需要促进理性,不是矛盾吗?

当然不矛盾,或者说原本就是矛盾的。这就是对立统一矛盾规律。

感性认识是基础,理性认识是目标,这是认识论,也是思维发展特点。亚里士多德说的人是理性的动物,就是这个意思。

感性对应的情绪表达,会扰乱理性分析与决策,但是感性还有情感这个深度,能促进理性提高。而情绪情感体验非常重要,这可以促进理性行动的力量。

先处理好情绪再处理好事情,借助情感体验促进处理事情,这是我们生活常识,也是方向。

因此,这个路线图可以表达为,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情体验~~理性顿悟,呈现螺旋式自我成长模式。

举例,电影《你好,李焕英》观后感,细节感人,体现母爱亲情。不过对于我来说,感悟最深的就是影片最后反转,孩子为了母亲幸福做出最大努力,结果发现母亲早已知道这点,整个过程不过是配合自己。

这点就是我们都认可的:孩子对父母的爱,远比不上父母对孩子的爱!

由此顿悟更多,你觉得自己真的爱父母吗?你会责怪父母对自己不够好吗?孩子爱自己不合心意能接受吗?

而在心理大咖李克富看来,提问更加深刻:重新选择过往你会有不一样的生活吗?重新来一次婚恋你会选择不一样的伴侣吗?

昨晚回家后,发现茶几多了一只红签字笔,我知道这是我需要的读书笔记工具,想买却持久没有买到的,当然是爱人特意记着此事买回来的。这个小事或者感动或者不以为然,重要的换做我能做到吗?

为此,以别人为中心做事体现共情能力,以自我成长为目标才是关键,行动则是必由之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