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名字,古人有诀窍

许慎 在《说文解字》中说:“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  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  ”意思是说,到了夜晚,人们彼此都看不清楚,只有通过自报己名来进行区分,从而方便交际。可见,要相互交往,作为个体称呼的“名字”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如何取一个 新颖别致又有内涵 的名字,一直都是个难题。

在2月8号公安部发布的《2020年全国姓名报告》中“梓、字、宇、辰”等成为高频字,出现大量的重名。此外,一些可可爱爱的名字也让人忍俊不禁。网上一位72岁的耍大爷,就因其名 “耍螃蟹” 上了一波热搜。

其实,扎堆取名、随性取名等现象在古代也很常见,取起名来,古人也疯狂。 (注:古代的名字包括名与字,与现代的名字内涵有所不同,但本文讨论的均包括在内。)

古人也跟风

与近几年父母给孩子取名时多用“梓、辰、轩”一样,在古代家长们也会紧跟潮流,取名字时大量使用当时流行的字词。 如在东汉以后,形成了不同的士族阶层,这些人常以儒家标榜的“士”自居,因而在取名字的时候,  十分喜爱“士”字 。  刘备 手下大将庞统就字士元,东晋军事家祖逖也叫祖士稚,以及西晋陆氏家族中的陆机(字士衡), 陆云 (字士龙),陆晔(字士光)等等。

晋 陆机 《平复贴》

陆机就是  “陆才如海,潘才如江  ” 里的那个“陆”,这句话是说陆机的才能像大海一样渊博宽广。作为西晋诗坛代表,陆机作诗讲究技巧,词采华丽,形成了独特的太康体。在《文赋》中又把自己的创作心得、意物言关系、文体特征等说了个遍。

顿辔倚高岩,侧听悲风响。清露坠素辉,

明月一何朗。抚枕不能寐,振衣独长想。

——陆机《赴洛道中作》

就诗文成就而言, 陆士衡 的名字的确取得不错,具备士的才学修养。 此外,因为《尔雅》中有一句  “美士为彦”  ,这一时期的家长们对“彦”字也格外垂青。 诸葛亮的岳父就叫 黄承彦 ,还有晋代的吾彦、华彦夏、贺彦先、习彦威、袁彦道等。“彦”字后来还在 唐五代再度掀起热潮 ,清人 赵翼 在《廿二史札记》中就写到“五代人多以彦为名”。根据文献记载,唐末许多官员名字中就有“彦”字,如宰相徐彦章、左拾遗徐彦枢、供奉官史彦琼等。

南宋 梁楷 《东篱高士图》

除了这两字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世家大族们  还偏爱“之”字  。 据考证五斗米道多用“之”字作为道徒名字的暗记,该教在东汉末年逐渐兴起,信奉五斗米教的门阀士族就把“之”作为人名。 提到“之”字,就不得不提到这一时期的  书法家 王羲之 、画家顾恺之、文学家颜延之  。但当我们翻开前者家谱时,会惊讶地发现,原来王氏家族这么爱“之”。

元 钱选 《王羲之观鹅图》

琅琊王氏仅 第六代 中就有“晏之、允之、羲之、颐之、胡之、耆之、羡之、彭之、彪之、翘之”等等。王羲之的七个儿子分别名为玄之、凝之、涣之、肃之、徽之、操之、献之,两个孙子分别名为祯之、靖之,还有两个曾孙翼之、悦之。 真是让人眼花缭乱,叹为观 “之” 。 这背后还可以看出“名“的一段变迁趋势——因为古人的忌讳比较多,名字用两个字的话容易犯忌讳,所以 孔子 在修《春秋》时定下了  ”二名非礼也“  的原则。再加上王莽又大力推行”去二名“,故我们在看到 先秦 到汉魏的很多人物都是单字名。而诸如虚字“之”等的加入,也算对先秦到汉魏“单字“命名习惯的突破吧,往后的”双名“也越来越多。

南宋 马远 《孔丘像》

在这股来自本土的  强烈玄学风气  的席卷之下,“道”、“玄”、“元”、“真”等字眼也常常出现,如谢道韫。这种紧随老庄玄学潮流的家长心理,估计和现在看偶像剧/文长大的父母们取名时的想法差不多,而都这样想就难免会重名撞字啦。

伺机而动的名字们

《 左传 ·桓公六年》记载鲁庄公出生后不久,他的父亲向申繻询问取名之道,申繻提出了有关取名的五项基本原则:  “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  其中的“有信”是指“以名生为信”,也就是说按照出生时的特点来取名。 根据出生时的实际情况来取名?乍一听很有道理,但这个就很玄,毕竟谁也不知道出生的哪些“特征”会被父母长辈选中。 比如:

根据出生时身体特征取名

鲁国 季友出生时,他的手掌有字的痕迹若“友”,所以取名叫做“友”;

《红楼梦》中主人公因出生时口衔宝玉,故名 贾宝玉 。

根据出生地取名

司马光的父亲因出生于池州(今越南凉山),取名司马池;

他的哥哥生于父亲就职宣城太守时期,取名司马宣;

