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08增订]颜体楷书间架结构九十二法【沈之注释版】
2021.5.8增订
一、名词解释
- 相对:所有语境均为笔画与笔画、部首与部首之间的相对概念
- 瘦=高;胖=矮=宽=扁,矮者笔画少为扁、笔画多为胖、更胖为肥,比扁高一丢丢为阔
- 高度:矮、高、狭
- 大小:大、小、逊
- 小钩叫勾,大勾叫戈,指的是钩锋的大小并非笔画的大小。卧钩称横戈、斜钩称斜戈或纵戈或戈勾,横斜钩叫纵勾。以前叫“勾、戈”,现在叫“钩”。
- 纵撇、纵捺、纵戈、纵勾,“纵”首先指方向是上下的,其次指长度,比竖长。
二、楷书结体总则
- 点画精美、主次分明、松紧得当(上紧下松或内紧外松)、稳中求动
- 疏则丰之、密则匀之、矮则肥之、瘦则高之
- 笔画:笔画短则微粗、长则微细,更长者必有粗细变化(中间细)
- 字头多有冒下之势,字底多有承上之力
- 同部在左则小;在上或小或冒下;在右则正;在中或小或逊;在下则有承上之力,微阔。
三、合体字结体总则
- 左右结构:左斜右正(左部重心右移以紧凑)、左昂右低(左小靠上、细分上平齐首;右小靠下、细分下平齐足)(左右结构的汉字占比约为60%)
- 上下结构:上下中心对齐、上紧下松(上下结构的汉字占比约为25%,包含上中下结构)
- 上中下结构:上下中心对齐、上紧下松,上下占者中宜逊(90%),上下逊者中独阔(10%)
- 全包围、上三包围结构:框架稳定,被包围部件居中摆放
- 左上包围结构:被包围部件在下方偏右,并向右伸展
- 右上包围、左三包围结构:参考左上包围作反向处理
- 左下包围结构:被包围部件在中间或微靠右
四、涉及笔画的法则(九十二法中笔法法则与结体法则混杂在一起,现在拆开)
- 第一法实为横钩“乛”之法
- 二十八、二十九之平勒斜勒,主要是讲横的角度,当字左右对称时为平横,右侧微高约呈5~10度;当字左右不对称时为斜横,右侧更高,约呈10~15度
- 五十八法为悬针写法,五十九法为垂露写法,
- 五十法为长撇写法,二十九法为一波三折的斜捺和平捺的写法
- 三十二法为竖弯钩-竖短弯长写法
- 四十八法为横斜钩、竖弯钩-竖长弯短写法
- 四十九法为竖弯钩-竖弯等长写法
- 三十法为斜钩写法
---------------下文部分语境及解释不当,已做更改------------
说明:
清末黄自元集前人要论而成《间架结构摘要九十二法》,因一其例字为黄自元手书,未能完全涵盖颜柳赵欧;因二部分书决过为绝对;因三后十法语焉不详、拼凑嫌疑甚大。
中国书画研究院于一九九三年出版的《颜体楷书间架结构九十二法字帖》解决了上述问题。但我仍有疑问:既曰“法”,则必清晰明了,不可艰难晦涩。虽有他人注释,我仍嫌不明。
古人述法,多以天地日月星辰开头。九十二法虽非楷书入门教材,就其顺序上仍有大量考究余地。所以我综合考虑了硬笔书法、规范字、与初级教法的衔接等方面,对九十二法进行重新注解和排序,并配图辅助如下。如有偏颇,还请指正。
名词解释:
- 画=横向的笔画;
- 直=1纵向的笔画、2笔直非垂直
- 豁免:指的是当这种情况出现时,不遵循此规则。
