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麻黄汤
麻黄汤出自伤寒论,专门治疗寒疫,太阳病伤寒主方。提到麻黄有些人以为麻黄治疗咳喘,其实错误的,或者不正确,在伤寒论当中麻黄主要散寒解表治疼痛,配合桂枝力量尤其雄厚,导致温病学派不敢用麻黄,要用甚至几分。
伤寒论方
18、麻黄汤 4味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方解:方以麻黄为主药而得名。麻黄辛温,开膝理,透毛窍;桂枝辛温,通阳助卫。麻黄得桂枝有很强的发汗作用,所以麻黄汤只能用于无汗的伤寒表实证。麻黄宣肺,杏仁降气,麻黄配杏仁,治肺失宣降的咳嗽煎药法:麻黄去节,先煮去上沫,后纳桂枝、杏仁、炙甘草,浓煎次,温服。药后调护除不须吸粥外,余如桂枝汤法。
2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青龙试注:太阳病是个大病,包括一切外感,仲景又分伤寒中风温病湿病等;这里描述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可见一身尽痛,还伴有症状恶风无汗,喘,麻黄汤主之。人们常说麻黄汤发汗散寒治疗风寒感冒就是指麻黄汤而言!
36、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青龙试注:看到阳明大家就以为阳明是热证,何来发汗治法。其实阳明也有寒证,所以汗法也是正确。总之内热不甚,可以选用麻黄汤发汗散寒。
37、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青龙试注:大概意思是太阳伤寒十多天了,病人表证不明显,喜卧有胸肋满痛,可以用小柴胡汤;如果还有表证虽然喜卧脉浮,还得解表用麻黄汤。
46、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青龙按:太阳病七八天了,仍然跟初期太阳伤寒一样身疼痛发热无汗脉浮紧,这是表证未解,还得发汗,不要拘泥时间比较长了不可发汗,可以麻黄汤;药后出现鼻子出血,不要紧张,出血就好了。
这个用了发汗剂临床常见患者鼻子出血,尤其孩子多。我已经见过好几例了。另外“阳气重”什么意思?成无己,尤在泾认为邪气“郁而化热,变为血热”。柯韵伯等解释“阳络受伤”,至于什么原因也不得而知。而现在教材解释为“阳邪郁遏”(五版)、“阳气郁遏较重”(新世纪版),更是难于让人信服、因为“阳邪”是什么?是否就是热邪,此种说法比较含糊。阳气郁遏又怎么可能造成衄血。这里再说一下,邪气是否随衄而解,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若衄血不多,且血后病情随之减轻,脉静身和,为邪去向愈之兆;若衄血量多,且衄后身热不退,或身热夜重,心烦不寐,舌绛苔燥,脉细数者,又为热入营血之象,故不可盲目信从“衄乃解”之言,临床仔细分别,如果热入营血必须清热凉血解毒,以免贻误战机造成伤害!
51、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52、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青龙试注:以上两条根据脉象判断用麻黄汤。
55、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青龙试注:虽然衄血,但是表证未解,所以还得麻黄汤。
4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232、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235、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麻黄汤临床实战现代研究(1)普通感冒、流感:属风寒表实证,症见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无汗、脉浮紧等。尤其是西北、东北高寒地区,用以治疗风寒外感,伤寒表实证,每每取效。