他本人生于父亲就职光州太守期间,取名司马光。

还有根据出生前做的梦、出生后见到的第一个物件、出生的月份季节等等来取名,最让人匪夷所思的是  郑庄公 名字的由来。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这段话是说郑庄公出生时是“寤生”即倒着出生、脚先出来,  故取名“寤生”  。郑庄公不仅名字取得随性,还因为倒着出生导致母亲难产,引来母亲武姜的厌恶,往后武姜偏爱弟弟共叔段,又牵涉出一场著名的国内兄弟争斗。而郑寤生和母亲的关系一直到“大隧”之中相见才得以和缓。

南宋 佚名 《仿周昉戏婴图》

这种取名方式不仅当时很普遍,还一直延续到了近现代。

鲁迅小说《风波》中写到一个村庄:“女人生下孩子,多喜欢用秤称了轻重,便用轻重当做小名”,因为“  6斤  比伊的曾祖,少了3斤,比伊的父亲  7斤  ,又少了1斤……”所以伊(  9   斤   老太  )一直念叨着“一代不如一代呀”。在这里,演变成根据 出生体重 来叫名字。

当然还有许多的根据出生的  季节  即春夏秋冬来取名、根据出生时在兄弟姐妹中的  顺序  (如老大、老二、老三)取名的例子。 不过,有的名字在我们现在看来是随性的名字,在当时却不一定真是那个意思。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说司马相如的父亲看到儿子“少时好读书,学击剑,故其亲名之曰  '犬子’  。” 不说是因为读书好、武功强被叫做“狗子”,就是一个平平凡凡的读书人家也不应该叫做“狗子”,怎么司马相如的父亲给孩子取了个 “司马犬子” 的名呢?

点我一下嘿嘿嘿

因为此狗非彼狗也,这里的狗是虎、熊的幼儿。《尔雅》曾言  “熊虎丑,其子狗”  ,并且注释说捕到一只虎,得五千钱,捕到狗,得其一半。还有人认为“画虎不成反类犬”中“犬”也是指“虎仔”。所以在 汉代 ,有很多人用狗(犬)作为自己的名字,如田犬、尹犬、左狗、张厌狗等。

原来,司马相如的父亲也是个  心机man  啊,取的名字除了饱含对儿子的爱和赞赏外,还顺便夸了自己一道。

父母之期待

上述的紧跟潮流与随性而动其实都只是古人们取名字的众多方式之一,部分体现了父母的情致和思维方式。还有许多名字的选取  直接体现出父母期待与心愿  ——这也是最最普遍与常见的。  希望孩子健康快乐   的   成长  是许多父母的首要心愿,于是出现了诸如“去病”“弃疾”的名字,如战国四君子之一的魏 无忌 、汉代将军霍 去病 、唐初宰相长孙 无忌 、宋代词人辛 弃疾 等。这些名字一看就知道起名的原因和父母的期待。

除了健康外,  活的寿命长,也是常见的心愿之一  。例如汉代的音乐家李 延年 、画家毛 延寿 ,唐代李 龟年 等的名字。 健康长寿外,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也体现到名字上。表示顺利、聪明、成功、富裕、有福气等的字词便入了名。如康熙皇帝给自己的33个儿子取的名字,除了中间代表辈分的“允”字外,另一个字都是  有福气受到保佑  的意思。

清 佚名 《顾绣康熙猎鹰图轴》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 苏洵 ,给儿子取名苏轼、苏辙后,还写了一篇  《名二子说》  的文章,为我们细细道来他取名的缘故。 大意是,就一部车子而言, “轼” 是指车前横木,用以凭借瞭望(意指做事多想多看),好像没有什么用处,但是去掉的话,也是不完整的车。 “辙” 是指是车轮在地面上压出的痕迹,天下的车都是顺着它走。虽然说到车的功劳,“辙”不在其中,但是一旦车毁马亡,祸患也同样殃及不到“辙”身上。

希望儿子们以后既能建功立业,有所作为,又能无灾无害,真是用心良苦!虽然 苏轼 、苏辙两人仕途并不顺利,但见父母的拳拳之心。

宋 江参(传) 《盘车图》

名字作为代号,也蕴含无数意味。取一个有意义又体现使用者的个性特征志向的名字,更让人回味无穷。当然也如一些网友所说,名字只是称呼,真正重要的还是自己这个人。

参考文献:[1]左义凯:《中国人怎么取名字》,武汉出版社,2000;[2]吉常宏:《中国人的名字别号》,商务印书馆,1997;[3]孙占林:释“画虎不成反类狗”的“狗”, 红河学院学报, 1990;[4]博物馆 | 看展览:怎样取一个别致的名字?[5]中国新闻网:“梓”成为其起名首选缺乏想象力?古人起名也跟风。图片来源:清 沈振麟:《狗轴》;清 马负图:《虎图》;电影《你好,李焕英》剧照。

撰文 | 编辑 滕贤慧

来源:光明日报“文化溯源”融媒体工作室 责编:王远方编辑:张永群 孙小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