- 延展空间:指的是具备伸展的可能,比如横和竖,横的左右和竖的上下是可以伸展的;撇则是向左或左下伸展;捺向右或右下伸展;这几种属于无限伸展。有限伸展指的是笔画本身具备一定的长度或高度,可以适当延伸但不能无限,比如浮鹅钩、横钩、横折等。当笔画的首尾被其他笔画挡住时,则被挡住的那一侧不具备延展的可能。
- 支撑结构:一般为横竖撇捺折,其中以横、折、钩的组合笔画为多。比如同字,支撑结构是同字框,左微轻右略重;券字为撇捺的半支撑;弓字为竖折折钩
- 勾与钩:以前叫勾,现在规范字叫钩
注:
- 书写法则不是数学,容差极大,万不可钻牛角尖。有疑问,查下书法字典看看诸多名家写的大部分规律即可。
- 原贴中若有繁体字,在替换为简体字时不适用,则在原字后以括号标注。例:地载者中的“并”字,替换为“亚”字。
- 局限于楷书的一般写法,不包含其他书体以及变化部分。
- 九十二法中,大部分法门需与其他法门对照体会,法门之间或互相联系、或互相解释、或互相依存、或互相包含。
第一法:天覆者,凡画皆冒于其下。
原解:宝盖覆盖的字,下画(下面的笔画)全被盖在它下面。 解释:上下结构中,上结构大时,下结构宽度不能超过上结构最宽的地方 增订1:字头多有冒下之势 原帖:宇、宗、空、宣 增订2:天覆、地载、横担三者相遇只得取其一,横担权限最高、天覆次之、地载最末。
第二法:地载者,有画皆托于其上。
原解:下横托载的字,上画全被托在它上面。 解释:最后一笔是长横的字,横要长到把上面的笔画全部托起 原帖:生、至、并(亚)、直 增订:见第一法增订2
第三法:让左者,左昂右低。
原解:右部避让左部的字,左部高而右部低。 解释:左右结构中,以左边为主的字,左高而右低。 增订:双耳在右、单耳、力在右时,左部昂起、右部低下,左右两部高低错落以丰富 原帖:部、都、勃、动(却)
第四法:让右者,右伸左缩。
原解:左部避让右部的字,右部伸展而左部收缩 解释:左右结构中,以右边为主的字,左短右长、左小右大,左部位于中或上。 原帖:嗟、瞻、炒、诈 增订:左右结构中左小右大的字,左部靠上,如有可能,让右部独大。
第五法:横旦者,中画宜长。
原解:中横担负的字,中横应正直有力。 解释:字中间用横左右贯通并支撑的字,横要长而有力。 原帖:安、姿、喜、童 更多:善、吾、嘉、姜。女字底、立字头、土字头、木字底、米字底、寸字底、车字底、可字底、十字底、上字头、止字头、大字底、青字头大底如此 增订:见第一法增补2
第六法:直卓者,中竖宜正。
原解:中竖直立的字,中竖应正直有力。 解释:竖画在中间贯穿的字,中竖要长而正直 原帖:中、半、平、车 更多:千、干、丰、午、牛、串、书、申、甲、十、羊、下、年、巾、币、聿 参考:横短竖长
第七法:勾拿法,其身不宜曲。
原解:勾拿法的字,竖钩回抱不该短而弯曲(应正直略长)。(长钩) 原帖:葡、偈、躅、敬 解释:勹部或𠃌部中间有横时,横折钩之折不宜弯曲过大或过于倾斜
第八法:勾衄法,其势不可直。
原解:勾衄法的字,竖钩回抱不该短而弯曲,应稍斜而略短。 原帖:分、初、忽、钧 解释:勹部或𠃌部中间没有横的时候,横折钩的折要弯曲或倾斜 更多:勿、匆、刀、力
第九法:画短撇长。
原解:横短撇长。 解释:有字头,视作左上包围结构,被包围部件可向右延展时,横短撇长 原帖:左、在、丈、石
第十法:画长撇短。
原解:横长撇短。 解释:有字头,视作左上包围结构,被包围部件不可向右延展时,横长撇短 原帖:右、布、有、若
