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德刚:《风》的随想
阅读本文前,请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温馨微语”“关注”我们。倡导原创,感谢转发,欢迎海内外作者赐稿。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文坛园地,奉献给所有高尚灵魂。
杨绛先生的短文《风》寓意深刻,耐人寻味,万千的读者会有万千的联想和感悟。既无法统一,也无须确证,即便杨绛先生自己成文时指向明确,也不妨碍其他不同的解读。一千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文学的魅力。
杨先生的文字,睿智达观,冷静从容,好像拂拂微风,轻轻荡起阅读者心中的涟漪,引动回响,发人深思。其文如其人,喧哗浮躁的世纪之交,耄耋之年,杨先生在大转型的中国掀起一浪“杨绛热”,经久不衰,不是没有缘由的。杨先生是我崇敬的一位智慧的女先生。
《风》的寓意,我思悟,是情绪的象征,个人情绪,社会情绪,更偏重社会情绪。社会情绪,可分为民气、民怨。民气,有人称之为正能量,可以归化为正统的一类;民怨,多是负面影响的,大概属于异端的那一些。无论正负,保持“拂拂微风”的状态,那是好的。倘若积累过度,形成巨大压力差,那必然会酝酿出“风暴”,天地也主持不住。风暴的危害,东风、西风、南风、北风,都是一样的。
民怨,比较容易理解。《国语·周语上》有言,“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百姓怨气大,叫苦叫屈,不能化解又无处释放,舆论传播情绪蔓延,长久郁结,以致于沸腾。“风暴”便是如此酿成的。
“为川者,决之使导”,在大禹治水成功之后,得到了广泛认同普遍推广。“为民者,宣之使言”,从大秦始皇帝“焚书坑儒”到大清雍乾“文字狱”,一脉相承,“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一直都是反其道而行之。“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不曾有人引以为意。
话剧《茶馆》,王利发的裕泰茶馆,八仙桌上,放置一块“莫谈国是”的牌子,借以警告客人切勿祸从口出,避免茶馆受到株连。一个喝茶休闲,谈天说地的场所,宾客、店主终日战战兢兢,日子过得月子一般,郁闷悲哀,口虽不敢言,心中的怨愤一定会与日俱增。
这是旧时代“防民之口”的真实写照。可是悠悠众口,哪里能够堵得住呢?
我第一次看话剧《茶馆》,在1980年代,正是求知求学理想丰满的时候,我被这个细节深深刺痛,默念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心头涌起莫名的忧伤。
民怨带给当权者的是无尽的烦恼,甚至恐惧,而民气不仅是当权者维系统治的根基,而且是统治力无限扩张的燃料,因此当权者对于“民气”,总是青睐有加。
日本明治维新之后,国力渐强,秉承武士道传统,当权者热衷于对外扩张,奉行军国主义,鼓吹孝忠天皇,拓展民族生存空间,并籍此大肆煽动民气、打击异己,控制民意。从伊藤博文开始,侵略朝鲜、中日甲午战争,直至全民疯狂,悍然侵华,然后东南亚、然后太平洋......铁蹄狂奔,烧杀抢掠。
传统、天皇、国家、民族,这些在那个时代称得上绝对的正能量,然而无限膨胀,扫荡一切阻碍,最终酿成一场世界大劫难。其结局,大家都知道。
这场世界大劫难的另一罪恶渊薮法西斯德国,希特勒、戈培尔一伙“民族精英”,鼓动民意,颠倒黑白,排除异己与日本帝国主义如出一辙,却更高更快更强。优等民族、国家权力、领袖意志,闪电战,集中营......一个严谨、理智、包容的民族集体走向极端,走上邪恶的歧途。
罗兰夫人名言,“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套用这个句子,“民气,多少罪恶挟你之意膨胀疯狂。”杜牧“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但绝不是,一人之思,千万人之思也,一人之言,千万人之言也。
林黛玉说,但凡家庭之事,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其实,就风而言,东风压倒西风,还是西风压倒东风,都例属常理,并不可怕。但如果只有一风浩荡,那就会掀起风暴了。
作者简介
赵德刚,1966年生,上世纪80年代狂热的文学青年,河北省作协会员。虽为生计所迫,中断文学之路,多年来仍保留着阅读,思考,记录的习惯。
图片除署名外,其它均来源于网络
转载请注明出处“温馨微语”
转发是对作者最大的鼓励
我与10W+之间只差您的一个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