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你的摄影入门(20):你并不了解彩色摄影

继续以前的话题。前两个帖子写了黑白摄影,今天想谈谈彩色摄影。

上个世纪70年代之前,只有黑白摄影才是“艺术”,彩色摄影“不是艺术”。这在今天的摄影师看来会非常难以理解。彩色摄影为什么“不够艺术”呢?是因为摄影发明后100多年,一直在争取艺术的地位(在艺术界,摄影的地位非常低),在这个过程中,那些被称为艺术的照片都是黑白的,彩色照片的色彩在绘画的色彩面前过于简陋、粗糙,可以说毫无感染力。特别是印象派以来直到抽象绘画达到巅峰,现代派绘画表现出来的色彩之丰富简直登峰造极,而且那个时候的照片尺寸通常不大,斯蒂芬∙肖尔(Stephen Shore)在新地形学摄影展(New Topographics: Photographs of a Man-Altered Landscape)中展出的彩色照片才10英寸大,你想一想,一张10英寸的彩色照片放在一幅2米大的绘画旁边是什么样一种感觉?一种媒介只有跟另外一种媒介进行比较的时候,才能看出自身的缺点。安塞尔∙亚当斯(Ansel Adams)发展出来的黑白摄影影调是绘画无法达到的,因此往往被看做摄影超过绘画的地方,但是彩色一直因为工艺的原因无法达到完美的程度,所以彩色照片一般只应用于广告、家庭留念等非艺术领域。

比较一下摄影和绘画两种媒介的展览效果

但是彩色照片不是艺术这种认识在70年代开始动摇了。动摇的原因我认为是两方面。一方面是彩色摄影的工艺逐渐成熟,比如柯达公司开发的染料转印技术(Dye-transfer process)就能制作连续色调的鲜艳的彩色照片(可惜这种昂贵的工艺在1994年就停产了)。另外一方面是观念的改变,就像我在上一个帖子讲到的,艺术界有一种反精致美学的思潮存在,上个世纪60年代是颠覆现代美学非常关键的时期,摄影界已经冒出一些叛逆者,如罗伯特∙弗兰克(Robert Frank)、威廉∙克莱因(William Klein)、森山大道等人,他们的黑白摄影看起来粗糙不堪,跟安塞尔∙亚当斯这种精美的传统黑白摄影格格不入。从更大的背景上说,是传统艺术的理念逐渐被颠覆了,新的艺术观念跟精致、美观、赏心悦目没有必然的关系。一切传统的观念都被打破了,摄影也被认为是一种颠覆传统艺术的新媒介。在这样一个历史转折关头,那些先驱就率先采用彩色照片作为主要的创作方式。彩色超过黑白大约花费了20年时间,比你想象的更慢,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黑白摄影成了小众,彩色摄影才占据艺术摄影的主流。

安迪·沃霍尔 (Andy Warhol)波普作品

这个过程为什么这么慢?里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摄影中彩色的认识。对于初入门的摄影爱好者来说,有时候很难理解彩色摄影,虽然大多数人拿起相机拍的是彩色照片。对于彩色摄影,难以理解的原因是彩色是我们眼睛看到的常态,世界是彩色的,照片也是彩色的,这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关于“彩色摄影”真正的问题是,当你按下快门时,事实上对于色彩了解得很少,对于色彩关系可能一无所知。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原来经历过美术训练的人就知道我在讲什么,在美术艺考中会有“色彩”这一科目,但是没有美术基础的人往往会难以理解。也就是说,色彩并非你看到的蓝天白云绿树这么简单,在艺术作品中,色彩不仅涉及色温、色调等基础知识,它更体现一幅作品中的情感关系。因此关于色彩的知识是需要后天学习训练的。

约翰∙萨考斯基(John Szarkowski)在谈论威廉∙埃格尔斯顿(William Eggleston)的作品时就说到一句话,他说:“摄影师会发现,同时看到蓝色和天空是非常困难的。”而在我看来,对于大多数入门者来说,看到天空是容易的,看到蓝色很难。当然你会不服气,明明每一个人都能看到蓝色的天空,怎么会看不到蓝色呢?显然,我这里特别强调了天空的蓝色,你才注意到这种颜色,在以前的日子里,你经常注意“蓝色”这种东西吗?事实上,即使今天我强调了颜色,明天你依然“看不到”色彩。在我的教育实践中,我看到许多同学拍摄“彩色照片”时,能够“看到”那些鲜艳的颜色,比如红色,黄色,蓝色等等,但“看不到”那些不鲜艳的颜色,特别是非常浅的混色,这会导致什么问题呢?一张照片中某一种颜色非常夺目,比如一件红色的衣服挂在一个杂七杂八的场景之中,非常显眼,而其它颜色变成了陪衬,甚至“不可见”。

威廉∙埃格尔斯顿作品:红色天花板

这有什么问题呢?

