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城往事 | 柳州老手艺(二)妙手修敝履,笑对人世苦
踩在地上哒哒作响的“恨天高”、时髦又凉快的鱼嘴鞋、前卫个性的尖头鞋……在这个追求潮流的时代,女人的鞋柜里永远少一双鞋,换季了要买,穿坏了就扔,有多少人愿意将鞋子缝缝补补后再穿,又有多少人还能想起记忆中的那些修鞋匠?
一个老旧的修鞋机、一个撑鞋的鞋掌、一双穿针引线的灵巧的手。从过去遍布大街小巷,到如今隐身于小区菜市,他们似乎已被遗忘在时光的尽头。
拨开层层浓雾,顺着记忆的河流回溯至上个世纪90年代,小凤妈妈跟随丈夫来到柳州谋生虽然不是土生土长的柳州人,但小凤妈妈精湛的修鞋手艺随着柳州的历史变迁,已然成为了龙城往事的一部分。
柳南区柳工菜市场里,各类商铺人头攒动,小凤妈妈的修鞋摊,不,也许应该说是修鞋点,就隐藏在菜市最里边的靠墙处,紧挨着两边的缝纫机,一个人要侧着身才能勉强进去。一台老式修鞋机、一个小马扎、一些散落在地上的鞋子和各类工具,当然,还有小凤妈妈温柔的笑脸。
锉鞋跟、垫胶皮、涂胶水、割胶皮、钉鞋钉……一套流程下来,一双原本要被丢弃的鞋子便在小凤妈妈手中“重获新生”。
“好啦,给我5块钱吧。你这个鞋的皮子啊,还是很好的,回去记得经常上点油。记住啊,一定不能水洗哦!”
将鞋子递给客人后,小凤妈妈还细细叮嘱了几句,生怕经过她手的鞋子得不到好的保养。
别看修鞋匠们只是拿锤子敲一敲,或用锥子钻一钻,其实修鞋和精修钟表一样,也是一个细致活。
“上线是最难的,平均一双鞋要搞30分钟,保证线都缝好后,还要上一层胶水固定,这个比较慢。”
“修鞋这件事是很具体的,要看到鞋子才知道是什么问题。”
所谓老手艺,以手为媒、以心为眼。只有当了十几年的老手艺人才能达到这个水准——拿到鞋子放在手中,马上就知道问题出在哪、该如何修复,甚至不需要客人开口,包管把鞋子给你修得漂漂亮亮的。
小凤妈妈的修鞋手艺是跟丈夫学的,刚开始很辛苦,被锤子砸伤、被割刀割伤都是很平常的事。她的双手布满老茧与伤痕,染着的是命运浓重的阴影。
初来柳州那会,他们半年回一次老家,种稻、修鞋、收稻、修鞋……每天早出晚归,挑着担子到街边摆摊,如此循环往复,在柳州也积累了一定人脉,他们便决心定居柳州,在小区菜市里摆了个修鞋摊,夫妻俩一起守着这个摊位,日子过得倒也平静。
直到2000年,小凤妈妈的儿子长了脑瘤,2008年丈夫又查出脑溢血,小凤妈妈才觉得天都要塌了,但她没有被击垮,她凭着自己的修鞋手艺,一个人撑起了一整个家。
早上,小凤妈妈照顾好儿子和丈夫后出摊,除了修鞋,还要帮忙修伞,中午就在摊位上眯一会儿,晚上要一直等到没有客人了才能回家。
从“小凤妈妈”这个称呼就能看出来,她平时一定经常跟周围的人提到自己的孩子,时时刻刻想着他们,但是并不是以一种泪流满面的状态,而是面带微笑,小凤妈妈总是笑着面对一切。
是啊,小凤妈妈,用自己的手艺挣来的钱给儿子和丈夫都做了手术,为什么不笑呢?
“现在好多了,没有那么辛苦,儿子也好多了,等下中午还要来给我送饭呢!”
“至于我丈夫,他现在已经能自己走路了,每天的药钱有十多块,但我一天也能挣个四、五十,生活也还可以吧。”
小凤妈妈一边忙着手上的活,一边笑着和我解释。
“现在也就是每天早上的时候忙些,十点、十一点以后就客人开始少了,我也可以休息一下,而且马上到夏天了,夏天好啊,冬天就不行了,太冷,手都冻僵了,不好干活。”
不论身份高低,不管富贵贫穷,三十多年来,小凤妈妈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始终专注于修鞋。
谈话最后,我问了她一个很老套的问题:有没有想过把这个手艺传下去?
“想是想啊,我女儿现在已经学会自己修伞,但我儿子学不了,条件不允许。我现在身体也不太行了,能干多久算多久吧。”
小凤妈妈的修鞋点,来来去去的基本上都是中老年人,也许只有40岁以上的人才会惦念着这些老手艺,会不舍得扔掉穿坏的鞋子或用坏的雨伞。如果有一天老手艺消失了,他们的生活也会像少了些什么一样怅然若失吧。老手艺,不止是谋生的手段,还是身处逆境时的寄托和希望。
当真是“缝一年,补一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文案=熊文婷 | 摄影=熊文婷 | 美编=象大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