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州作家】周金明:踏访红旗渠 2024-05-10 13:21:45 中州作家,从文学到美学【No.803】 踏访红旗渠 河南南阳 周金明 早知道红旗渠不是一条普通的渠,是横亘在巍巍太行山的一条举世瞩目的“明星渠”、“生命渠”、“幸福渠”。是世界奇迹的“人工天河”。最近笔者有幸踏访,亲身考察学习了一番,心灵上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林县县委带领全县人民历时10年在太行山上修建了一条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不仅结束了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而且孕育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新时代弘扬红旗渠精神,就是要深刻领悟红旗渠精神“人民至上”的时代价值和深厚的为民情怀,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林县的历史就是一部修渠引水、与干旱抗争的历史。在林县修渠引水过程中,时时处处闪耀着求真务实的理性光辉。红旗渠的上马修建不是一蹴而就的。1955年至1958年,当时的林县人民根据实际相继修建了抗日渠、天桥渠、英雄渠、要子街水库、弓上水库、南谷洞水库等水利工程。1959年,林县大旱,所有的水库无水可蓄,林县县委决定从境外引水。确定了从林县境外引水的思路后,林县县委组织3个引水线路考察小组,分别到毗邻的山西省平顺、陵川和壶关县进行实地调查,最后经反复论证比较才确定从平顺县的浊漳河引水。因此,红旗渠从动议修建到引水线路确定,本身就是求真务实理念的生动实践。红旗渠开始修建后,无论是从原来设想的“大干100天,引来漳河水”到后来的10年持久战,还是从全线铺开到逐段攻坚,或是从四段依次修建再到后来的“隔三修四”……这些决策的调整都是建立在尊重客观实际基础上的。 我们一定要在实践中认识真理、把握规律,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用新的实践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敢于直面矛盾,敢于较真碰硬,为做好党和国家工作深思深察、尽责尽力、善作善成。在当时物资匮乏的年代,红旗渠的修建大军能够在三年自然灾害中坚持下来,得益于当时的林县县委书记杨贵求真务实的作风。在1958年召开的地委夏粮会议上,正是由于杨贵顶住了“浮夸虚报”的压力,实事求是上报粮食产量,林县才得以能够攒下了1500多万公斤粮食,为后来红旗渠的修建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支撑。十万修渠大军,没有充足的粮食供应,没有先进的施工技术,没有现代化的施工机械,硬是靠着一双手削平1250座山头,架设152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个,挖砌土石1515万立方米。可以说,红旗渠就是修渠大军用钎和锤一米一米凿出来的。假如没有当年林县人愚公移山、滴水穿石的干劲和韧劲,就没有今天的红旗渠。在修渠工地上,大到自制土吊车、拱架、独轮车,小到钎、锹、锤、钩,以及用荆条自制的藤筐、藤篓、安全帽等,凡是工地上用到的工具物品,林县人都能自己制造。当年修渠时,炸药不够用,林县人就买来硝酸钾,配着柴秆、硫磺或锯末自己配制;石灰运送跟不上工程进度,林县人就发挥聪明才智,发明了“无窑堆石烧灰法”,既保证了产量,又保证了质量;修建渡桥时,面对没有任何案例可以参考借鉴的实际,林县人自行研究出了“简易拱架法”,建成了长100米、宽6米、最高处达24米的桃园渡桥,填补了林县建筑史上修建此类渡桥的空白。当年的林县人民正是秉承干字为先的信念,不等不靠、自力更生,才创造了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红旗渠。今天,我们有幸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更应该发扬先辈修建红旗渠时“千字当头、不畏艰难”的精神,奋力开创和赢得属于我们的辉煌和荣光。我们行走在平整的石板渠岸上,望着那一渠缓缓流淌的渠水,一串串名字在脑海里闪现:杨贵、李贵、吴祖太、任羊成、李改云……还有那镌刻在红旗渠纪念馆墙壁上的81位修渠牺牲人员的名字(包括吴祖太和李茂德)。记得在《杨贵与红旗渠》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当年修建红旗渠的英模,80%是共产党党员。40多年过去了,他们多半已经去世,活着的人也曾受到不公正待遇,但他们用汗水和血肉创造的伟大业绩和不朽精神,像日日夜夜流淌的红旗渠水,奔腾不息……是啊,这些名字都是有血有肉的人,中国人,中国共产党员。他们在投身建设红旗渠这项被铭记于中国历史的伟大工程时,没有想自己的名,没有想自己的利,他们只认准了一点——修渠是对50多万林县百姓有益的事!这就足以让他们为之舍小家、洒热血!这条渠,这条奔腾不息的渠,就是中国共产党党员“成功不必在我”高尚品格的真实写照! 在修建红旗渠时,林县人民没有现代化设备、没有先进技术,完全用土方法施工,但是,整个工程却凝结着智慧、展示着科学、彰显着工匠精神。工程技术人员利用原始的测量工具设计的红旗渠,从渠首到分水岭70多公里,落差只有14.7米,总干渠全线水流完全依靠自然落差,没有修建一个提灌设施。建设过程中,工人们沿着渠线就地开采山石,既挖出了渠道,又垒成了渠岸,剩下的小块碎石还能铺渠底,做到了建筑材料就地取材、充分利用。