第十一法:画短直长,撇捺宜伸。
原解:横短竖长的字,撇捺应伸展。 解释:横竖从相连的地方开始算,竖的高度大于字高度一半时,撇捺伸展 原帖:木、未、来、东(禾) 更多:末、本、朱、采、乘、秉,参考直卓。
第十二法:画长直短,撇捺宜缩。
原解:横长竖短的字,撇捺应收缩。 解释:横竖从相连的地方开始算,竖的高度小于字高度一半时,撇捺收缩 原帖:果、集、筑(架)、乐(梁)
第十三法:横长直短。
原解:横长竖短。 解释:当笔画较少时,横长竖短、趋于扁平,则字势更稳。 原帖:十、上、下、士
第十四法:横短直长。
原解:横短竖长。 解释:竖或竖钩贯穿时,横短竖长,则更显挺拔。 原帖:半、牙、车、事
第十五法:上下有画,须上短而下长。
原解:上下有横的字,应上横短而下横长。 解释:三横时,下横长于上横 原帖:三、王、五、并(里) 增订:删去“并”字,仅针对与三横。
第十六法:左右有直,宜左收而右展。
原解:左右有竖的字,须左竖收敛而右竖伸展。 解释:左右有竖,口型的字,因右竖要扛起上横,所以右竖比左竖要粗一些长一些。(注意封口方法) 原帖:目、自、因、白 更多:口部、冂部、门部、贝部、山部、下三框、业等。
第十七法:左撇右直,需左缩而右垂。
原解:左撇右竖的字,应左撇收缩而右竖下垂。 解释:竖撇与竖并排,竖撇短、竖长。 原帖:升、芥、界、井 更多:开、介、齐、养、卯
第十八法:点复者、宜偃仰向背以求变。
原解:点重复的字,点应下俯或上仰,相对或相背,以求变化。 解释:多点时,每个点的俯仰角度要有连续变化。 原帖:烈、照、然、热
第十九法:画重者,宜鳞羽参差以化板。
原解:横画重叠的字,横画应象鱼鳞鸟羽般排列整齐而又长短变化。 解释:字内多横(含横折的横)时,横要排列整齐、长短变化要丰富,避免呆板。 原帖:童、书(重)、画(董)、笔(事) 更多:直、聿、美、星、里、量 增订:平撇也需纳入,如垂、重
第二十法:两平者,左右宜均。
原解:左右两部分平等的字,两部分应均匀相称。 解释:左右结构中,左右两部笔画所占面积相似时,左右需平均分配且对称。 原帖:顺、虽(顿)、杂(领)、难(顾) 注:左右结构的页部、月部(少量)、贝部、既、秋、颗、颠、朗、财、豺、颜、顾等
第二十一法:三合者,中间务正。
原解:左中右三部分合成的字,中间部分必须正直。 解释:左中右结构中,中间部首要端正。 原帖:瑕、翊、乡(街)、树 更多:蝴、哪、树、街、渐等 增订:删去此法
第二十二法:
原解:上下两部分合成的字,在上下均衡中的微加饶减。 解释:上下结构中上下基本均等时,为了让连接更加均衡协调,可对上下两部的高度稍作变化调整。 原帖:香、普、智、雪 增订:删去此法,保持上紧下松即可
第二十三法:三联者,头尾伸缩间仍要均停。
原解:上中下三部分组成的字,上下可伸缩变化,以求三部分的稳当、协调。同时上下两部仍要均衡。 解释:上中下结构,可根据中间的结构,来安排上下部分的伸缩变化以求结构的均衡与端正的同时,上下两部也要均衡。 原帖:章、意、慧、业(竞) 更多:兽、菩、葱、崽、冀 增订:删去此法
第二十四法:左旁小者齐上。
原解:左小右大的字,左右两部应在上部取齐。 原帖:塔、嗟、烟、灯 更多:王字旁、口字旁、提土旁、火字旁、又字旁 增订:左小靠上,细分上齐
第二十五法:右边小者齐下。
