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七绝三首》

每读李老师的诗作,都如啜饮甘霖,倍觉新鲜,收益甚多。李老师熟读经典,底蕴深厚,思维缜密,见解独到。一般人写文章即使一人一物,也难能做到形神兼备,栩栩如生。李老师却能做到一材多写,绝不重复,纷沓而至,美不胜收,都能做到别出心裁,独具匠心。李老师写颖川先生的诗文评传可谓多矣,但每一篇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最近关于颖川先生被评为“银发之星”接受电视台专访而作的《七绝三首》便是证明。
先看《七绝三首》其一,作者即兴而发,直陈其事,正面下笔。写颖川先生虽身居闹市,但心寄牧野,不为世上嘈杂所扰,不慕繁华,淡泊明志,专心笔耕。古人云“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先生其人也。作者化用古诗,实写先生身居市区繁华热闹场所,而能洁身自好,静心于文化事业,皓首穷经,矢志不辍,实难可贵。更是寄寓深远,盛赞先生一生历经仕宦,身居权位,却能两袖清风,白玉无瑕;即使身退,也能严格律己,耽沉书海,心无杂念。前面三句是对先生品行之高的概述,最后一句则属细节刻画,抓住了先生为人谦逊随和的特点,并如实刻画了人物的思维敏捷学识渊博的学者形象。整首诗文字不多,却形神兼备。既有生活一瞬的捕捉,又有近一生的概括,可谓其称文小而其旨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第二首诗。全诗以松为喻,歌颂颖川先生高风亮节,不畏风雪,矢志不渝的品质。“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事难方见丈夫心,雪后始知松柏操。”以松喻人,是历代诗歌中常用的手法。但作者不是简单的搬用,而是语义双关。将颖川先生喻为万木林中的不老松,暗中化用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诗句,但作者反其意而用之,“万木之林”已为多材,而其中不老之松更为卓异,且经风历雪不为所毁,更见精神。下句一个“从容”不仅写出了松之志向远大,不为眼前艰难困苦所阻,也写出了历经沧桑,身经百战后的淡定豁达的气度。表面写松,实则写人,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意蕴丰富。最后两句抒情议论直抒胸臆,而议论又不空泛,把描写融入其中。一个“繁霜鬓”,一个“意更浓”,一个外在形象,一个精神气韵,巧相辉映,相得益彰。
已从两个角度写同一个人物,毫不雷同,已颇为不易,但作者并不就此罢笔,又另辟蹊径,翻出新意,使人目不暇接。
第三首诗,运用了白描的手法,把颖川先生塑造为一位驰骋疆场身经百战的老将形象。写他身披铠甲,跨骑骏马,挥鞭高举,马踏千关,威武形象呼之欲出,虎虎生风。
“长风冷月”写出了战场的空旷凄凉,“万千关险”又写出了战争的艰险与漫长。此环境的描写极具边塞诗歌的高阔肃穆的意境,有力地烘托了人物形象,塑造了老将不畏艰险身经百战的孤高顽强的性格特点。然而我们这一老将,并非一介赳赳武夫,而是一位征战文坛笔耕不辍的儒将,在历史的风云中冲锋陷阵,百战不殆,建立了赫赫战功。行文言在此而意在彼,读罢此诗,不禁拍案叫绝。
总之,三首七绝围绕一个人物去写,运用了不同艺术手法,着眼于不同的角度,多层次多侧面的塑造了人物不同的风貌气度。每一个人物形象各具特色,不是简单的重复,前后关联,共构成篇。第一首诗,即兴而发,直言其事,客观写实,是文章之“起”。第二首诗注重人物精神内涵的挖掘,是前一首诗的深入展开,是文章的“承”。第三首诗关注人物的成就颂扬,寓称颂于形象的塑造当中。通过刻画一位功业满身威武峻拔的嚯嚯老将形象,写其奋斗一生、成就非凡、壮心不已。这是文章的高潮。三首诗歌前后连贯,层层迭出,气韵贯通,实勘不可多得。

附:李尚森《七绝三首》
为作家颖川先生评为“银发之星”并接受市电视台专访而作

慕钦银发一颗星

闹市离居寓牧坰

旁骛无心耽笔墨

谦恭侃侃客银屏

万木丛林不老松

风吹雪打亦从容

为民歌咏繁霜鬓

伟业中兴意更浓

征战文坛赫赫功

耕耘毫楮老元戎

长空冷月千关险

披挂扬鞭策玉骢

颖川先生,本名刘维燕,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专业作家。曾任涿州市文联主席、涿州市作家协会主席、南京中山文学院客座教授、河北省政府文艺振兴奖文学评委。他一直热衷于文学创作、文学批评与文学研究。这也是他一生的钟爱。

(本期图片来源于网络)

燕鼎文化

北京燕鼎文化传播  涿州作协合办

顾问:凸凹  颖川  袁学骏

总编:刘泽林

执行主编:刘剑新  陈玉泉

副主编:张佃永  黄长江  熔 岩

编辑:釗琋  思文

联系电话:13111688191 刘剑新

13501001691 陈玉泉

投稿邮箱:ydwhtg@163.com

请您点击标题下方蓝字“燕鼎文化”或长按二维码

关注燕鼎文化公众号

(0)

相关推荐

  • 【文学纵横】散文诗阵地上的老兵们

    王慧骐简介:中国作协会员.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活跃于散文诗坛,出版过<月光下的金草帽>等四部散文诗集.现为中国散文诗研究会常务理事,湖州师范学院中国散文诗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2014年9月由 ...