我认为人类的眼睛从出生就看到彩色的世界,数十年后,眼睛对色彩已经“熟视无睹”。人对色彩实际上很难激起反应,只有当颜色非常鲜艳时,才会感觉到色彩的存在。比如鲜艳的花朵,艳丽的晚霞,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摄影爱好者入门时会选择拍摄荷花和风景照片的原因。这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对色彩的迟钝,对非鲜艳色彩的迟钝,所以需要反复去寻找色彩非常鲜艳的对象和场景。

其次,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经过一辈子的“语言训练”后,语言控制了一切。比如当我们看一棵树的时候,大脑判断这是一棵树,大脑很少会告诉你这是一棵“绿色的树”,当我们仰望天空的时候,大脑给我们的信息是天空,而不是“蓝色的天空”,也就是说,大脑判断世界是“对象化”的,很少会顾及色彩,这比较符合语言的习惯:一辆车,一个人,一幢房子,至于房子是白的还是红的似乎不太重要,所以我们在介绍一幢房子的时候可能不会特别去强调它的颜色,色彩在语言的描述中常常被“过滤掉”。

你认为威廉∙埃格尔斯顿感兴趣的是女孩吗?不

再次,对色彩缺乏基础训练。这方面通常只有学习美术的学生才有机会获得相应的知识,而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一个空白地带,可以说一无所知。我说的“一无所知”,不是指绝大多数人看不到色彩,而是难以“感受”到色彩,更难以理解色彩为什么能够成为一幅静态视觉作品非常重要的因素。这可以说是“专业”和“非专业”的分水岭——就像大多数人绝大多数时候并不会感受到天空的蓝色,只有空气特别通透的一些日子才会惊叹“天空多么蓝”。但是对于一个专业的摄影师或者艺术家来说,天空每时每刻都是有颜色的,而且他知道某一刻的颜色会给观众什么样的感觉。因此在色彩方面,摄影师和画家的感受力没有什么差异,摄影师要考虑如何用相机去掌控这种色彩,而画家要考虑的是如何用画笔去表现色彩。

这几个原因会导致摄影入门学习时无法真正理解彩色摄影。第一个无法理解的是色彩本身成为主题和表现方式。当一张照片中只是单纯存在点线面色彩关系时(通常只是非常普通的对象),很多人无法理解它的视觉意义,这些人也因此无法欣赏现代派绘画,因为他在视觉感受力这一块是缺失的。另外一部分人则认为这没什么稀奇,常常认为表面的形式是一种低级次要的东西,在重大的意义面前简直不堪一提。显然这种想法是非常古典主义的,跟现代主义理念正好相反。有意思的是,当代艺术跳出了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两个框架,让形式和内容这一对辩证法范畴变得异常复杂,比如当艺术家采用现成品时,原来所理解的一切就不起作用了。但是作为入门,过去的知识还是有用的,因为知识需要累积性,你不可能从加减乘除直接跳到微积分。这一段话也许你没听懂我在讲什么,简单地说,你对现代艺术知识的缺乏导致了一种美学上的盲区,而艺术演变到当代艺术,你的知识结构中产生了更大的盲区。这是今后需要逐渐弥补的。这里暂时不展开。

所以,这里谈及的色彩,从更深层次角度讲,需要回到摄影史和艺术史的语境中去。当我们回到彩色摄影的原点,就能够理解色彩可能是一张照片成败的关键,彩色照片并非是有颜色的照片,它实际上已经隐含了古典和现代主义的美学。

Installation view of ’Do It’ by Michelangelo Pistoletto at Yarat Contemporary Art Centre, Baku. © The artist. Courtesy of Yarat. Photography: Pat Verbruggen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