原解:右小左大的字,左右两部应在下部取齐。 原帖:教、敬、睹、观 更多:救、散、敦、敷、励、勋、勒、劾 增订:右小靠下,细分下齐,并与左昂右低区分
第二十六法:内四叠者布置宜匀密。
原解:字内笔画四叠的字,笔画要安排得均匀密集。 原帖:爽、齿(幽)、齔(噩)、断 注:主要是指字内某个部首重复出现多次的时候,笔画的排布要仔细、清楚、均匀、密集。因字内空间有限,所以不能杂乱松散。楷书讲究内紧外松,此为内紧之法。 增订:密者匀之
第二十七法:斜勒者不宜平,平则失势。
原解:倾斜的横画(斜勒)不能平,平就失去了动态。 解释:字左右不对称时,横的倾斜角度可以大一点(10~15度) 原帖:七、九、也、此 增订:以斜取动
第二十八法:平勒者不宜倚,倚则无仪。
原解:应平的横画(平勒)不要倾斜,倾斜就失去了仪态。 解释:字左右对称时,横右侧稍高,倾斜角度最大为5~10度,字越小越平 原帖:云、上、玄、生 增订:字左右对称时,横宜平以求稳
第二十九法:纵捺之字,必要攒头收尾。
原解:纵捺的字,其捺定要逆锋起笔、回锋收笔。 解释:捺作主笔时,其捺定要藏头护尾。硬笔中,捺画作为主要舒展笔画时,此时出笔要稳、捺画要出脚、要平衡左边重心。 原帖:入、又、丈、之 增订:留给斜捺的空间达到字空间的60%或以上时,捺画攒头收尾作主笔
第三十法:纵戈之法,最忌力弱身弯。
原解:纵戈的字,其戈最忌力度软弱、戈身弯曲。 解释:斜钩最忌讳笔画力度软弱、身体弯曲。 原帖:成、戒、武、咸
第三十一法:横戈不厌曲。
原解:横戈的字,其戈身不惜横向弯曲。 解释:卧钩弧度要大,起笔不顿由细到粗,钩锋向左上,形如小船或弯月 原帖:心、思、息、念
第三十二法:伸勾贵抱持。
原解:伸勾的字,重在于竖弯钩要托抱住上方。 解释:竖弯钩-竖短弯长,弯部抱住他部并留有余地,弯处略细 原帖:也、色、兆、纯 增订:注意行笔方向的变化,很多时候竖弯钩起笔后向左倾斜以求稳
第三十三法:
原解:撇捺交叉托起上部的字,重在于交叉处应对上部的正中。 解释:撇捺交叉托起上部的字,撇捺交叉处对应字心 原帖:大、夫、父、文 更多:天、又、爻、史 增订:字心,不是格子的中心。此法或可删去,或增加田字格以说明撇捺相交的点在格子中间的左上方或左侧。
第三十四法:马齿法,其拿勾之锋注射四点之半。
原解:马齿法,其弯钩的出锋要指向四点的中间部分。 解释:折钩的钩锋延长线对应四个点(或横)的中间位置。 原帖:鸟、为、写、惊 (鸟、马、与) 增订:可删
第三十五法:上平之字宜齐首。
原解:上部分应平的字,左右两边应齐头。 原帖:明、师、娠、既 注:在四法让右者、二十法两平者、二十四法左旁小者之后,此法多余。按照我的思路,必须弄清楚什么情况下是“上平”,什么情况下“下齐’。上平就是四、二十、二十四法。 增订:左右结构左小右大且最高的笔画都是横的时候,宜上齐。
第三十六法:下平之字宜齐足。
原解:下部应平的字,下部各脚应齐平。 解释:左右结构中,左高右低(部首高度非位置)时,取下齐 原帖:朝、勑、宸、后(晨) 增订:两平、右小两种情况下,下齐。删去“宸”字
第三十七法:重捺者,须有伸有缩。
原解:捺重复的字,捺应有的伸展、有的收缩(化为长点)。 解释:一字多捺,只能由主笔捺出脚,其他全部收缩变化为反捺(长点) 原帖:逢、逾、聚、养(食) 更多:森、漆、黍、返、达、众、从
