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可亮‖联友初涉无情对造出“四不像”作品原因分析及对策

联友初涉无情对造出“四不像”

作品原因分析及对策

刘可亮

广大联友偶尔爱尝试一下无情对。当前各种对联平台偶尔也在联友中组织开展一次应对无情对的比赛。其结果却是大批量出现“四不像”作品,严重戕害着无情对的形象,导致了认识和实践上的“恶性循环”:一是认为无情对不入流;二是认为对出好的作品太难;三是认为少玩为妙,免得影响诗联精进。

创作无情对的操作原理其实非常简单,为何还是会出现如此糟糕的状况呢?

本人曾长期观察,同时也应邀执裁过部分赛事。特对这一状况的出现进行剖析,并开出“方子”。

一.“四不像”作品的特点

联友初涉无情对,在普通联友中开展的无情对比赛,整体面貌是:合格品稀有,五言、七言的“四不像”作品达到80%甚至90%以上。

无情对的特点是:1)密集运用借对、变词性、异步等手法;2)追求字字小类工对;3)造成了上下比明显的不对称(结构不一致、内容不相干、节奏不统一、风格不协调,四者至少居其一)。

“四不像”作品自然就是出现了与以上特点相左之处。其特点是:

1.直对而成

即对仗上不采用借对手法,而沿袭普通对仗“类属一致”的习惯,构句成仗。

例:

风急无心吹叶落

家穷有客使人愁

两袖清风居陋室

一头秀发荡清波

2.工度不够

沿袭普通对联的“工对”标准,而不是“小类工对”的标准。

例:

牧羊女

炒地皮

风急无心吹叶落

田横赴义陷包围

枫叶初红寒起粟

木兰替父急从军

3.存花亡锦

追求内容上的俏皮搞笑,是很多初涉无情对的联友的主要追求。其实,无情对幽默的根源并不在于此,即使有的无情对的确内容俏皮搞笑,那也是锦上添花的事。“锦”是基础,“花”是添头,联友多犯舍本逐末之错。

例:

枫叶初红寒起粟

杏花一出绿盈头

风急无心吹叶落

肉丸可口喝鲜汤

4.胡乱破缺

在丧失以上三点根本的基础上,而去刻意模仿成功无情对“词类不一”“词性不同”,句子的“不对称”(结构不一致、内容不相干、节奏不统一、风格不协调)等特点。

例:

依窗听雨生愁绪

大伙齐来接对联

风急无心吹叶落

燕青打擂不公平

前三点,导致作品不像不无情对,第四点,则直接导致作品不像普通对,不伦不类,既不是成功的机巧对,也不是成功的谐趣对,因此成为“四不像”。

二.“四不像”作品成因分析

“四不像”作品形成的背景是“授受”方面陷入了恶性循环,很多“老师”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而致积重难返。具体的成因是:

1.错误理解无情味

构思上直接奔着“俏皮搞笑”的句子而去,奔着“上下句绝不相干”而去,是造成“四不像”无情对批量出产的主要动因。

“上下句绝不相干”“幽默感十足”是内因导致的无情对的常见特点,但无情对又有着区别于普通诙谐联的独到之处。常说的“无情味”,是指无情对“密集借对”等手法造成的“明显不对称”,与“小类汉字”造成的“字字精工”的感觉,以及二者的对立统一带给读者的审美体验的总和。

无情对的幽默感是因为它明显不像普通对,却又能倚仗“小类工对”圆回来,类似于“抖包袱”后的“恍然大悟”带来的体验。幽默的内核,断然不是内容上本身的“俏皮搞笑”和“意思相隔”。否则,历史上那么多诙谐联和隔对,岂非都是无情对?

对“无情味”认识的到位,是纠偏的关键。

2.创作方法不对头

仔细观察民国及之前先贤留下来的经典无情对,无一不用了借对(指借义、转义)手法,绝大部分作品都是“密集运用”了借对手法。

借对,指字词在句中用的是甲义,不匹配,但借用乙义、丙义造成工对假象的手法。

门前花始放

阁下李先生

句中“阁下”的甲义是“对人的尊称”,被借用的乙义是“阁楼下边”。“李”的甲义是“姓氏”,被借用的乙义是“李树”。“先生”的甲义是“人的称谓”,被借用的乙义是“率先生长”。

所谓“被借用的乙义”,指读者在小类工对的逗引下,身不由己误以为是的那个“并未落地”的含义。

运用借对手法,是创作无情对的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和娴熟运用借对,是创作的大前提。

3.认识小类不到位

很多联友在应对无情对时,都沿袭普通对联的“工对标准”,即满足于“同门相对”,而经常选择实质上的“大小类”或“大类对”。

所谓“小类”,指含义相同、相反、相对、相类的一类汉字。是细分下的汉字类属。

通常,一个汉字有几个“含义”,就分属几个“小类”。例:

“汉”字的含义:1)男子、丈夫;2)民族;3)朝代;4)华夏族活动范围;5)天河、银河

这5个含义对应的小类是:

