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城 | 端午:粽香深处的柳州记忆
五月末,柳州的大街小巷开始弥漫粽叶的芳香。
端午像是一本泛黄的书,年复一年地被人翻阅着,不管时代如何变换,书中的内容依旧还是粽子、龙舟、艾草、菖蒲、屈原的故事,还有那些飘着粽香的童年……
很小的时候我就听过屈原,五月初五的粽子是为他而做,那些龙舟也是因他而竞渡……
对于屈原的认识,大多数时候都停留在课本上、电视里,每到端午,当人们一次又一次地谈到屈原时,我也会在心里默默地念缅怀起他来。
关于端午最深刻的记忆,就是外婆包的粽子。
老人家习惯先将晒干的笋壳泡软洗净,放到盆子旁备用,而盆子里则是泡好的三江糯米和绿豆,外婆说三江粽米蒸熟后比普通糯米味道更香更浓,她会招呼妈妈和我一起坐到她身边,当时我会动手学着外婆的模样包粽子,但是总是包得不好看,直到现在,我都还未学到包粽子的精髓。
外婆拿出笋壳,两手灵巧地一转,一个“漏斗”就诞生了,轻轻往里头放进糯米和红豆,把叶子来回一扭,用绳子一扎,只两三下的功夫,一个精致的粽子就完成了,不一会儿,一个个棱角分明、大小均匀的粽子便在外婆的脚边堆成了小山。
粽子包好,用竹丝一扎就该下锅了。
随着温度慢慢升高,那些粽叶混着米香的气息也越来越浓,掀开锅盖时带起一阵白茫茫的雾气,一股股浓浓的粽子清香同时也溢满了整条街。
外婆包的粽子我从来都吃不腻,大学每次端午收假返校时,外婆都会打包好一大袋粽子塞满我半个行李箱,唯恐我在异乡尝不到她的手艺。
大学时,偶然和同学聊到赛龙舟,我才发现原来我的许多同龄人都没在端午的时候感受过赛龙舟的激情,虽然现在我已长大,但记忆里曾被爸爸妈妈牵着手,在柳江边看龙舟比赛的画面依旧清晰,我觉得很骄傲,因为柳州把这样传统的文化传承了下来。
端午节的每一条龙舟上都有各式各样的图腾,划船的人们在急鼓声中齐齐挥动船桨,冲击着水面的波浪翻起激情的涟漪,岸边有此起彼伏的加油声,等到第一艘龙舟划过终点,热烈的情绪无疑就从此时沸腾起来。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奶奶说在农村,每到端午都会在门楣上插艾条,让艾蒿的香气乘着清风弥漫整间房,那样才有“端午味”,柳州的一些老街里,依旧能看到有不少人在自家的门楣上插艾条。
虽然如今住在高楼里的我鲜少能够看到,可老人家一直坚持着插艾条的习惯,或许这就是那一代人对于端午的一种情怀吧。
香包有时也叫香囊,在柳州,大多数人管它叫荷包。前几天我到龙潭公园闲逛,看到有几个人在卖荷包,那些荷包都是五彩绳的,上面镶着闪闪发光的亮片,我拿起其中一个放在鼻子下嗅了嗅,浓郁的香味扑鼻而来,相比儿时起的荷包,如今的款式更多、也更漂亮,但却似乎不再是小时候闻到味道。
记忆里的端午节,除了粽子,还有奶奶做的荷包——里面的艾蒿籽、雄黄都是奶奶亲手弄干净并保存好的。只等到临近端午的时候,奶奶才会把它们拿出来,为家里的孩子们每人缝制一个充满“端午味”的荷包,然后把它挂在我们脖子上。
走起路来,荷包摇摇晃晃,一股纯正的艾香就荡漾开来,让人满心欢喜。印象中我问过母亲为什么要在端午戴荷包,她只说是驱邪驱瘟的,其中是否还有更深的意义,我就没有过多的追问下去。荷包虽不算金贵,但却是长辈对孩子们的心意,希望家里的所有孩子都健健康康。
吃过了粽子,节日也就算过了,一切都显得如此简单、如此平常,少有从前那种内心深处的喜悦和期望,但只要一到端午,粽子所散发出的香气还是会触动我尘封已久的回忆——外婆和妈妈包的粽子、奶奶缝制的荷包,柳江里的龙舟竞渡……
这些情景,是我一生都难以忘怀的端午记忆。//
文案=木木酱 | 图片=网络 | 美编=向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