第三十八法:叠趯者、当或挑或驻。
原解:竖勾并列的字,竖勾应有的挑笔出锋,有的驻笔垂露。 解释:一字多钩时,左小右大、上暗下明。 原帖:赫、弥、梵、静
第三十九法:上下勾趯者,下勾明而上勾暗。
原解:上下有勾重复的字,下勾要挑出,上勾隐含不出。 解释:上下都有钩的字,下面的钩要挑出明显,上面的钩要隐含不出。 原帖:森、柔、秀、钱(秃)
第四十法:俯仰勾挑者,俯勾缩而仰勾伸。
原解:上下有勾挑相对的字,上勾应收紧,下勾应舒展。 增订: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合并。
第四十一法:上占地步者,听其上宽。
原解:上宽下窄的字,任其上部宽阔。 解释:上下结构中,上部为左右结构时,让上部宽一点以求稳。或下部不可左右伸展时 原帖:替、智、挚、聳(背) 增补一:走钢丝时的平衡杆
第四十二法:下占地步者、任其下阔。
原解:下宽旧(上?)窄的字,任其下部宽阔。 解释:上下结构中,下部有可向左右延展时,上窄而下宽,并任其下部宽阔。 原帖:衷、万(离)、聚、义(羲)
第四十三法:右占者、右不妨独占。
原解:右大左小的字,右部不妨独自丰盈。 原帖:悟、僧、壤、礼(状) 参考:参考第四法让右者; 增订:独大或独雄
第四十四法:左占者、左无嫌偏大。
原解:左大右小的字,左部不怕独自偏大。 原帖:部、都、勃、欢(勤) 参考:三法让左者 增订:左大右小的字,左部可以稍大、不可独占。
第四十五法:左右占者中宜逊。
原解:左中右三部分合成的字,左右较宽大的,中部应略狭小。 解释:左中右结构中: 1、若左右两部存在横向延展能力,中间狭小; 2、若中部不存在横向延展能力,中间狭小; 增订:内紧外松
第四十六法:中间占者中独雄。
原解:中部笔画繁密较占地位的字,中部应尽其宽大,(左右或上下部要适当收紧)。 解释:左中右或上中下结构中,中间部位笔画多的字,中间要宽大,上下或左右要收紧点把位置让出来。 原帖:胤、街、倒、潮 更多:菩、惹、蒸 增订:删去此法
第四十七法:上下占者中宜小。
原解:上中下三部分合成的字,上下较宽大的,中部应狭小。 解释:上中下结构中 1、上部或下部存在横向延展时,中间部位要小; 2、上部或下部为左右结构时,中间部位要小; 原帖:衷、靈(翼)、驚(鸳)、鹫 增订:上中下结构就两种情况,一种是常见的大部分的两头大中间小;一种是少见的横担,如兽。
第四十八法:纵勾宜曲劲。
原解:纵勾之法,折弯勾要弯曲而强劲。 解释:横折弯钩及横斜钩要有较大弧度且强劲有力。 原帖:凡、风、氣(氪)、飛(瓦) 增订:横斜钩
第四十九法:横勾贵圆隽。
原解:横勾之法,竖弯勾应圆润而俊俏。 解释:竖弯钩(浮鹅钩)中的横部要圆润俊俏,忌僵直呆板。 原帖:先、光、克、见 增订:竖弯等长的竖弯钩
第五十法:纵撇恶鼠尾。
原解:纵撇要力贯撇尾,最忌收尾象鼠尾般枯瘦无力。 解释:长撇要洒脱豪健,注意轻重、粗细变化,忌如老鼠尾巴一般细弱或从粗到细的呆板。 原帖:度、广、尘(左)、应 增订:长撇写法
第五十一法:联撇恶排牙。
原解:并列的撇要有伸缩变化,最忌排列如牙齿般死板雷同。 解释:一字多撇时,撇要有伸缩(角度、弧度、长短)变化,切忌如牙齿一般整齐划一。 原帖:友、及、复(反)、庆 增订:这条还没想的太明白,注意撇锋方向
