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军‖然后

进入21世纪以来,“然后”在人们的口语交际中闪亮登场,其被广泛用作口头禅的程度,只能用“大众情人”来形容。男女老幼一张口,大多是“然后”,然后的含义却千变万化。

最多的时候,“然后”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语气助词。比如吃饭的时候先端碗,然后拿筷子,然后挑起面条,然后张嘴,然后咽进肚子里去……仔细揣摩,你不难发现这些人说“然后”,其实就是一个停顿和思考的过程。

更多的时候,“然后”是一个有礼有节的转折连词,其存在的必要性还有商榷的空间。比如一位男青年讲他和女朋友的分手,“然后,有两三天我没有回她的微信,然后,她就悄悄去了一个陌生的城市,然后,我们俩就分手了,然后,就再也没有然后了……”毫无疑问,这样的“然后”完全可用其他的过渡词去代替。

有一些时候,“然后”就成了一个货真价实的交际赘词,成了地地道道的阻碍交流的“拦路虎”。比如:人民,然后日报;中央,然后电视台;主持,然后人;互联,然后网;大舅,然后妈……听这样的“然后”,我常常在怀疑自己的耳朵的同时,也不由得怀疑这样说话的人是不是有先天的口吃病且没有纠正,只是用然后来掩饰自己。

前几天看一期节目,本来是一个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女主人公冲破世俗的囚牢,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双腿截肢的男主人公。一段童话般的爱情被主持人渲染得高端大气上档次。可是,两个人在讲述的时候,都用到了频率极高的“然后”,以至于这个催人泪下的故事感人程度在我的心目中大打折扣。从偶尔切换的现场观众表情看,他们也有“不是一类人,不进一家门”的感觉。

最后,我要告诉大家一个经我多次研究揣摩论证总结,目前还没有公开的学术研究成果——“然后”的使用人群更高的集中于九零后。为什么他们的个性签名文采超过李白、杜甫、白居易?为什么他们的“神回复”连高尔基、契诃夫、马克吐温也自愧不如?偏偏他们的口语表达如此贫乏,除了然后,还是然后,然后呢?估计还是然后。

有人说,极少数的大学本科毕业生不会写请假条,不会在人面前得心应手的进行口语交流,我是相信的。要解决这种满眼然后、满口然后、满嘴然后、满心然后、然后接着然后的问题,一方面要从娃娃做起,从学会写请假条做起,训练书面语的规范性。另一方面,要从实践做起,教每个人说话,让每个人说话不至于在浩如烟海的口头禅里,最终竟然只不约而同选择了一个“然后”。

按说这篇文章即将结束,本应见好就收。可我这人有个毛病,习惯于画蛇添足,想“加演”一则笑话。从前有一个老师,说话、作文都喜欢用“了”。师傅是背锅子,徒弟自然是弓弓腰。学生的作文中也用了好多的“了”。然后,老师写评语:这也了,那也了,前句了,后句了,开头了,结尾了,啥时候你不用了了,你的文章就好了。家长看到学生的作文和老师的评语,也来了一个狗尾续貂:师也了,徒也了,教也了,学也了,作文是了,评改是了,两人都用了,何时才能了?

你想问这则笑话有“然后”吗?笑话本身没有。我想在这里斗胆揣测一下,应该是,然后老师不用了了。然后学生也不用了了,然后这个老师的教学水平提高了,然后那个学生的学业成绩优异了,然后学生的家长也满意了,然后学生考上大学了,然后还上电视了……

然后——不好意思,就没有然后了,因为“然后”已经成了我这篇文章的题目,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

作者简介:萧军,家居陕西洛南,自称云蒙山人。喜欢追光逐影、著书立说、存史资政、舞文弄墨。教书育人是本职工作,全力以赴,绝对不凑合。四十多年爱好文学,不想错过,偶有新作便忍不住嘚瑟。不喜勿喷、勿拍,高抬贵手,阿弥陀佛!

晒丹凤,你也可以秀

文学顾问:孙见喜   木南   东篱    丹竹

主编:丹凤晒晒

责编:方子蝶    张芬哲    白月光   曹苌茳

校对:邻家小妹    七月未笺

自媒体支持:淮安文学坊    无言年华

                 温暖相见        家在商洛

                 大乾州           新新文学

                力荐悦读         松风阁语

作者往期文字阅读:

萧军‖不服

萧军‖殊途同归

萧军‖“弄斧”头还需到“班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