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这样一则文言,在引领小学段的孩子疏通大意之后,我们再做点什么呢?谈点简单的寓意或启发什么的吗?我的做法是,利用这则材料让孩子学习说话的逻辑性问题和语境问题。
很多时候眼睛并不是很好的判断标准。
那么什么才是“好的判断标准“呢?
大家看一下讲台,请大家估测一下这个讲台的长度。现场有猜140厘米的,有猜200厘米的,有猜155的,160的,178的。。。热闹非凡,互不相让。
是不是可以说,很多时候,我们的感受也并不是很好的判断标准?
要准确知晓说话人的用意,应该知晓说话人 和说话人的语境吧?
大家知道列子是什么人吗?
知道他和孔子的关系吗?
大家知道这则故事的“语境”吗?
列子为什么要讽刺孔子?
他要讽刺孔子的什么?
提供资料,引发思考。
再看: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便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先列出文中晋明帝的两次判断:
大家设想一下,听到“日近”的回答,群臣会如何反应?听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八个字,大家又会如何反应?1、随着语境(场合、听众)的不同,说话人表达目的的不同,面对同一情况,可能也会做出完全相反的判断。这是我们给小学段孩子的课程,当然非常浅近,但我们努力把语言表达的逻辑性问题和语境问题融入其中,希望在孩子懵懵懂懂的意识中先埋下一颗小小的种子。
我们的做法是否合适,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在这一年的开始,我们祝福自己的梦想,它萌自这个冷暖交替的早春,从此便如常春藤一般爬满我们的心间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