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年级将中午在男生宿舍的现象定性为起哄……我内心坚信,大部分同学是理解并支持年级决定的,只是有小部分同学在恶意煽动,挑拨学生与年级之间的关系……希望各位同学不要受到部分居心叵测的同学的煽动与蛊惑,作出不理智的行为……”
每每听到如此官方表述,我都忍俊不禁。
“端午”事件已经过去一周有余,此篇随笔不愿意过多谈及事件具体经过,而是聊聊我本人的看法与思考。
我认为,在这持续三天的“事件”中,年级的反应和处理办法是非常耐人寻味的。
首先,无论是主任和校长在出现问题后,反反复复跟学生强调一个观点,即“高考假期的时长足够同学们休息调整,因此端午留校两天”,由此可以明显看出,领导们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根源在于何处,是我们嫌假少吗?我认为并不是。
学生们难以接受的实际上是领导的“朝令夕改”,以及在修改决策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对于学生意见和权利的不尊重。这不仅让我想起了前辈q学长谈及有轨电车的文章,现在的情况不也是这样吗?领导可以在两三天内随意修改已经下发的安排,如果如其本人所言,起初“放假三天”的决定是在班主任会议上讨论决定的,那么之后的“反悔”有没有再次考虑班主任及学生的意见呢?有没有再集体讨论、民主决策呢?而是,小脑瓜里灵光一闪,直接广播通知全体学生修改放假安排。
由此,我再次重申观点,真正触动民意的绝对不是缩短的那两天假期,而是决策过程中对学生权利的漠视,是领导自认为可以随意支配学生去留而毫不顾忌学生的主体意识。在约谈个别学生时,情急之下,更是说出了“就算年级朝令夕改,你们也没有权利在宿舍里起哄啊”这等令人啼笑皆非的话。
其次,我想说的是思维方式。
接上一部分的论述,我认为,在事发以后,领导并没有真真正正沉下心来,把自己放到学生们的位置上思考学生们不满的真实原因,而是自以为明白了事情本原,在广播里一通解释,然后就要求同学们“停止起哄的行为”。这是什么思维呢?简单点来说,是这样的:“我知道你不满,但是我不改,我也不思考是不是我真的应该改,反正我就是不改,你得理解我支持我,你不许再闹了。而且你不许说我镇压你,我没有。”
这背后反映的其实是,对学生主体意识长期漠视而自然而然导致的思维模式。较为温和的反映应该是永远把学生当做孩子来对待,什么是孩子?孩子是需要被指导和约束的,更进一步说,需要被我管理的,进一步延伸,可以演变为:“因为你是孩子,所以你不成熟,所以你得听我的”。
某校长认为自己对学生的一片赤诚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反而遭致了反对,认为这是我们“幼稚和不成熟的表现”,并且希望我们“早日认清现实,未来就是内卷”以及“我一直把你们当做孩子来对待,来爱你们”,我本人非常肯定校领导为了学生好的出发点,但是,我认为这种情感最终所导致的操作方式是不合适。
我们年级的学生都即将或已经步入十八周岁了,而且是本市最优秀最有思想有主见的一批学生,对待这样一个群体,难道用一句“爱你们,为你们好”就可以为一切一切无视主体意识的管理行为而辩护吗?另外,我们真的“幼稚而不成熟”吗?或者只是“大人物”们不愿挖掘真正的问题而一厢情愿的这样认为呢?
学校、领导、老师助力我们的学习和生活,管理规范我们的行为无可厚非,我们也确确实实需要一定的管理和指导。但我们所需要的肯定不是“家长式”的管理,即“我不要你觉得,我觉得为你好就是为你好,不需要你觉得好不好,而且你不许怪我,因为我是为了你好”。恰恰相反,我们需要的是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意识及权利,建立在交流与沟通基础上的平等的管理。
我也希望校领导可以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学生自不必说,更重要的是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随时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相信人民群众自己管理自己。
再次,我想谈谈权利。我们难道真的没有这个“权利”吗?在宿舍里,未到休息时段且并未妨碍他人的情况下,男生们的行为可以视为在走廊里高声喧哗,仅此而已。只不过大家恰好都在谈论同一件事情,表达了同一个观点。另外,大家所言内容并无任何反动言论,而是再平常不过的“放假”二字。
至于在两个年级大肆传播的来历不明的文件,这是学生表达诉求与意见的途径。苦于在校内不能使用电子产品,大家不能通过现代手段互相交流意见与看法,且语言沟通时间成本过高,那么这样一个纸质文件就起到了传递信息的作用。
如果说文件的内容合理与否还值得商榷,就传递纸质文件这个行为本身,我并没有看到什么违规之处。
……
这周,听闻学校恢复了曾经的“校长谈话”,拓宽了民意表达渠道,我自是非常高兴,望珠海一中真正恢复往日的荣光。
【推荐语】这算是一篇时评,作者围绕学校“端午”事件表达个人看法,挖掘学生端午事件背后的根源,谈论对权力的看法,最后对学校领导人提出建议。看得出来,这是一位很有思想的同学。(潘晓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