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出问题了为什么要治肝?

脾出问题了为什么要治肝?

小霸王

今天分享给大家的好文是关于抑木扶土法的。脾出问题了,却去调理肝,这是何理?这是中医学中的抑木扶土法,是根据中医相克规律提出的一种治法,这个方法在临床经常会用到。本法适用于肝的疏泄太过,木旺乘土之证。木和土,乃肝脾两脏。抑木扶土,即疏肝健脾以治疗肝旺脾虚。临床如何用好这个治法?请看赵金铎教授的讲述。

抑木扶土法,是治疗肝旺脾弱以达肝脾同理为目的的治法。由于“肝为五脏之长而属木,有病则先克脾胃之土”(《馤塘医话》),所以,肝木乘脾之病,临床较多见。

肝旺而克脾土,多见肝实而脾虚的病机,其中尤多见泄泻等病。如情志遏怒太过,肝木旺而脾伤,张景岳说:“遏怒便作泄泻者,为肝木克土,脾气受伤。”(《景岳全书》)有风邪外入,郁而犯土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病机即是“风邪入里,木郁不舒,则横克脾土,变为热利下重”(《伤寒指掌》)。其他如小儿惊泻,肝实而克脾者,亦不乏其例。“小儿惊泻者,肝主惊,肝,木也,盛则必克于脾……泄泻色青,或兼发搐,盖青为肝之色,搐为肝之证也”(《证治准绳》)。倘脾虚进一步发展,肝实之状愈剧,可致慢脾风等病,“此脾土败而肝木乘之也”。

历代医家大都把痛泻要方作为抑木扶土的代表方剂。该方系刘草窗用治痛泻的一首名方。《医方考》云:“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这里的痛泻,应当理解为肝旺脾弱所致的一个病证,因此,只要符合肝旺脾弱的病机,皆可使用。痛泻要方,诸如惊泻、飧泄、热利下重等病皆可用之,且可随兼证配伍不同药物。兼寒者佐附、姜以温之;兼热者佐芩、连、白头翁以清之;兼阴虚者佐养阴之品,如脾阴虚则去白术易山药;肾阳虚可加补骨脂等温阳之品;若肝旺则加强酸敛之品以泻肝,如乌梅、木瓜;脾虚后天不固,土必大崩,当加入人参以固脾元,陈皮理气,可佐砂仁、白豆蔻;兼热者合金铃子散;兼寒者合良附丸;寒热错杂者合半夏泻心汤;兼湿者加茯苓、薏苡仁;胆热乘胃泛酸者配左金丸。余运用抑木扶土法治疗一些慢性胃肠道疾患,疗效尚称满意。

一抑木扶土合寒热平调法

患者张某,女,28岁,军人。腹胀绕脐隐痛2年余。2年前始感腹胀,继则隐痛,大便溏而不爽,日五六次,脐旁疼痛,偶有阵发刺痛,时有后重感,伴黏液赤白杂下,并见纳差、神疲、短气自汗等症,经某医院检查诊为“溃疡性结肠炎”。诊脉细弦,右盛于左,察舌苔白而舌质淡。证属脾虚肝实,邪热郁迫大肠所致,治宜抑木扶土、寒热平调法。

【处方】

党参12g,陈皮10g,茯苓10g,白术10g,甘草6g,防风9g,白芍12g,黄芩9g,马尾连9g,乌梅9g,白豆蔻6g,炮姜炭3g。

服上方药六剂,诸症均明显好转,仍守上方去乌梅、炮姜炭,加葛根10g、砂仁8g、谷芽12g、麦芽12g、藿香6g,前后服药三十余剂,诸症悉平。

本案属肝脾不调、脾虚肝实证,故以痛泻要方抑木扶土。由于脾虚较重,寓五味异功散补脾益气,佐以芩连清热厚肠、乌梅敛肝、白豆蔻和中化浊、炮姜炭反佐以制芩连之苦,待再诊诸症减轻,则去乌梅、炮姜炭之酸温收敛,加入厚肠和胃之品而治愈。

