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伴我成长”征文丨联忆我的父亲
▲有一本期刊最中国——《对联》
2020年5期《对联》杂志精彩导读
联忆我的父亲
文 | 赵军
每年除夕,我所在的村子家家都会贴春联。大红对联一贴,放眼望去,门户一新,过年的味道呼之欲出。而每到此时便会勾起心中隐隐的痛,总会想起父亲。父亲生于1931年,幼年失怙,念过两年私塾,也上过新式初中,在边远山区,在那个年代,当然是文化人了。
从我记事的七十年代初起,父亲岁末都会写春联,写完自家的,又帮乡邻写。那时,大家都很拮据,乡邻有的会带红纸来,有的连纸都没有。自家的对联一般是现拟现写,我常在旁帮着磨墨、折纸。上学时,在父亲的指点、鼓励下,我也拟写过春联。可惜,很多联都忘了,只隐约记得一些。有一年的大门联是:
门对青山添秀色;
户依巫水映朝晖。
家在山区,门前是高低错落的青山,屋后几百米是清澈的巫水(古雄溪上游),该联应可算切情切景了。更有趣的是,刚上小学的弟弟听大人念了后,他淘气地把上联念成:“门对青山添臭虱(老家方言“虱”读作“色”)”,全家人笑得前仰后合。在那靠杂粮补充才勉强果腹的岁月,春联给全家平添了不少欢乐。
解放初,父亲参加过土改,后响应号召改行教书,继后划右派交养路工班劳动。因不堪忍受别人背后的指点议论,年轻气盛的他赌气带妻女回乡务农,投奔我外婆家的村子。在艰苦的条件下,父亲一如既往地喜爱对联、诗词。记得有一年的厨房联是:
柴门融喜乐;
野菜愈珍馐。
年前,想到父亲此联,结合自己现在的生活,我仿照父亲风格也拟写一比厨房联,联曰:
近山多菜品;
听水有醇香。
继承父亲写春联的传统,也许是对老人家最好的纪念。
身为右派,队上的重活、脏活自然少不了父亲的份,又因为有些文化和见识,出外干副业为队里挣钱也少不了份。父亲在队里的纠结调派中度过了二十年的务农生涯,也从一个单薄书生,历练成农活把式。在艰苦生存中,父亲没有忘记对子女的教育。在我的孩童时光里,听父亲讲完了三国、水浒、西游、说唐等名著的故事。父亲更没有忘记用对联教育我们,记得有一年堂屋柱子上贴了一联:
勤俭为持家本事;
读耕乃立德功夫。
在父亲的影响下,初中时,我将一副古人名联写了贴到我读书的屋里,激励自己发奋读书: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父亲离开我们十三年了,每当我拟联或写诗时,眼前总浮现父亲伏案疾书的身影,心中凄凄然。父亲复职后又教书十二年,退休以后,虽然市面上有很多成品联,我家仍照手写春联。而父亲总有忙不完的事,两百多户的村子,遇有红白喜事,常请他去帮忙写联、写请帖、写祭文。最劳心的是写祭文,除讲究地使用文言对偶排比句外,父亲还很用心地插入对联、诗句,力求声情并茂。有一次,一位老人从五十里外赶来,找父亲给他自己写祭文,说是到时别人写的不放心。
不久前,联都网站“斗联群”征集清明对联作品,触动了我长久以来想为父亲写联的情结,于是经过认真思考后,郑重拟出一联:
泪别十三春,教诲声声常入梦;
苦尝七五载,辛酸点点可成书。
长期受父亲熏陶,传统文化已默默地根植于我的基因,让我从小就有吟诗作对的梦想。现在,我能参加些对联、诗词活动,也许是对父亲最好的告慰。
谨以此文纪念酷爱对联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