面对渠线与河道交叉冲突的矛盾,红旗渠的建设者创造性地建设了空心坝,让渠水从坝心通过,让河水从坝顶溢流,巧妙解决了这一难题。桃园渡桥更是令人惊叹,实现了“桥下流河水、中间通渠水、桥上通马路”的一桥三用功能,将通水、通行、泄洪三大难题通过渡桥完美解决。俯瞰红旗渠,它就像一条玉带,一手牵着古老的太行山,一手牵着朝气蓬勃的林州城。太行山上,树木郁郁葱葱,遍地鸟语花香;红旗渠岸边,游人如织,熙熙攘攘;林州城里,高楼耸立,人声鼎沸。红旗渠建成后,一直使用到今天,从最初的灌溉引水功效到现在的红色旅游效应,充分说明了红旗渠的建设者尊重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是人类活动和自然相平衡的典范。太行山无言,红旗渠水有声。我认为,这流淌了50多年的红旗渠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为民造福的不朽丰碑!太行山就是碑,碑就是太行山! 赞 (0) 相关推荐 “人工天河”红旗渠:10万人耗时10年,用双手修出世界第八大奇迹 没有红旗渠之前,河南林县(今林州市)有这样一个让人心酸的故事: 民国九年大年三十,任村镇桑耳村老汉桑林茂像往常一样,不到五点就起床,挑起水桶到七里外的黄崖泉去取水. 村里别说河里无水,连水井也已干透见 ... CCTV10《重訪》解说词欣赏--红旗渠 主持人 韦翔东 在河南省的最北端,有一个林州市,它地处太行山东麓.山西河北河南三省的交界处.1994年以前,这个地方还叫林县.说起林县,在40多年前,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却因为一条水渠而闻名全国. ... 【杨蕊专栏】《红旗渠游记》 <红旗渠游记> 作者:杨蕊 姚村领之航学生 辅导老师:刘晋平 暑假里的一天,碧空如洗,万里无云,蓝蓝的天空像一匹柔美的绸缎,我们的心情也像天空一样格外晴朗.盼望已久的户外拓展课终于来到了, ... 红旗渠精神 太行山东麓,一条流动的"天河"盘在山腰,这就是被称为"世界奇迹"的红旗渠.20世纪60年代,为结束河南林县十年九旱的历史,10万英雄儿女在万仞壁立.千峰如削的太 ... 《你的成就》| 震撼演讲:三问红旗渠 周恩来总理称这是新中国一大奇迹,外媒甚至评价:红旗渠是世界第八大奇迹. 在上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徒手削平太行山1250座山头,在悬崖峭壁间凿出这条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 ... 再读红旗渠:那不只是一条引水的渠 大河报记者 高志强 通讯员 高晓锋 阅读提示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经常要去红旗渠.掐指算来,这些年加起来至少也有十几次,只是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每次都有不同的收获.自始至终我心里明白:每个奔红旗渠去的人 ... 【中州作家】周金明:我爱我的谢庄 中州作家,从文学到美学[No.784] 我爱我的谢庄 河南南阳 周金明 2021年4月28日,我们四十多位谢庄籍在市区工作人员,应谢庄镇党委政府邀请,参加了美丽卧龙旅游文化节"爱 ... 【中州作家】周金明:扶贫路上 中州作家,从文学到美学[No.748] 扶贫路上 河南南阳 周金明 极不平凡的2020年虽然说已经过去了,虽然说也让人有转瞬即逝的感觉,但让人们还是有很多痛苦的,幸福的难忘的回忆.我最难忘 ... 【中州作家】朱俊明:鹿邑传说 中州作家,从文学到美学[No.778] 鹿邑传说 河南郑州 朱俊明 鹿邑是河南省的一个行政县,在河南省最东部,与安徽省的亳州市相邻.鹿邑地名起源于春秋时期,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 ... 【中州作家】于杭:再访三松堂 中州作家,从文学到美学[No.784] 再访三松堂 河南南阳 于杭 三松堂我是去过一次的,只是记忆中有些遗憾和凌乱. 记得那是2017年的8月,我参加北京大学一个短训班,课余的一个傍 ... 【中州作家】朱俊明:十三发炮弹 中州作家,从文学到美学[No.764] 十三发炮弹 河南郑州 朱俊明 众说周知,但凡去过河南省鹿邑县明道宫者,不论你是专家学者.将军士兵.官员百姓,都会被老君升仙台大殿东外墙上, ... 【中州作家】朱俊明:修武前世 中州作家,从文学到美学[No.754] 修武前世 河南郑州 朱俊明 修武是河南省的一个县,它西依太行,南临黄河,东.北两面衔接华北平原.修武地名距今已有3500多年历史,是我国目 ... 周金明在鄱阳东大门指导乡村振兴工作 援引鄱阳发布消息:7月12日至13日,鄱阳县委书记周金明先后深入田畈街镇.凰岗镇.谢家滩镇.油墩街镇,就乡村振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进行实地调研.县人大常委会主任胡仲仪,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吴永东 ... 【中州作家】朱俊明:浅游耍孩关 中州作家,从文学到美学[No.815] 浅游耍孩关 河南郑州 朱俊明 辛丑入伏,郑州燥热难耐,与友驱车数百公里前往伏牛山老界岭躲避.在农家吃住,听房东闲聊,得知不远处有一未开放景 ... 【中州作家】朱俊明:汉献帝被贬 中州作家,从文学到美学[No.741] 汉献帝被贬 河南郑州 朱俊明 提起汉献帝,眼前就浮现出罗贯中笔下的那个懦弱可欺的傀儡皇帝.汉献帝九岁登基,在位三十一年,被人挟持三十一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