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原路:上只角的市井气(四)

很多人都知道五原路的裁缝摊最后搬去了华亭路。跟着裁缝摊一道搬到华亭路去的,还有其他小贩。我印象很深的是有一个老太,每天推一部老虎塌车,专卖针头线脑松紧带的,还有玻璃丝等。在五原路,她的塌车从来就摆在靠近路口的下街沿。到了华亭路,她的塌车还是摆在靠近路口的下街沿,据说给她固定摊位她也不要。可见,没钱也可以很任性的呢。

那五原路的摊头又是哪里搬来的呢?如果我讲,据说是从徐家汇搬来的,你现在会不会想不通?咦,小摊头这种东西,哪能不是五原路搬到徐家汇去,而是从徐家汇搬到五原路来的呢。

还记得么,老早肇嘉浜林荫道西面,到天钥桥路就没了,再朝西就是15路和26路的终点站了。就在天钥桥路口的林荫道尽头,确实有过很多小摊头。我1978年在徐汇中学教书,经常从那里过。从15路26路上下来的乘客想要往东走,根本走不进林荫道,只好走到下街沿去,到天平路快再绕进去。

这个“工”字形路口确实曾经一片混乱。

于是,管理者也许就对此进行了整治,把他们发配到上只角五原路发财去!还有一部分摊贩,整治了又顽强地摆出来。形成拉锯。而五原路里面是小菜场,路口地盘不大,早已客满,就被直接发配到了华亭路。

如果我没记错,1978年到1983年,主政徐汇的是毛泽东接见过13次的前纺织女工杨富珍。

这个缩在恩派亚大楼墙角70多年的车间

关于五原路常熟路口,我还想补充一点。

那就是五原路口的贴对过。本来,恩派亚大楼(即淮海大楼)与赛华公寓之间,只隔了一幢花园洋房,1949年前是一位大律师的私邸吧。他家花园的西南角,沿街面有一间平房蜷缩在恩派亚大楼的墙角,与周围建筑明显不搭调,多半是后来搭出来的吧。

再查资料,不对了。1947年它就在了。地图上赫然写着“车间”。派啥用场,已无从稽考。狠的是,它一蜷就是70多年。

1947年的地图

我只知道1956年以后,它变成了街道服务站。街道收编了一些小摊主,只要是便民的,都进到服务站里来。好像什么都有,配钥匙的、裁衣裳的、还有剃头的。价格特别便宜。我们兄弟几个,从小都是被家母领来,在这里剃头的。大人只要八分,小囝六分。红玫瑰至少要两角、两角五,五原路么也要一角二、一角五。

那时我人还矮小,就在理发椅的弹簧皮面上再摆一只小矮凳,晃法晃法,坐得一点也不舒服。剃头师傅对这样的小生意也不上心,夹子也钝,每次总是剃得我哇哇大哭。家母也不管,只顾关照师傅“剃短点!再剃短点!”我不知道我的哥哥们怎么想,我反正是有了终生抹不去的童年阴影了。我总觉得,天下剃头师傅一般黑,会得弄怂人的。

因此,我一到十六岁插队,离家单飞,爷娘管不着了,我就尽量不剃头。一般就一年两趟。天实在热了,在乡下剃只平头,一直捱到年底回上海探亲,再剃一趟正好过年。病退回了上海后,也是能不剃就不剃。做了教师,做了记者亦不改初衷。

所以我很早就留长发,一直留到退休。不但扎过辫子,还曾长发及腰。认真讲起来,哪里是为了什么好看,从小我就是一个“赖剃头”而已。

华村现貌

言归正传。

穿过五原路口的裁缝摊,再朝前走,右手边是华村,国华银行1930年代造的宿舍,好房子。左手边是只教堂,五原路原来的路名就是赵主教路。

这个教堂,我们从小跟着大人叫,都叫它“救主堂”。人小,只听音,我一直把它听成“九支堂”。觉得好像是武打小说里丐帮的一个什么分舵。

门前有个小小的广场,两面有阶梯可以通向教堂大门。我们下了课,就百无聊赖地从这边跑上去,那边跑下来。广场上兜一圈,又从这边跑上去,那边跑下来。一边跑,一边还在想呢,哎,它的“七支堂”、“八支堂”又在哪里呢?

现在教堂也没了,广场也没了,变成小区了。改造得我连拍照的兴趣一点也无。

教堂附近,还有两个地方我也一直没法忘记。一个是只测字摊,一个是家废品回收站。

我读书了以后,当然已经不能叫测字摊了,一只白幡隑在台子和墙头当中,上书“代写书信”四个大字。不过,大人都叫伊测字先生。事实上,他偷偷摸摸还是在测字看相算命的。

此地附近的人家大多用娘姨,有的人家用好几个。当年的娘姨一般都是文盲,不过赚了钱总要寄转老家去,顺便关照点啥,就都来寻这位测字先生写信。劳动妇女么,也容易相信那些物事,所以他顺便帮娘姨们测测字、看看面相的。虽然已是人民公社时代,乡下儿子要成亲,媳妇的八字也还是要寄上来给先生看过才放心的。

还有呢。文盲娘姨岂止不会写信,乡下寄来的信也看不懂的呀。因此,这位先生还要帮忙读信呢。这个我亲眼见过多次。如此一来两去,娘姨们家里的大小事情都不瞒他,有时还要他相帮出主意呢。看来,当年测字先生还要兼做家庭理财师、心理咨询师呢。业务蛮忙的。

话说回来,单单一个“代写书信”也不简单。我后来在江西做知青,也曾代老表写过书信,就曾当场搁牢。因为乡下人老亲多,平时虽不怎么来往,家里一旦有啥红白喜事,请人是要面面俱到的,漏了就是不周到,甚至看不起。

