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雪打灯(作者 吴向辉 )
正月十五雪打灯
吴向辉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这句谚语往往在每年的八月十五和正月十五是会被郑重地提出来两次的。但这两天相隔的时间实是在太久,所以其真实性也就在一次次的争吵中错失了被验证的机会。去年的中秋月我是记不得了,但今年的正月十五却真的下雪了。
我不知道先人们为什么把正月十五跟八月十五联系起来,而且会提前半年来预测这一天的天气,但仅凭这一点就足以说明这一天的重要性。
说真的,在我的童年记忆中,这个日子确乎是非常重要的。倒不是因为这一天的灯火阑珊,出生在百废待兴的70年代,花灯真没见过,那种东西只会出现在小人书里。也不会是因为元宵的美味,那时候似乎不流行元宵这种东西。能够叫我心心念念的其实就是十五的“上庙”。
那时师素的“庙”并没有真正的“庙”。刚刚从“破四旧”的劲风中苏醒,彼时的中华大地断不会有“庙”幸存的。对于小小的我,“庙”这个字是一个模糊的字眼。无数次追问过为什么是“上庙”?而这时大人们往往会打趣说,“'上庙’是要搬梯子的。”这种回答我自然是不会相信。但如此这般,那个“庙”便更加如云里雾里了。
不过对于“庙”的模糊认知并不影响“上庙”的热情。记得那是往往前一两天便不能安睡的。当终于盼来那一天的时候,会揣上爹娘给的五毛钱约上几个小伙伴一路嬉闹着奔赴我们共同向往已久的“庙”。可不要小看“五毛钱”,在那个年代五毛钱对于我们可是一笔巨资呢!
那五毛钱往往不是很容易就能花的出去,一是庙会的商品琳琅满目,一时难以抉择,最重要的是你几乎不会有能花钱的机会!平日里还算宽敞的街道被两边的摊贩占去一多半,中间狭长的部分挤满了如我一般热衷“上庙”的大人孩子。要用一个词来形容那种盛况,我觉得“万头攒动”都显得苍白无力。在这样的洪流中,你能做的只是“随波逐流”!若你不幸被挤在中间,那你就只能体验“井底之蛙”这个成语了,是断不会有花掉那五毛钱的机会的。但倘若要被挤在边上呢?那也不见得是一种幸运。路边的摊位都是临时搭建的,大多数的支撑物仅仅是两个伶仃的铁棍三脚架,是决不能倚靠的,而那洪流一直涌动着一股无形的力量,似乎非要把你挤上那脆弱的摊子不可,所以你一边要对抗整个洪流的向外的张力,一边还要在这种张力的间隙里顺应着它向前挪动,在这种时候,最怕碰到的莫过于炸大果子(油条)的摊位,那口冒着热气的油锅就在你的脸前跟你对峙,而你只能自求多福,祈求那洪流把你早些带离这段一不小心就会万劫不复的恐怖。身处如此境遇,那五毛钱也只能对摊位上的琳琅满目望洋兴叹了。
虽然不容易,但那五毛钱是非要花出去不可的。记得到人流稍微平缓一些的地段,路边的摊位就差不多只剩下一下日常家用的东西和一些大小的木器,色彩远不及繁华地带。记得在这种地方唯一能吸引我的就是那一长串从电线杆子顶部垂挂下来的柳条小花篮。它们每个大小也就有饭碗那么大,通体是柳条本有的白色,在靠近篮口处两三根或粉或绿的柳条算作点缀。那样的长长的一串从天而降,底部被小贩攥在手里,不时摇动一下,它们就会像一条花色的龙在空中翻飞。大概是被那舞动的颜色所触动,抑或是确实也就这还能看的过眼,总之总是在犹豫再三之后把那五毛中的三毛换了小贩的一个小柳条篮,剩下两毛在路边换一串色彩鲜艳的糖葫芦。就这样左手一个篮右手一大串的又跟小伙伴们一起一路喧闹着向“庙”告别了。
那个小柳条篮一从电线杆子上到我的手里,似乎一下子就失去了所有活力。那色彩鲜艳的大串往往会酸的倒了牙。返回头来想想,“上庙”究竟给了我什么呢?好像除了挤热闹什么都没有。但即便如此,那点失落在之后的一年的轮回里就如地里的庄稼,一茬收割后,还会整地播种,然后又慢慢生长,临到下一个正月十五,“上庙”就又蓬勃起来,一如原来那样葱郁饱满。
后来慢慢长大,对那种“热闹”的追逐慢慢削减,加之有第二天的“开学”压在心头,“上庙”的吸引力更加不如以前了。及至结婚生子,红尘烟火一层层累积,“上庙”这件事竟被彻底的从生活中划去了。
后来师素的“刘爷庙”被重建,我也才知道“庙”的真正意义。但对于“烧香”这件事我不是太感兴趣,所以也一直没有去过。
及至去年正月十四,及其偶然的机会,才第一次目睹了真正的“庙”――一个完全颠覆我的记忆的“庙”。且不说刘爷庙外整整一条街的卖香的摊子和缭绕于庙宇上空的浓郁的香烟。单是庙里的美绝的壁画彩绘就足矣令人驻足。去年去的时候正好一位匠人在修补梁角的壁画。他那油迹斑斑的破烂的衣衫跟那鲜活的壁画之间的强烈反差,那一笔笔虔诚的勾描点染,使他及他身边的大殿立刻笼罩了一层庄严的色彩。处于那种氛围中,整个人都神圣了起来。从那次开始,“庙”在我心中又有了一层新的含义。
今年孩子在家,本来打算十五带他一起去上庙的,一来也算一次小小的亲情之旅,再者也是让他感受一下我所经历过的那种庄严。但偏偏一场雪落下来,我那种种去上庙的理由便败在了“冷”的面前。
算啦!童年“庙”的热闹在我的记忆里,历久弥新;去年“庙”的庄严在我的心里,那抹不去。“庙”在我这里是丰满的、新鲜的,也许还会是永远的,这就足够了。
2019.02.19
吴向辉,常用网名花开半夏。中学教师,肃宁北答人。喜诵读,爱运动。兴之所至也偶捏几枚小字。艰涩的人生旅途,愿携诗意前行。用墨染烟华,许花开半夏。
投稿请加微信
学作文请扫码咨询
——点赞是一种鼓励,分享是一种支持——
肃宁瞎咧咧
草根文学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