二抑木扶土合活血化瘀法

患者焦某,男,62岁,住院号014654。原患“脑动脉硬化症”,血压偏高,常在150/100mmHg左右。近一周来,每晚泄泻水样便,一晚五六次,便后腹痛,伴头昏,语言不清,神疲乏力,腹胀肠鸣,舌质红边紫,苔黄干燥,脉弦细无力。证属肝旺脾虚夹痰夹瘀之候,治宜抑木扶土,佐以化痰凉血活血为法。

【处方】

山药30g,陈皮6g,白芍12g,防风3g,生甘草6g,牡丹皮9g,赤芍12g,牛膝9g,橘络9g,鸡血藤15g,竹沥汁20mL(分兑)。

药仅服三剂,泻止,后改用柔肝养血息风以治其本。

疾病有兼证,寒热互见,证情复杂,须分清轻重缓急而后调之,然宜始终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本案阴虚体质,痰瘀交阻,但病程中突然出现夜泻,不急止其泻以和肝脾,病情将愈演愈烈。因阴虚肝旺,肝郁化火,乘胃克脾,脾胃升降失司,入夜则阴盛,是以泄泻夜作。故方中以痛泻要方调理肝脾,因其阴虚,故以山药代白术,取其滋脾阴,以竹沥、橘络化痰通络,牡丹皮、赤芍凉血化瘀,鸡血藤养血活血,牛膝补肝肾而降压,甘草调和为使。药后泄泻止,诸症亦平。

三抑木扶土合养胃滋阴法

患者李某,男,40岁,病历号139400。主诉:腹泻5个月,做各种化验检查均正常。现大便日二三次,质稀,一般于晨起六时及夜间九时大便,便后有轻微里急后重感,腹胀肠鸣,胃脘痞塞,时呃逆,泛酸,纳少,舌淡红而有裂纹,苔少,脉细弱。辨为肝旺脾弱、胃阴不足,治宜抑木扶土、滋胃养阴合法。

【处方】

白术9g,白芍12g,防风3g,陈皮6g,香橼皮12g,沙参15g,玉竹12g,枸杞子12g,

甘草6g,川楝子9g,生麦芽30g。

二诊:服药六剂,病无明显好转,诸症如故,唯大便渐成形,舌质淡红有裂纹,苔薄白,脉细小而弦,守上方加青皮9g,七剂。

三诊:药后腹胀减轻,大便每日溏泻一次,呃逆泛酸诸症均好转,纳食增加,舌质绛,苔薄白,脉细弦,守前法调理出入而痊。

肝性刚强,脾性柔弱,肝易致实,脾易致虚,是以“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幼科发挥》)。若肝气过亢,脾损而阴消,脾胃为表里,同为后天之本,阴消则脾胃之阴俱不足。本案腹泻5个月,抓住肝旺脾虚、胃阴不足的病理特征,以抑木扶土,佐滋养胃阴之法。方中尤妙用痛泻要方以抑木扶土,增入川楝子、陈皮、麦芽、香橼皮以调肝理气,加强抑木之功;佐沙参、玉竹、枸杞子以养阴生津;甘草调和诸药,以助强胃之本。因而药后取效颇佳。

总之,抑木扶土法可选痛泻要方为代表方,但运用痛泻要方时,必须抓住肝旺脾虚这一病理特点,若有兼证,可随其不同兼证的性质而增减药物。

(0)

相关推荐

  • 春季腹泻高发,久治不愈,应是湿气侵袭,湿郁化热所致

    春季万物复苏,人体在经历过寒冬的考验之后,阳气也在春季开始升发, 但春季气温冷热变化较大,加上天气潮湿,一些致病的微生物.细菌.病毒等开始生长繁殖,随风潜入体内,有些人稍不注意就会发生腹泻,甚至是慢性 ...

