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故事的人》本雅明 | 书
导在读书会上对我们追问“什么是形式?还有什么形式?”那时对形式的理解,不过是内容之上的叙事结构,反观之这可能只是形式的第一层,本雅明对形式的划分是基于对文字的感知,应当再上一层。
《讲故事的人》中本雅明主要提及了史诗、故事、小说、消息四种形式,其依次由“经验”递减,在内容来源、传播方式、经验传递、时间结构、读者关系等各方面都有区别。
1、史诗
“记忆保留的记录是构成史诗各种形态的创作温床,其中最古老形式的史诗,作为一种宽泛的尺度,兼容故事和小说的要素。”
还无印刷术的时代,史诗口口相传,传受合一,个人经验层累地体现在史诗之中,“一个故事的不同讲法也在逐次渐变。”在编年史中,“解释被诠释替代,诠释并不关心具体事件准确的承前启后,而注重嵌入世界不可理喻的恢宏进程中。”因而,本雅明在此处举例一篇以恢宏的历史诠释开头的小说,作者列举了历史事件,却未对此中联系做出任何解释。
2、消息
故事是“讲”的,小说是“读”的,此不同有赖于印刷术的发明和资本主义,但集大成者却是消息。
消息在文中涉及较少,且在另外三种形式的对立面,因而更容易把握。
① 消息自身所富有 的“合法性权威”,“即使不经核实考证也可信”。但是此类消息并不如先前世纪的报道更为准确。而且消息的“合情合理”与“讲故事”的精神背道而驰。
② 本雅明极具洞见的拨开了“信息”和“故事”的迷雾,一般认知之中,信息是准确的、客观的、不诠释的,故事是极具主观色彩的。但本雅明声称,“讲故事艺术的一半奥妙在于讲述时避免诠释。””能及其准确地讲述最玄怪、最神奇的事端,但不能把事件心理上的因果联系强加于读者。“”叙述赢得了消息所欠缺的丰满与充实。
③ 消息只是时过境迁的缥缈,立足于当时当地,但“故事则能保持并凝聚其活力”,甚至在层叠与积累之中更显珍贵。反观之,即是故事的特质。
3、故事
反观之,即是故事。
本雅明所推崇之经验,是身体力行之后的感知,所以他说,只有远行人和家居者才是血肉丰满的讲故事的大师。他将工匠阶级称为“讲故事的大学”,域外传闻和掌故传闻融为一体。
讲故事也是技艺,讲故事的人也是工匠,“讲故事人的工作恰恰是以实在、实用的独特的方式塑造经验的原材料——自己和他人的经验。“其对立面是工业化、机械化的消息,区别在于对时间的应用,”时间无关紧要的时代已为陈迹。现代人不能从事无法缩减裁截的工作。“
故事所追求的,讲故事的人经验的贯通,甚至到死亡面前才是极致;听故事人的闲适,百无聊赖方是终极境界;讲故事的人放弃“心理层面的幽灵”,讲者与听者、甚至读者相伴。
至此,才对本雅明所说”故事并不真正为材料所决定“,有所理解。材料,即内容,不过是“看门狗”垂涎的“肉”,对不同形式的感知可能是更为重要的东西。
4、小说
由故事看小说,其不同在于经验的衰减,“讲故事的人取材于自己亲历或道听途说的经验,然后把这种经验转化为听故事人的经验。小说家则闭门独处,小说诞生于离群索居的个人。此人已不能通过列举自己最深切的关怀来表达自己,他缺乏指教,对人亦无以教诲。”
“小说家所需要的持续记忆与讲故事人的短期记忆形成对照。前者致力于一个英雄,一段历程,一场战役;而后者则描述众多散漫的事端。”
“小说的读者则是很孤独,比任何一种别样文类的读者跟孤独。”
““生活的意义”的确是小说动作演绎的真正中枢。此处是“生活的意义”,彼处是“故事的教诲”:小说与故事以这样的标签判然对峙。
尝试理解一下其中的区别,故事是亲身经验与读者的交流,给读者以“指教——是对一个刚刚铺展的故事如何继续演绎的建议。”因而,故事不存在终结,而是人类经验的层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