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阳明病:脉证并治总结
传承岐黄薪火,一个有质地有温度的公众号
艾御享堂
一、阳明热证
二、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24、身痒
此条阳明病,应是在阳明时得病(发热)。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实为上焦胸上有热,中焦胃中无热,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上焦邪热,迫血妄行,必作衄血。
29、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
阳明病,脉浮而紧,阳明时天之气为日行西下,阳明时人之气为血行向里,人之气向里之阳明时得病,脉浮而紧者,浮为向外发,紧为向里收,一发一收,必发潮热。
30、202条文有无里热
里热伤津者必然口渴欲饮。口干不欲饮者自然没有里热。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实为上焦胸上有热,中焦胃中无热。
31、黄芩甘草汤证、黄芩汤证
甘草黄芩汤
【组成】甘草(二钱) 黄芩(二钱) 茯苓(三钱) 半夏(三钱) 石膏(三钱)
【服法】煎半杯,热服。
【主治】治湿热熏蒸,口气秽恶者。
【出处】四圣心源卷八
黄芩汤
黄芩可以清热,此方是由于太阳、少阳二经脉病邪导致,故用其泻火;甘草、大枣,甘柔用以和太阴经。白芍酸涩,可以收敛。
【组成】黄芩12克
【用法】?咀。用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每次温饮150毫升。
【功用】清热止血。
【主治】鼻衄,吐血,下血,妇人漏下血不止。
黄芩三两(今9克)甘草(炙)二两(今6克) 芍药二两(今6克)大枣十二枚
黄芩甘草汤是三部六病方,这是治法,临证不必拘泥一方一药。伤寒方可与黄芩汤。
热在血分、热在气分,是温病学说法,血分为里,气分为外。伤寒论没有血分气分一说。金匮气分不是说外热,而是说水饮在心下,如原文曰:“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加麻辛附子汤主之。”金匮“血分”是与“水分”相对,不是与“气分”相对。如原文曰:“病有血分、水分,何也?师曰:经水前断,后病水,名曰血分,此病难治;先病水,后经水断,名曰水分,此病易治。何以故?去水,其经自下。”
资料:
桂枝去芍加麻辛附子汤
【药物组成】桂枝3两,生姜3两,甘草2两,大枣12枚,麻黄2两,细辛2两,附子1枚(炮)。
【处方来源】《金匮》卷中。
【方剂主治】气分,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心肾阳虚,外感风寒,水饮内停,头痛身痛,恶寒无汗,手足逆冷,心下痞坚,腹满肠鸣,相逐有声,或矢气,或遗尿,脉沉迟而细涩无力。
【方剂功效】振奋阳气,调和营卫,外解风寒,内化水饮。温阳散寒,通利气机。
【用法用量】以水7升,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2升,分3次温服。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
203.“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瘥,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必大便硬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硬。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32、203条文辩证
此冠以“阳明病,” 应是在阳明时得病,发热恶风自汗出。“本自汗出”应属于营卫不和,可与桂枝汤。若是阳明证里热自汗出,“医更重发汗”只会加重里热,不会“病瘥”。重发汗,病虽已瘥,但重发汗亡其津液,阳绝于里,此必大便硬。亡津液者必伤血,阴血不足故微烦不了了,是以重发汗之故。重发汗导致大肠干燥,故令大便硬。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来小便每天有三四次,今天只有两次,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次数减少,以津液当还入大肠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正常小便就是一日三至五行。
33、医更重发汗解
不是发汗后,医更重发汗(如76条:“发汗后,……若更发汗,……”),而是“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这个重发汗,应是与麻黄汤发汗。
204.“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34、204条文辩证
伤寒呕多,是气机向上,虽有阳明证,也不能攻下。攻下就是逆病机而动,不合法。呕多者属少阳,少阳法当清热,不可汗下。
呕多者,虽有阳明证,可与柴胡汤。如小柴胡汤证“喜呕”,大柴胡汤证“呕不止”。379条:“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35、呕多是表邪内迫吗?
表邪内迫可以出现呕,但是通常不会呕多。呕多者,盖为肝强迫胃。
205.“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36、205条文辩证
此心下硬满者,属于中焦痞证,不是下焦实证。痞证本已胃气虚,若与承气汤攻之,利遂不止者,是胃气虚衰,阳不摄阴,故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是正复邪却,故利止者愈。
阳明病证,为下焦实证,应为腹满。此心下硬满,为何谓之阳明病,可见此谓阳明病,应是在阳明时得病,而不是病性属阳明。阳明病证法当攻之,怎有攻之利遂不止的道理呢?
37、利止者攻之后再服何方愈呢?
应是攻之后,利止者愈。
利止而不愈者
a、如139条“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
b、297条“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
c、385条“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这几条利止而不愈者可作为反证。
学习《伤寒论》,首要的是学法,伤寒方是方随法立,法从证出。人体自身阴阳谐和有法度,调节人体阴阳亦有法度。方药的运用必须符合人体自身阴阳气的变化情况。如表不和者和表,里不和者和里,病热者清之,病寒者温之。学伤寒要知法守法,才能正确应用方药。
206.“阳明病,面合色赤,不可攻之。必发热,色黄者,小便不利也。”
38、206条文辩证
面合色赤之合,为聚集,为满之意。面合色赤,就是满面通红,即为“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不可攻下。若攻下之,则虚其胃气,损其津液,必引表热入里。表热入里损其津液则小便不利;表热入里,则热瘀于里。小便不利则里热不能从里排出,必外熏肌肤而身发黄色(热迫胆汁外溢而身发黄色),变为茵陈蒿汤证。
39、“面合色赤”是表证,如何与“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里证之“面热如醉”鉴别呢?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第35、36、37、38、39、40条等,是连续服药的几个变化。35条首服青龙汤,36条再服桂苓五味甘草汤,37条三服苓甘五味姜辛汤,38条四服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汤,39条五服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杏仁汤,40条六服苓甘五味姜辛半杏大黄汤。40条加大黄,前提条件是37、38、39条连续服用细辛干姜等热药,引起里热的原因。
《伤寒论》第206条初感伤寒即面合色赤,自然是“阳气怫郁在表”。
40、“必发热”是“攻之”以前还是以后必发热呢?
《伤寒论》是总论发热的。阳明病,必发热,面合色赤不可攻之,攻之必发热不解,色黄者,小便不利也。可参考335条:“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335条“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是厥以前还是厥以后必发热呢?当然是厥以前必发热。206条也是先发热面合色赤,若攻下之,小便不利者,必发热色黄也。
41、面赤包括鼻子吗?
胃火、肺热、肝瘀,都能形成酒糟鼻。
内容仅供临床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员请勿
试针试药
艾御享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