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黄陂区城中村产业规划,促进城中村经济发展的五大策略

城中村综合改造除了实现人居环境的改善,还应达到村强民富的最终目的。城中村产业用地是各改造村今后赖以生存发展基础,切实做好城中村产业用地的规划和利用工作,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既是检验城中村改造成败的关键。

以下为黄陂区大力推进的三大城中村改造:

1、2012年以来,黄陂区积极稳妥推进前川旧城改造项目的实施。目前,全街已纳入旧城改造和城中村改造项目共8个,改造区域面积630.56亩,需拆迁户数2718户,拆迁面积38.2万平方米。

2、长江新城南湖片区改造是武汉市“城中村”改造重点项目,是黄陂区长期以来城市治理中的“顽疾”,它直接影响长江新城(区)统一规划建设和军运会环境综合整治提升,也关系黄陂未来发展。

南湖片区改造指挥部和与市长江新城管委会及武汉长江新城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沟通的基础上制定了《黄陂区滠口街南湖村、双桥村统征储备房屋拆迁补偿安置方案(预案)》,为下步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刘店综合改造工程是我区投资规模最大的工程,改造范围土地总面积11502亩,全面整治刘店地区旧城面貌,需要搬迁96家企业,拆迁及还建3038栋民房,目前,刘店立交桥已建成通车,企业搬迁和岱家山大桥建设有序推进。

随着城中村改造工作的深入推进,各村落后的产业现状已经与城市整体规划格格不入。当前,各村开发用地、还建用地的规划和建设已经在稳步推进,但涉及到集体产业用地的规划和建设还尚未起步,各改造村缺乏明晰的改造思路,政府层面也还没有拿出统筹全局的指导性意见。如果各城中村的产业用地资源放任由村里主导开发,不站在村与村之间的宏观角度统筹考虑,将无法实现集体产业用地“规模化、集约化、差异化”的建设和发展,各村产业定位不可能提高、产业形态也会高度重合,建房收租的意识也不能转变,势必造成各村新一轮的重复投入和无序竞争,产业建设也必将是“穿新鞋,走老路”,从而违背了改造的初衷,并将给城市未来空间布局及功能组织带来严重影响。

城中村产业发展必须坚持“与区域经济相结合、与经济发展相结合、与功能定位相结合、与各村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政府必须加强指导,统筹安排,科学谋划,加快城中村改造产业用地整体规划高标准建设及引导市场定位,促进村级经济发展,保障村民切身利益。

  具体建议和措施如下:

  一、确保规划先行。当前各村产业用地在规划上仅明确了地块位置和面积,还没有具体的规划方案,有些村产业用地的上位规划还与实际用途不符,调规工作急需落实。建议重点办和规划局组建专班,深入调研,结合城市空间布局、功能定位进一步细化各村规划条件,明确规划要求,确保各村产业规划工作的时效、严谨性、科学性,促进各村产业尽早落地,不要让改造村民“住了房子却饿了肚子”。

  二、从各村实际情况出发,认真做好各村产业定位、功能互补、招商引资等筹划指导工作,从调整产业结构入手,引导各村用互联网+的思维,围绕信息传媒、科研教育、文体娱乐、医疗健康、节能环保、智能制造等新兴行业,尝试建成多种“孵化器”型产业。

三、要以区、街为单元,形成资源共享局面,转变各村“以我为主、各自为政”现象。针对各村产业地块“小而散”状况,建议区、街牵头协调实施临近村的资源整合,进行“组团规划”。如前川老三街涉及的邻近社区实施商贸组团规划;盘龙城经济开发区的城中村工业产业实施重组,规划至横店临空区等。

四、依托城市基础设施来布局产业规划。如沿三环线的南湖村、双桥村等,可以依托三环线来串联规划,各村在具体规划上进行功能互补,打造物流产业带。

五、围绕城区的“中心规划”做文章,充分发挥各村地理区位优势,借助现有商圈规划,借船出海,实行差异化、特色化的产业布局。如围绕后湖商业中心、刘店商业中心、叶店商业中心等进行差异化的功能定位,规划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或者围绕改造社区的情况,建设特色商业街、文化创意街等。除此之外,各村还可以结合实际,加强资本运作、股权投资等产业发展模式的尝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