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家桥有个战时大油坊(二)
1947年,国民党反动派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身为党员教师的郭淑吉因教育停办来到铜井镇的靳家桥。他出主意,想办法,帮助该村和薛家庄联合办油坊,和朱寿增一起盖起三间房子。他经常在油坊做工,开展党的工作,直到1948年才离开(郭淑吉后来曾任中共沂南县委副书记、蒙阴县人大副主任等职)。
1952年,朱寿增调到铜井供销社工作,供销社得以迅速发展。当时,人们都说:“供销社是从油坊起家的。”
1953年,油坊隶属于沂南县油脂公司,产品在全县统调统配,成为公司的骨干厂家。当时油坊有三副榨,日榨八座,每座48个饼,出油360斤。
1958年,国家号召大炼钢铁,油坊损失惨重。除了三付榨没有砸掉炼钢外,其余凡是带铁的用具都砸了炼钢。油坊被迫停产。
1963年,铜井公社派李士进重新经管油坊。在除了三付油榨别无他物的情况下,李士进不负众望,使油坊起死回生。他到东营庄、西营庄去借驴拉磨,采取固定工资加奖金的管理办法和每个座多给客户半斤油的优惠价格,使油坊逐渐兴盛起来,产量超过了1953年,工人的工资提高了一倍多,人均月工资70元(当时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月工资30--40元)。这时油坊归属县财政,主要实行来料加工。来料加工的客户主要来自本县及临近县。这样经营了3年,每年都超产4000多斤油,以每斤0.4元卖给粮所,使油坊积累了很多资金。
李士进调走后,张以顺接管,之后赵存绪继任。1979年,油坊迁到铜井镇驻地,后因多种原因而停业。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