但这“远开八只脚”的亲眷哪能称呼,尤其是要落笔,书面称呼,没读过几天旧式书塾的,还真不行。不信?我还真不怕你是啥个文学博士生导师呢,“丈母娘的表阿哥的弟媳妇”,哪能书面称呼?来,写写看。

我至今还记得,那位测字先生写得一手好毛笔字。我经常在他的侧后站立良久,看他写毛笔字。因为家父教我,看人写字不能站在对面,在对面看,写得不好也会觉得很好。要顺着看,才见真章。另外,我也不敢站他对面的呀。

测字摊再过去点,就是一家废品回收站。

卖废品,永远是阿拉小囝的事体。

(未完待续)

(0)

相关推荐

  • 五原路228弄柳林村

    五原路228弄柳林村位于近乌鲁木齐南路. 地址里弄式样建造年份结构 房屋建筑面积五原路228弄柳林村新式里弄1939年混合三.四层9幢3050平方米 主弄 柳林村2号 柳林村4号 柳林村10号 柳林村 ...

  • 沪说 | 2021新年:2007年的上海,你去过吗?从泰安路走到人民广场沿途所见

    沪说· 第100期 祝各位读者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今年是我们公众号创办以来的第六个年头了.感谢读者的支持和鼓励,我们两位主笔跨洋合作,不追热点,不蹭流量,一路佛系地走来,只是因为挖掘家乡历史的&qu ...

  • 上海街头最时髦的样子,都在他的镜头里

    一张好的街拍 能捕捉到这座城市的呼吸 永福路,2020年11月 对于热衷时尚的人们来说,无论是在20年前的杂志时代,还是10年前博客兴起,"街拍"这两个字,都是时髦的代名词.   ...

  • 华亭路71弄花园住宅

    华亭路71弄中国建业地产公司建造,赉安洋行设计.砖木结构,1934年建造,花园住宅,单体多种式样. 华亭路71弄1--8号 华亭路71弄1号为地中海式.为四坡瓦顶,对称立面,细卵石和水泥拉毛墙面:2层 ...

  • 《路》

    <路> 许多路都被反复地走 早的匆匆 晚的空空 我为奔忙而出发 又为奔忙后的清闲而归来 一些面孔在路上被染色 只要多了笑 冻得通红的脸也是幸福一样的喜庆 我看看,并默默记下这些 在一个个心 ...

  • 五原路:上只角的市井气(五)

    卖废品是我们小孩最欢喜做的事体了. 我家早年的那些旧报纸都经我们的手而卖到了这家废品回收站. 想当年,家父也是一枚要求上进的青年吧,家里订了人民日报解放报文汇报参考消息红旗杂志解放杂志还有劳动报,一个 ...

  • 五原路:上只角的市井气(3)

    因为从麦琪里搬出后,我家一直住在淮海路华亭路口,所以,我们来买小菜,都是从常熟路转进五原路的. 五原路常熟路的这个丁字路口也很有说头. 首先讲讲路口北面常熟路上那一排商店.这是进入五原路时,扑面而来的 ...

  • 五原路:上只角的市井气(二)

    上篇说到,五原路乌鲁木齐中路西南角的撤水坑,一开始是私人管理的.与周边居民产生矛盾后,又因为小本经营,实在无力作根本性的改善.就一直这么拖着. 好在270弄的住户也非都是等闲之辈,他们有他们向上申诉的 ...

  • 上海的灵魂,全在这“上只角”

     上海:梧桐树下老洋房  ◎ 文/摄影-傅鼎 上海,作为一座城市,真正形成的时间并不长久.长期以来,她都只是地理与文化意义上的"江南",真正的"江南都会",是9 ...

  • 屌丝逆袭女神,女流氓推倒小处男丨下只角逆袭上只角的故事系列

    兔司机来信 二小姐,我最近倒霉透了 全天下没有人比我更倒霉了 落款:卖不掉房子的静安人 上篇请猛戳:吾日三省吾身:逆袭!逆袭!逆袭! 今天讲下篇 二小姐,我最近倒霉透了 全天下没有人比我更倒霉了 落款 ...

  • 除了上只角、下只角, 上海还有中只角

    沪语朗读:王乙其 朗读者 除了上只角.下只角,上海还有中只角 来源:大上海小龙弄 作者:马尚龙 沪语改写:丁迪蒙 朗读:王乙其 交关人侪习惯了上海有上只角.下只角个讲法,但是我要勒搿两个角个当中,再加 ...

  • 钟和公寓|​心安之处是吾家,安家上只角茂名南路

    梧桐树下最上海,喜欢上海的理由万千条,南京路步行街.外滩.有远东巴黎香榭尔大街之称的淮海中路...不同地点.不同时间,总有一处地方唤醒内心美好的记忆,漫游上海,今天我们走进上海最优雅马路之一茂名南路, ...

  • 茂名南路|红色文化老锦江,上只角茂名南路历史文化底蕴!

    梧桐树下最上海, 喜欢上海的理由万千条, 南京路步行街.外滩.有远东巴黎香榭尔大街之称的淮海中路... 不同地点.不同时间, 总有一处地方唤醒内心美好的记忆, 漫游上海,今天我们走进上海最优雅马路之一 ...

  • 八十年代上海市井老照片:上只角鄙视下只角 修车糟老头竟是大亨

    上海因历史的特殊性,较中国其他城市更多更早的接受西方文明.当许多中国人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在田地里劳作的时候,上海人便已经开始接触网球.游泳.划船.保龄球甚至高尔夫球了.因此历来上海人便有着大都市人的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