(2)肾炎水肿:属阳水兼风寒表实证者,如南京中医学院肾炎研究组用本方治疗肾炎,服后大都表现为小便增多。
(3)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病,属于风寒表实证者。
(4)小儿麻疹内陷:如叶橘泉用本方和二仙汤(黄芩、白芍)治小儿麻疹内陷,见点后忽退隐,高热无汗而喘,有并发肺炎倾向者,用本方麻疹复显,喘息自平。(聂惠民,伤寒论与临证.广东科技出版社,1993.71)
(5)小儿外感:李氏报道用麻黄汤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体温在38℃以上者167例。其中发热恶寒型84例,发热恶热型70例,发热不恶寒型13例。疗效:以服药2天内体温降至正常,主症消失为痊愈。结果服药1~3次,当天痊愈者91例,服药4~6次痊愈65例,无效11例。总治愈率94%。(李风林.麻黄汤治疗小儿发热167例疗效观察,新中医,1985(9):28)
(6)急性乳腺炎:杨氏报道,根据辨证论治原则,对一例乳腺炎辨证为属风寒袭表,卫阳遏郁,太阳经气流行不畅,故服麻黄汤以解表散寒,宣肺平喘,获效。(杨君柳.麻黄汤治愈急性乳腺炎一例,江西中医药,1980(4):27)
(7)产后发热:吕氏报道,用麻黄汤加味(处方:麻黄9克,杏仁9克,桂枝9克,藿香12克,白芷12克,甘草6克,生姜3片)治疗一产后不久,感受风寒,出现恶寒头痛,鼻塞咳嗽,涕泪交加,四肢酸痛,胸闷呕恶,苔白滑,
脉浮紧的患者,服2剂诸症悉除。(吕东升,麻黄汤治验.河南中医1982(56):51)
(8)银屑病:夏氏报道,用麻黄汤合四物汤加减治疗儿童银屑病10例,疗效满意。一般服药4~49剂,平均服19剂。其中2例痊愈,5例基本痊愈,2例显著进步,1例进步。(夏少农、麻黄汤合四物汤加减治疗儿童银屑病10例报
告.浙江中医杂志,1965(2):28)
(9)五官科疾病:急性鼻炎、慢性鼻炎急性发作时,以轻微的表寒证,有鼻塞,流清涕,脉浮,作为用药指征。尤以示元劳效为佳,但对虚弱儿应注意药量或加味用之。治疗外耳道肿时,主要用于早期具有恶风寒,发热,(陈宝田.经方的临床应用.广东科技出版社,1985.)
(10)实验研究:研究证明其有如下药理作用:①发汗解热作用:麻黄汤为辛温解表重剂,实验表明其组成药麻黄、桂枝、甘草全方都有解热作用。②镇咳、祛痰及平喘作用:实验表明本方中麻黄、杏仁均有显著的平喘镇咳作用,甘草能祛痰止咳,桂枝也有镇咳作用。③抗过敏及抗炎作用:麻黄有显著的抗过敏作用,桂枝在嗜异性抗体反应中也表现出抑制补体活性的效果。甘草甜素能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而阻止过敏介质释放,抑制速发型超敏反应。实验还表明,麻黄、桂枝、甘草均有显著的抗炎作用。(邓文龙,中医方剂的药理与应用,重庆出版190.1~5)
名家医案赏析
赵守真风寒失音医案:汪某以养鸭为业,残冬寒风凛别,雨雪交加,整日随鸭群蝶躞奔波,不胜其劳。某晚归时,感觉不适,饮冷茶一大钟,午夜恶寒发热,咳嗽声嘶,既而语言失音。曾煎服姜汤冲杉木炭末数钟,声亦不扬。晨间,其父伴来就诊,代述失音原委。因知寒袭肺金,闭塞空窍,故咳嗽声哑。按脉浮紧,舌上无苔,身疼无汗,乃太阳表实证。其声暗者,非金破不鸣,是金实不鸣也*《素问·咳论》云:“皮毛者,肺之合也。”又《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形寒寒饮则伤肺。”由于贼风外袭,玄府阻闭,饮冷固邪,痰滞清道,治节失职之所致。治宜开毛窍宣肺气,不必治其暗。 表邪解,肺气和,声自扬也。疏麻黄场与之;麻黄9克,桂枝、杏仁各6克,甘草3克。服后,复温取汗,换衣两次。翌日外邪解,声音略扬,咳仍有痰,胸微胀。又于前方去桂枝,减麻黄为4.5克,加贝母、桔梗各6克,白蔻3克,细辛1.5克,以温肺化痰。续进2帖,遂不咳,声音复常。 按语:《灵枢·忧恚无言》说:“人卒然元音者,寒气客于厌,则厌不能发,发不能下,致其开阖不致,故无音。”今患者外感风寒,复饮冷茶,寒饮相博,阻塞肺窍会厌,故致音哑,所谓“金实不鸣”也。故以麻黄汤宣通肺气开散“金实”,候邪气外解,则会厌动利,音声能发。