  • 2021年甘肃正浩学校中医确有专长在线模拟考试第七次试卷

    2021年甘肃正浩学校中医确有专长在线模拟考试  第七次试卷 1.[单选题]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依据是 A.病程的变化 B.病机的变化 C.症状的变化 D.体征的变化 正确答案:B 2.[单选题] ...

  • 中医内科学:脾系病证概要

    经过六十多年来的不断探索与完善,中医专业教材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少到多的过程,发展至今出现了重复.繁多的现状,致使教师不易把握课堂教学主次,学生不易掌握基本知识点.为此,笔者在多年临床与教学实践的基 ...

  • 《证治准绳·幼科》脉法

    候儿脉,当以大指按三部,一息六七至为平和,八九至为发热,五至为内寒. 脉弦为风痫,沉缓为伤食,促急为虚惊,弦急为气不和,沉细为冷,浮为风,大小不匀为恶候.为鬼祟,浮大数为风.为热,伏结为物聚,单细为疳 ...

  • 治疗腹泻的方剂(一):痛泻要方

    "痛泻要方"出自中医古籍<丹溪心法>,在后来的<景岳全书>中也有摘录,可见其疗效之佳.由陈皮.白术.白芍.防风四味药物组成.用于治疗脾虚肝旺之泄泻,有补脾柔 ...

  • ​脾出问题了为什么要治肝?

    小编导读 五月初五端午节,也就是今天啦,小编首先祝大家端午节安康~ 今天分享给大家的好文是关于抑木扶土法的.脾出问题了,却去调理肝,这是何理?这是中医学中的抑木扶土法,是根据中医相克规律提出的一种治法 ...

  • 柴胡常用药对2则,升降气机,调理肝脾,用对了能治不少病

    柴胡常用药对2则,升降气机,调理肝脾,用对了能治不少病

  • 只用四味药,善治肝.郁脾.虚,中医人都爱用!赶紧收藏吧

    今天给大家讲四逆散,方子很简单,就四味药,柴胡,枳实,芍药,甘草. 基础用量:甘草(炙).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芍药各6g. 用法:上四味,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 ...

  • 治肝实脾

    "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是<金匮要略>继承<内><难>思想所提出的论点.这一论点揭示了"未病宜防, 已病早治" ...

  • 【路志正:治肝调脾方-肝炎】

    路志正,治肝调脾方 组成:茵陈12g,车前草12g,藿香梗9g,白豆蔻6g(后下),茯苓15g,薏苡仁15g,炒栀子6g,苍术9g,橘叶5g,郁金9g,山药15g,焦神曲.焦麦芽.焦山楂各9g. 理脾 ...

  • 中医经典方药治肝调脾方。组成:茵陈12g...

    中医经典方药治肝调脾方. 组成: 茵陈12g,车前草12g,藿香梗9g,白豆蔻6g(后下),茯苓15g,薏苡仁15g,炒栀子6g,苍术9g,橘叶5g,郁金9g,山药15g,焦神曲.焦麦芽.焦山楂各9g ...

  • 治肝、肾、脾上的病症及妇科病:刺激三阴交穴

    治肝.肾.脾上的病症及妇科病:刺激三阴交穴 三阴交穴在脚内踝上3寸,也就是四横指的地方. "三阴交"就是肝.肾.脾3条阴经交会的点,所以这一个穴位就可以治3条经上的病症,真可谓一穴 ...

  • 【经方】张仲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治肝要治脾

      在中医界,说起肝病的治疗,很多人都知道一个治肝病的至理名言,它便是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所说的"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这一千古名言,流传至今日,仍被众 ...

  • 朱良春,甘淡补脾治肝腹水

    朱良春教师医治肝硬化腹水,自成特征,善于用庵闾子.楮实子为主,随证加味,前者微辛微开,微苦微降,行水散血,温平宁调,后者甘寒养阴,补虚养肾,益气利水,二药合而补中去水.合营从前研制之"复肝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