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言文赏析|慈惠而亡
原文
魏惠王谓卜皮①曰:“子闻寡人之声闻②亦何如③焉?”
对曰:“臣闻王之慈惠也。”
王欣然④曰:“然则⑤功且安至?”
对曰:“王之功至于亡。”
王曰:“慈惠,行善也。行之而亡,何⑥也?”
卜皮对曰:“夫慈者不忍⑦,而惠者好与也。不忍则不诛⑧有过,好予则不待有功而赏。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⑨亡,不亦可乎?”
注释
- 卜皮:战国时人,曾游说于魏惠王。
- 声闻:名声,声誉。
- 何如:怎么样。
-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 然则:文言连词。用在句子的开头,对上文表示承接。“既然如此”、“那么”的意思。
- 何:为什么。
- 忍:残忍。
- 诛:杀。
- 虽:即使。
译文
魏惠王对卜皮说:“你在外面听到我的名声怎么样?”
卜皮回答说:“我听说大王仁慈惠爱。”
魏惠王高兴地说:“既然这样,那么我的功业会达到什么程度呢?”
卜皮回答说:“大王的功业将会走向灭亡。”
魏惠王说:“仁慈惠爱,是做仁爱善良的事,这样做却要走向灭亡,为什么呢?”
卜皮回答说:“仁慈的人不残忍,而惠爱的人好赏赐。不残忍就不会杀掉有罪过的人,好赏赐就会在臣子没有功劳时进行封赏。有罪过而不惩罚,没有功劳却受到赏赐,即使国家灭亡,不也是应该的吗?”
文言知识
说“虽”:上文“虽亡,不亦可乎?”中的“虽”表示假设或让步,相当于“即使”、“纵然”。句意是“即使国家灭亡,不也是应该的吗?”又如,“虽九死其尤未悔”,意思是“即使死多次还是不后悔”。
文化常识
儒家与法家:
上文魏惠王与卜皮的对话,其实反映了儒家与法家的不同的治国理念。下面简要介绍一下儒家与法家。
儒家——开创者孔子,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脱胎自周朝礼乐传统,以仁、恕、诚、孝为核心价值,着重君子的品德修养,强调仁与礼相辅相成,重视五伦与家族伦理,提倡仁政爱民,反对暴政。
法家——代表人物有管仲、申不害、商鞅和韩非子。法家重视法律,主张以法治国,认为治理社会需要通过法术,权力的运用,实行严苛的律法、制度上的改革或变革来推动社会的发展。
出处
战国·韩非《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
启发与借鉴
惠王觉得自己名声在外,仁慈惠爱,但是如果为了仁慈而失去法度,为了惠爱而不鼓励建功立业,这样就会弄巧成拙,反而走向失败。
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在做事、想问题的时候,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对问题客观、全面地分析,根据事物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不能一概而论。
(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