  • 金汇昆:文化乱世,还是实干时代?

    文化乱世,还是实干时代? 文/江一 昨天早晨,一上班,我就收到一位好友的微信,是一篇文章,题目是<市委书记.作协领导和贾浅浅的诗,惊世骇俗!>,看题目,我就知道这是一篇批判类的文章.但是, ...

  • 诗歌:“秀才"之风,山高水长 | 梦在远方 主播 | 幽籣诗语

    长风文艺 欢迎关注:changfeng1710    "秀才"之风,山高水长 --为河南基础教育者而歌  梦在远方 如果我们真正弄明白 明清时期的科举规则 就会理解那时的秀才至少相 ...

  • 【名师名家名人坛】遨游诗海六十载的卞之琳|李远荣(中国香港)

    名人与我有约(李远荣)专辑之三十七 提示:卞之琳的诗作精心覃思的别致,近似成熟的晚唐之风,他与香港作家李远荣也有交流,请看下文分解. 遨游诗海六十载的卞之琳 文/李远荣 卞之琳是现代著名诗人.文学翻译 ...

  • 【西南作家散文】吴俊凯/与令琪兄的几次相约

    西南作家散文 与令琪兄的几次相约 吴俊凯(四川邛崃) 我和<西南作家>杂志主编曾令琪兄,是1984年至1988年原南充师范学院中文系(今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同学.多年来,我们都在文学路上 ...

  • 一杆竹‖七绝·暮春银杏

    七绝·暮春银杏 文/一杆竹 路边银杏叶醇碧, 棵棵风姿胜玉立. 抖臂挥扇驱暑烦, 浑身锦绣顶蓬笠. 作者简介:孙彬,笔名一杆竹,江西人,退休公务员.闲睱喜文字,好涂鸦,自娱自乐.诗.新闻.散文和小小说 ...

  • 录鬼薄新编141英安培

    新加坡知名当代华文作家及文化奖得主英培安昨天(1月10日)下午1点35分因病去世,享年74岁. 英培安 (1947年1月26日 - 2021年1月10日 ) , 笔名为安先生.孔大山,是一位当代新加坡 ...

  • 茅盾故居

    在北京,胡同厚重的历史积淀比比皆是,不仅仅有满清达官贵族的宅院,也有蜚声中外的名人故居.南锣鼓巷路东的后恩寺胡同13号就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茅盾先生的故居. 茅盾(1896年--1981年)原名沈德鸿, ...

  • 孙彬‖七绝·录取

    七绝·录取 --致高考落榜者 文/一杆竹 胜败兵家寻常亊. 沙场驰骋充戎备. 通天有道志恒修, 璞玉千雕成大器. 作者简介:孙彬,笔名一杆竹,江西人,退休公务员.闲睱喜文字,好涂鸦,自娱自乐.诗.新闻 ...

  • 品读 |《阿房宫赋》

    视频来源网络,重庆TV出品 视频来源网络,重庆TV出品 展开

  • 品读 | 杜牧《阿房宫赋》

    视频来源网络,重庆TV出品 视频来源网络,重庆TV出品 展开

  • 《阿房宫赋》原文及译文

    <阿房宫赋>是唐代文学家杜牧创作的一篇赋体文章.文章通过对阿房宫兴建及其毁灭的描写,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 ...

  • 郝玲君 594《阿房宫赋》教学设计01

    郝玲君 594《阿房宫赋》教学设计01

  • 杜牧《阿房宫赋》朗诵!太喜欢这版本朗诵了……

    杜牧《阿房宫赋》朗诵!太喜欢这版本朗诵了……

  • 《阿房宫赋》精美赏析

    文言挖空 阿房宫赋 唐代:杜牧 六王毕(结束,完了),四海一(统一):蜀山兀(秃,高而上平),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河水盛大的样子),流入宫墙.五步一楼, ...

  • 26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挖空合集|《侍坐》、​《种树郭橐驼传》、《项脊轩志》、《阿房宫赋》、《祭十二郎文...

    <种树郭橐驼传>挖空练习(答案版) ①郭橐tuó驼,不知始(原来)何名.病(患--病)偻lǚ(伛偻yǔ lǚ病,佝偻gōu lóu病),隆然(突起的样子)伏行,有类(像)橐驼者,故乡人号( ...

  • 阿房宫赋原文、翻译及赏析

    阿房宫赋杜牧[唐代]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 ...

  • 名篇名诵 | 徐涛咏诵杜牧《阿房宫赋》

    https://www.ximalaya.com/lvyou/23194637/180285791 朗诵:徐涛 雷声 撰文/制作:雷声 唐穆宗长庆四年(公元824年)正月二十二. 元宵佳节刚过几日,节 ...

  • 阿房宫仅仅打了地基,《阿房宫赋》为何将其描绘得壮丽奢华?

    唐代诗人杜牧的<阿房宫赋>将阿房宫描绘得壮丽奢华,那么,阿房宫真的建成了吗? 阿房宫是在秦始皇35年(前212年)开始计划修建的.<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先作前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