痛经(膜样痛经)彭艺丛医案:李某,女,30岁,1990年2月15日初诊。痛经10余年,逐年加重,行经前1—3天,小腹呈阵发性剧痛或胀痛,难以忍受,直至经行2—3天排出膜样物后疼痛方减。伴有乳房及胁肋胀痛,西医诊断为膜样痈经。刻下经期将至,腹痛剧烈,患者以头撞壁,心情不佳,少腹胀,脉弦迟,舌黯苔白,尺肤欠温。检视前医之方,多是归、芍、桃、红之类以活血化痰者;又有逍遥散之类舒肝解郁者。问知患者素小腹冷胀,肢冷畏寒,白带多而清稀,经色黯有块,经期感寒则腹痛增剧,少腹温慰则略减。 此寒结太阳之府膀胱是也,宜麻黄汤加味治之:麻黄l0克,桂枝l2克,杏仁l0克,炙甘草6克,水蛭4克(焙干研末冲服),3剂,水煎冷服。 服药1剂,痛减经行。3剂服讫,经畅无痛。嘱常服附子理中丸,并于每次经行前服3剂麻黄扬,调理半年病愈,至今未见复发。 按语:本案痛经,为寒与血凝,结聚于太阳膀耽之府。前医化痰、行气之不效者,未散寒之故也。用麻黄汤以散太阳府寒,寒去则经通,经通则痛止。于此诚信仲景之方,不我欺也。 十一、难产舒氏医案:偶医一产妇,发动六日,子已出胞,头已向下,而竞不产。医用催生诸方,又用催生之灵符,又求灵神炉丹,俱无效。延余视之,其身壮热,无汗,头项腰背强痛,此寒伤太阳之营也,法主麻黄汤,作一大剂投之,使温覆,少顷,得汗,热退身安,乃索食,食讫,豁然而生。此治其病,而产自顺,上工之法也。 按语:麻黄汤内服有催生之妙,可能与本方散寒利营之功有关,用于表寒不解,营卫闭塞不畅难产。待录此案以供临床参考 十二、暴发赤眼(急性结膜炎)许世瑞医案:张某某,女,47岁,1983年4月1日来诊。于2日前突患“急性结膜炎”而来诊治,到见双目红赤而黯,微痒不灼痛,脸浮而苍,微发寒热,口和不渴,头昏胀,二便自调。观其舌正苔滑,切其脉缓而滑。 此风寒客于太阳目系之候,当发之,治以麻黄汤加味:生麻黄12克,桂枝3克克,炙甘草6克,杏仁12克,细辛12 川芎10克,水煎服。2剂后,目赤退去大半,余症亦减,4剂后病疹。 按语:暴发赤眼,热证为多,而本案口不渴,二便调,舌苔滑,脉缓滑,微有寒热,乃风寒客于太阳经脉之候。《灵枢·经脉别论》云:“小肠手太阳之脉,……其支者,从缺盆循颈颊,至目锐毗。“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眺。”风寒上客,循经结聚于目,发为本病。用麻黄汤以散风寒之邪,经脉邪去,眼疾自愈。
本人验案扁桃腺肿大化脓小男孩十二岁,他感冒了大人也不知道,到了晚上回来才晓得发热38度,咽痛。A女士咨询问我吃点啥药。我说咽痛可能风热,晚上煎药不便,就让他吃点银翘,氨酚烷胺吧。
第二天咽痛还有,晚上虽然退热,但是早晨又热38度多,接近39度。不行再吃点看看吧。又加了阿莫西林。到了下午,还发热,咽痛,没有好转迹象。这时候我才重视,让喝汤药吧。
询问除了发热,还有怕冷,无汗,咽痛,身关节微痛,看了舌照,舌淡不太红。考虑是风寒。我想风寒用麻黄汤吧。
开了麻黄10克,桂枝10克,杏仁10克,桔梗15克,甘草6克,一剂。
嘱咐这药分三次喝。每隔两小时服用一次,汗出停服。
第二天我担心出汗太多,因此早起微信询问,说喝了两次,大概三分之二,汗出较多,有些口干,身痛消失,发热退了不少,量一下还是37.8,有些低热。咽痛差不多跟昨天一样也没有加重也为减轻。
考虑低热不退,已经用过汗法,不宜再用麻黄汤了。还有小孩他面色偏黄,考虑正气不足,给予小柴胡加减:
柴胡15克,黄芩10克,半夏10克,沙参15克,葛根20克,连翘15克,桔梗10克,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5枚。一剂。三次口服。
昨天询问,发热退,咽痛也去大半。我知问题不大,停药注意饮食观察。
咽痛发热一般属于温病,开始我就这样考虑,没有看舌,也没有号脉大意用银翘,效果不佳。后根据无汗怕冷,面黄,身微痛,考虑风寒束表,因此大胆麻黄汤加桔梗利咽喉。汗出热未退尽。这种咽痛考虑寒邪郁热,不能清热解毒,前边用了银翘也无效。麻黄汤加减汗后,再改小柴胡加减收尾,这种临床还是少见,大家不要刻意模仿。注意咽痛一定辨别清楚才能麻黄汤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