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块有过滤装置的海绵

虽然孔子说,君子不器,不把人物化,但恰恰是这句话,让我有了“做一块有过滤装置的海绵”的感想。

首先,让自己成为一块海绵。海绵的特征是吸水性。我们要开放自己的五感,灵敏地去觉知,去感受,去吸收,不局限于比我们优秀的人的观点、论证和认知,也多听听同辈甚至晚辈的看法,因为三人行必有我师。关于这一点,这些天和青年教师一起分享微课备课的时候,感触很深刻。年轻人的学习力和领悟力不容小觑,他们中有善于使用多媒体技术的“技术流”,有善于运用最新教学理念的“认知流”,还有思维开阔善于发散的“超学科流”,虽然教学步骤和课堂管理可能有些稚嫩,但我们不都是这样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吗?

吸收多了,海绵必然会饱和。我们在某一领域的深入学习,也会让我们在此领域会有些独到的见解。这种优越感会让我们自视甚高,产生凡事想要“指点”他人的冲动,尤其是当老师的,与人交流时,容易传递“你必须听我的”的潜台词。因此,适时挤掉海绵中的“水分”,即反思自己,发现认知漏洞再学习,更新本领域中陈旧的认知,或改变僵化的思维模式,都能让我们不那么“水”。空杯心态,再出发。

“君子不器”为什么放在为政篇?孔子认为,为政的人,即做管理的人,不能像某种器具一样,只有一种功能;体现在工作上,就是提醒我们,一专多能的重要性。一个优秀的的管理者,一定是至少有一项专业技能的。因此,通过足够的训练和学习,掌握一种专项技能,让自己成为某领域的专业人士,是立足岗位的第一步。然而,这还不够。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选择性注意(selective attention)。是说我们只会把认知资源集中在特定的刺激或信息源上。也就是说,我们通常只会关注我们想关注的,所认同的,而自动地过滤掉那些不符合我们认知,不想关注的信息。一个人如果只盯着眼前的一亩三分地,按部就班干一些必须干的事,这和机器(“物”)是没区别的。如果能像海绵一样,每一个细胞都能吸收,开阔视野,读一些自己陌生领域的书,交一些非同行的朋友,不把自己局限在一些专项技能上,我想,久而久之,这个人的格局就能得到提升,做事从大处着眼,在境界上超过同龄人,也就会更适合领导岗位。

既然说了这么多要开放自己,要空杯心态,要虚心学习,那为什么还要装上过滤装置呢?

最需要过滤的,是各种诱惑。这些诱惑就像岔路上的风景,看起来很美,但一旦选择,你很可能抵达不了自己要去的远方。很多人一开始工作时,发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总认为下一个单位比现在的工作一定有更优的解决方案,或认为换一个岗位就能避免现在的问题,所以就频繁跳槽。反思我自己,在刚开始工作的那几年,确实有这样的心态。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没有一个远大的目标,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能干成什么。有极少的人是在求学的时候就知道自己一生的奋斗目标的,这样的人,也是极其幸运的。我是平凡的大多数,所以也就接受了自己曾经的选择,也正是过去的这些经历,才让我有了现在这样的认知,所以,我感谢那些经历,也感恩一起共事的同事朋友们。

抬头看时间,已近9点,才发现啰哩啰嗦写了这么多。哎,年纪大了,太鸡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