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们一起吃饭:非正式交流有多重要

复学的第一天开始,我基本上和孩子们一起吃饭。

一开始也是应学校的要求,复学之后的第一周班主任需要带餐。

后来常常是上午的第三节课,我都有课,上完课,孩子们就要去吃午餐了。

索性跟着孩子们一起吃饭。

再后来,我渐渐发现和孩子们一起吃饭这件事情,具有非凡的意义。所以,我只要有空,我就和孩子们一起吃饭。

关于和孩子们一起吃饭,我也渐渐发现一点门道。

坐在谁的面前

每一次吃饭,我都会选择一位同学,与这位同学面对面坐下。

而这些被我选中的同学,其实也有一定的“标准的”。

平常活跃的学生,自然和老师打成一片,比如这一段时间,班里的一位活跃分子,利用手中的畅读卡,天天跑到我办公室借我的电子书看,每天都来。如果换成一位内向的孩子,估计平时连办公室的门口也不会轻易经过。

还有那些常常需要特殊关注的孩子,各种问题,天天“约谈”,这些孩子心理素质强大,用各种花样引发老师的关注。

但是还有一部分学生,是那种在班级里面近乎白开水一般存在的孩子,各方面平平,但是肯定是班级常规养成最重要的力量。这些孩子不用老师操心。

说实话,老师与这些孩子的互动是非常少的。估计这些孩子还不敢与老师讲话。

所以,我选择的标准,就是那些与互动不那么多、可能被我忽视的孩子们。

希望借着吃饭的机会,与这些产生更多的互动。

除了找那些缺少关注的孩子,我还要找那些吃饭慢吞吞,这个不吃那个不吃的孩子。

来干了这碗汤

每一次吃饭,有一碗汤。

关于喝汤,一开始我会帮着打汤,后来说有专门打汤的孩子,我就不加以干涉了,就让这些孩子自己上手。

给这么多同学短时间内打汤,汤还不能撒,并且不影响自己吃饭,这打汤也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

我看着两位打汤员,几乎是一气呵成打汤,并且在打汤过程中记住了那些同学不喝汤。

我饭吃完,每次发现碗里还有半碗汤。

我站起来,拿着汤碗,做一件事:找一位同学干杯。

今天有一位同学碗里还有一大碗汤,我和他干完杯。边上的一位男同学就说,“来干了这一碗,就是好兄弟了。”

其实,这样一个简单的干杯,也是在建立一种情感链接。

此时,我不是那个在课堂上不苟言笑的数学老师了,而是一个走到孩子们身边的“好兄弟”。

非正式交流更加重要

班主任要凝聚班级,大量正式的交流很关键,比如主题班会、主题活动、集会等等。

但是还有一块交流领域是被我们忽视的,那就是大量的非正式场合中的交流。

比如孩子们下课,你走到走廊上与孩子们的交流。

正如上面讲的一起吃饭,也是一种非正式交流。

记得有一次,体育老师出差了,我就带着孩子们上体育课,就在球场上踢足球,孩子们很开心,最后踢累了,我们坐在操场上,聊天,孩子们就说了,我很多不知道的事情,至少在我的课堂上,我发现不了。

为什么说非正式场合的交流同样,那时因为那个时候孩子们也是卸下来自己的“面具”,那个时候孩子们才有可能最接近孩子,正式的场合,不要说孩子,大人也是克制自我的。

丁爸感悟:

如何与孩子们建立良好的关系,一定要从大量的非正式场合入手,效率最高,效果也最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