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和开发,缓解带状疱疹神经痛新疗法中遇到的波折(上篇)
上海市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皮肤性病科退休副主任医师曹来安
在2003年与2005年期间,医院皮肤科日常门诊中,发现得带状疱疹的病人很多,而且大多数是七十多岁的老年人。
带状疱疹不仅仅只是在皮肤上发出些成群的小水疱,主要是短则几个月,长则几年的火辣辣的神经痛,令患者痛苦不堪。
该年代的七十多岁的老人,是出生于1930年左右苦难中国年代,在他们儿童年龄期间,几乎每个人都得过一种由呼吸道和直接接触传染染的皮肤病——水痘。

水痘好发于儿童年龄,那时中国老百姓的医疗卫生状况可想而知,致使无一个人幸免。
水痘的病情及大多数是轻微的,只是胸背部皮肤上发出一些绿豆大透明水疱,一般涂抹一些洗剂类外用药水,例如炉甘石洗剂,或氧化锌洗剂,短期内就痊愈了。
可是水痘痊愈以后,该病毒并没有被杀灭,也并没有离开患者,该病毒对人体神经有亲和性,人体受感染后,该病毒进入皮肤感觉神经末梢,沿着脊柱内神经纤维向中心移动,以一种潜伏形式长期存在于患者背部脊柱内的,脊神经感觉神经节神经细胞内,平时并不会致病。
但是在某些诱发因素下,例如过度疲劳、精神创伤、细菌或其它病毒感染、恶性肿瘤、器质性疾病发作等等,导致人体免疫力低下时,潜伏在神经细胞内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会再次活动、繁殖,沿着所侵犯神经节支配的感觉神经传播到相应皮肤上,于是皮肤上就出现大量小水疱,该病毒能使受累神经节发生炎症和坏死,刺激大脑皮质感觉神经中枢,通过神经传导通路,于是就产生剧烈神经痛,就发生了带状疱疹。

人们在长期工作和生活中,不可避免会发生过度疲劳、精神创伤、细菌或其它病毒感染、恶性肿瘤、器质性疾病发作等等,导致人体免疫力低下,从而使潜伏在神经细胞内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再次活动、繁殖,侵犯皮肤和神经,
那时抗疱疹病毒药物已经普遍使用于带状疱疹了,例如阿昔洛韦、泛昔洛韦、伐昔洛韦,有口服的,也有静脉滴注的。
但是,很多患者认真按规定使用抗疱疹病毒药物两周一个疗程以后,皮肤上的疹子倒完全消退了,可是,后遗难以忍受的神经痛使患者日不能安,夜不能寐。
其神经痛程度,轻者如针刺样,重者如刀割样,此类神经痛持续时间,短则数月,长则数年。
我在日常的门诊中,不时有老年带状疱疹患者向我诉说着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痛苦情景。甚至有个别老年带状疱疹患者被神经痛折磨得有轻生的念头。
此时此刻,医生的“救死扶伤”职责促使我去思考这个问题:
既然带状疱疹是由疱疹病毒感染引起,那为什么单独使用抗疱疹病毒药物不能缓解带状疱疹所致的神经痛呢?
下班回到家里,我仔细翻阅了许多皮肤专科书籍和杂志,对于带状疱疹,理论上是这样阐述的:
带状疱疹患者背部脊柱内的脊神经节和感觉神经纤维受到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后,该病毒作为抗原性物质,会刺激人体免疫细胞——浆细胞,分泌大量特殊蛋白质——抗体,取名IgG。该抗体一方面能与入侵的病毒相结合,中和和消除疱疹病毒。
另一方面,该抗体还能使受感染的神经节和感觉神经纤维发生充血、水肿和坏死,大量的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聚集到受感染的神经节和感觉神经纤维周围,这些,医学上称神经纤维炎症反应。
此种神经纤维的炎症反应,一般是发病十天内,即疾病的早期最为明显。
带状疱疹的早期治疗,光投以抗疱疹病毒药物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使用能抑制神经纤维炎症反应药物。抑制神经纤维炎症反应的药物有两大类,一类是类固醇皮质激素类药物,例如地塞米松、甲基泼尼龙等注射液,或地塞米松片、泼尼松片、甲基泼尼龙片;另一类是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例如消炎痛、阿斯匹林、布罗芬缓释胶囊等。
带状疱疹的早期治疗,如果仅单独使用抗疱疹病毒药物,而没有及时使用类固醇皮质激素类药物和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就会使受感染的神经节和感觉神经纤维发生水肿、粘连,甚至坏死,就会后遗严重的神经痛。(待阅读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