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认知的不同,才是人和人的差异

苏格拉底曾说,活着不是目的,好好活着才是。那么究竟怎样地活着才算是好好活?每个人在自己心里都会有把尺子来度量。或许有了模糊的答案,可做起来却是南辕北辙。

·每天都在忙,依然感到空虚。

·有很多事想做,但是不知从哪开始,或者半途而废。

·进步慢,明明很努力,却是收效甚微。

很多时候,岁月就是在这样的犹豫和追寻中悄悄地溜走。可现实里不乏一些成功人士,他们却是能把时间最大化,做起事来游刃有余。

我们之间究竟差什么,带着这种疑问,我阅读了周岭的《认知觉醒》。作者在书中说,人与人之间的根本是认知能力上的差异。

换言之,成长的本质是大脑的认知变得更加清晰。往往我们都是处于一种混沌之中,而这一切先要从自我觉醒说起。

01觉醒‍

网络词语“吃瓜群众”,大家都不陌生,键盘侠们站在各自的角度揣摩分析新闻事件,各种留言包罗万象,一幅看热闹不怕事大的神态。要我说,如果不能从一件事上对自己有所启示,这个瓜算是白吃了。

假如能从别人的身上点醒自己,实属难能可贵,人们从来都是吃了亏才学乖的。就像同事小李,平时喜欢聚会,对酒有一种莫名的亲切。他的父亲是酒精肝,这也没能成为他少喝点的理由,认为自己很年轻。就在最近检查出了胃溃疡,才不得不放下了酒杯。

生活中还有一种人是不愿醒来。之所以这样,大概他目前的状态很安逸,他懒得踏出舒适圈,更是害怕未卜的前程,所以眯着眼。正如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

这是每个人的选择,本是无可厚非,只要他能承担起后果,接受后半生的平平庸庸。怕只怕到时候艳羡别人的成功,还埋怨自己的命运不公。

当然觉醒绝不是三分钟热度,喊喊热血沸腾的口号,它是发自内心的渴望,只有真正地想要得到,才能不畏艰辛去拼搏。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不断深挖自己的未知边界,延迟满足做个长期主义者,也就是通常我们说的耐心。

02耐心

耐心,现如今是个越来越贵的词。就拿教育孩子来说,越来越多的家长忽视自然规律,以至于拔苗助长。

邻居家一个未上小学的孩子会成语接龙,会背古诗一百首,认字五百个。父母恨不得把小学课程都塞到她脑袋里,学不会还被挨骂,家长更是美其名曰,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其实不是怕孩子输,是家长自己怕输。世界越精彩,人心越浮躁,应运而生的是漫无边际的焦虑与恐惧。大多数时候这只是成年人自己在杞人忧天。

诚如王小波说的那样,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我们焦虑的本身,正是欲望太多,而能力却赶不上。

因此我们变得烦躁,倾向急于求成,想要快速得到。做事选择趋易避难和浅尝辄止。然而成功两个字需要牵扯大量的时间、汗水,打磨,最后呈现出来的还不一定完善,需要我们太多的耐心。

这种烧脑的操作,我们的自然本能是主动排斥的,所以我们还要抵抗天性,除非你的理智脑强迫你来做。当你能挺过来的时候,你却是会得到心中所想,即使不成功,学会反思,也是一种心智上的成长。

03反思

《认知觉醒》里说,一个人要想进步快,就要反思自己。这和德尔菲神庙的箴言有异曲同工之妙,那就是--认识你自己。

俗语讲:人心隔肚皮。认识别人已不易,认识自己更难。这需要我们跳出自我局限,以第三视角客观地为自己画像。

相信大家都会有过受伤的经历,医生在处理伤口的时候,消毒清洗的过程就会很痛,为了让它快速愈合,我们必须接受治疗。而反思的过程,也就是治疗过程,有时候不愿意去触及不足或缺点,甚至一度认为,失败都是外界造成的。

越是痛越要揭,当你直面痛苦的时候,才能审视它的模样。人无完人,没必要这么高的标准苛求自己,我们生来是一块璞玉,只有如切如磋,才能打磨出自己的真面目。

那么怎样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我们可以从书上向古人学,从阅历中得来,人只有开拓了视野后,才会发现自己的格局如此之小,曾经的自己多么可笑。

写在最后

曾经的我焦虑又迷茫,直到看到杨绛先生的一句话,我终于顿悟。她说,你的问题在于读书太少,而想得太多。逐渐地我涉猎了一些书后,对于生活中的困惑有了自己的答案。

正如周岭在书中说得那样,立足长远,保持耐心,运用认知的力量和时间做朋友,你会走得很远很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