1)汉=婆、公、郎、男、妻……

2)汉=苗、回、藏、满、侗……

3)汉=商、唐、元、明、清……

4)汉=胡、夷、狄、金、辽……

5)汉=河、江、湖、泉、溪……

依靠借对,能造成词、句“不对称”。只有选择精致的、明朗的“小类汉字”,才能成功引诱读者身不由己误以为很工。故无情对追求“字字小类工对”是成功的基本保证。

4.错误理解难与易

很多人误以为借对和无情对很难,是基于观察成功作品比例小和不得其法的体验之后,而下的结论。偶尔尝试,也倡导和选择“短”的来对。故出现了应对“三言作品”比较普遍的现象。

实际上,先尝试“二言”是最合适的,其次是“五言”“七言”。选择“三言”恰恰是一开始就选择最难的。故屡屡得不到理想作品。

三言则需要3个汉字都“小类”,且作品本身完整,内部回旋余地小。故难度相对大。五言-七言作品,是由几个“一言”或“二言”的字词组合而成的,内部回旋余地大。只要娴熟于二言借对,组合成句的能力大家还是都具备的。故难度相对小。

三.处方:按规律办事,轻松掌握

很多联友反应说:“借对的原理我大致清楚,关键是怎么操作呢?我觉得难度很大,需要脑洞大开才行。”这代表着一种普遍的心态。

其实,只要按规律办事,借对和无情对的操作原理非常简单,难度系数是所有对联中最小的。如果说,创作合格的多分句成联的难度指数是8以上;普通五-七言对句难度指数是6-7,那么,借对和无情对的难度指数大约只有2上下。

下面,以实战为例,简介一下它的操作原理和步骤。

例:

出句:月下听松风过耳

1.识别出句中汉字的“甲义”和其他含义

月下听松风过耳

2334332

既要识别每个汉字在句子中的实际含义(甲义),又要识别诸汉字还有哪些“闲置的含义”。如:

松:1)松树;2)松散的、不紧张、宽松;3)放开;4)茸毛状或碎末状食品……

显然,在此出句中,甲义是1);闲置的含义是2)3)4)……

若换一个出句,则可能甲义和闲置的含义情况有所不同。

2.识别并找准“小类”汉字

还是以出句中的“松”字为例。它的每个含义对应、能用于对仗的小类字是:

1)松=李、柳、杏、竹、草……

2)松=紧、脆、硬、密、软……

3)松=放、绑、捆、泄、憋……

4)松=末、粉、粒、块、饼……

从其他的汉字入手,也能做如上识别和分类。

3.选择合适的“小类”汉字,组词

怎么才能实现句中是“甲义”,借用乙义、丙义,成功实现借对呢?看结果似乎很玄,很绕,操作起来实际上很简单。

出句:月下听松风过耳

显然,面对这个出句中的“松”字,普通对仗会选择上述第1组“与甲义匹配”的汉字去组词。

那么,借对就是故意不选第1组,而是改为第2、3、4组汉字去组词,同时尽量保证另一个字也是“小类”。

你会识别第2、3、4组汉字吗?你会组词吗?任谁也不会回答“否”!那么,恭喜你,你掌握借对手法了。

就这么简单!

我们尝试用“松”的第2、3、4组小类汉字组词,可得一批借对辞藻:

听松=

吃紧

告密

服软

和解

讲解

吸粉

……

其他位置都做上述操作,也能得到诸多借对辞藻。这样,创作无情对也就不难了。

4.借用对句中字词的“闲置义”

前3步展示的其实是如何借用出句中字词的“闲置义”。对句中的字词,其“闲置义”也是可以借用的。操作的方法也很简单。

例:如果选用上述第1组汉字“李、柳、杏、竹、草……”来对仗,如何实现借对呢?

方法是:观察这些汉字,哪些在字典上有多个含义。比如“李、柳、竹、艾、葛、草、朴”等汉字,都有2个或2个以上的含义。每一个含义,同样对应一组“小类”汉字。同样,只要避开“植物名称”这一含义的字,用其他的小类字组词,就是借对。如:

听松=

问柳

行李

怨艾

纠葛

……

其他位置的词语,面对其他的出句,都应紧扣借对的基本原理,从“多义”字词的“闲置义”的借用出发,正确操作。

5.组词成句

有了足够的“砖瓦”,这个和普通对联的构句没区别。例:

月下听松风过耳

星驰抓紧操功夫

月下听松风过耳

日前吃紧尚开心

月下听松风过耳

时迁怕泄露功夫

月下听松风过耳

日中和解气通乎

月下听松风过耳

周边白鹤露出头

只要大部分词借对了,根据需要,个别字词还是可以直对。

当然,还有外来词、音译词的借对,“词的借对”,“异步”等尚未介绍。但娴熟于基本的借对之法,已经能解决无情对创作的主要问题了。

值得强调的是,借对是创作成联、律诗、骈赋的基本手法,同时也是作品出彩的利器,却出现了“古人较常用,今人基本不用”的局面。它的原理如此简单,群体不能踵接先贤,实在是不应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