第五十二法:三撇法,以下撇之首对上撇之腹。
原解:联三撇中,下撇的起笔对着上撇的中部(一气贯下)。 解释:三联撇中,以下撇之首对上撇之腹、下撇起笔指向上撇中间。 原帖:彤、影、廖、发(须) 注:硬笔没有那么大的入纸空间,取消此法。
第五十三法:三点法,下点提锋与上点驻笔相应。
原解:三点水中,下点的提锋与上点的驻笔处相呼应,形断意连。 原帖:法、波、流、海 注:硬笔改为“三点不可直排,形断意连,中点向左错落为佳”。 增订:下点提锋向上,不可向右侵占右侧空间
第五十四法:卜字直勿偏,对上截中间位置。
原解:卜字应正直不偏斜,其竖对准上部中间 解释:卜字要正直不偏斜,位于上部中间的下方 原帖:是、徒、起、楚 增订:是上部,不是上横
第五十五法:土字直勿偏,对下截左竖偏右。
原解:土字要正直不偏斜,其竖对准下部左竖的右侧 解释:原解要倒过来理解,因为笔顺是先写土,然后下面的竖对准土字中竖偏左一点。 原帖:者、著、诸、覩(都)
第五十六法:错综者,贵迎让穿插而恶纷纭。
原解:笔画错综复杂的字,重在笔画迎让穿插而禁忌杂乱无章。 解释:笔画繁多复杂的字,笔画之间要注意迎让穿插、合理摆布,切忌杂乱无章、毫无头绪。 原帖:蕤、壤、挚、聳(耸) 增订:错综,行笔方向纷杂多变
第五十七法:缜密者,宜布置安排而嫌挤杂。
原解:笔画缜密繁琐的字,应该疏密布置均匀,而最怕拥挤庞杂。 例字替换:馨、繁、驘、懿 注:同笔或同部首多次出现时,仍旧要考虑松紧得当 增订:密则匀之
五十八法:悬针则有风韵。
原解:竖用悬针则体现其风韵。 解释:悬针竖作为主笔时,姿态要优美。 原帖:千、中、华、荤 增订:悬针竖写法
五十九法:垂露则有骨力。
原解:竖用垂露则表现其刚劲。 解释:垂露竖要饱满而富有力量 原帖:十、芥、契(界)、断 增订:垂露竖写法,垂露必护尾
六十法:体虽宜斜而字心必正。
原解:体形虽应倾斜的字,它的重心却一定要垂直。 解释:笔画的姿态可偏斜,但重心要稳。 原帖:力、乃、多、母 增订:头、为、号、五、丑(简体)等,五丑或称为中竖倾斜以灵动
六十一法:形本自正而骨力必坚。
原解:体形本身平正的字,它的骨力一定要坚实。 解释:体型本身平正的字,(竖)要坚实有力。 原帖:王、主、止、生 增订:删去此法
六十二法:字本瘦者,其形勿短。
原解:结体本身瘦的字,体形不要低矮。 解释:结体本身瘦的字,要修长,不可矮胖。 原帖:月、自、身、贝 增订:瘦=高
六十三法:字本矮者,用笔宜肥。
原解:结体本身矮的字,笔画应该肥壮。 原帖:二、士、曰、四 增订:见总则
六十四法:盖下之法,撇捺宜均。
原解:撇捺复盖下的字,撇捺伸展要均匀。 解释:人字头、八字头的撇捺左右伸展要均匀对称。 原帖:合、舍、金、念 增订:撇捺相交点在竖中线左侧,“均”的意思是要平稳。
六十五法:趁下之势,左右相称。
原解:撇捺承上启下的字,左撇右捺要对称。 解释:撇捺在中间的字,撇捺左右伸展要均匀对称。 原帖:吞、容、密(茶)、峰(岑) 增订:删去此法或并入六十四法,将“峰”字独立,重新划分为撇捺相离、撇捺相交、撇捺交叉三种情况。唯撇捺交叉时,撇捺长度可以相等。
六十六法:虽宜肥而勿肿。
原解:笔画虽应肥壮,但不能臃肿无力。 解释:笔画少的字,笔画应该肥壮一些,但不能肿。 增订:删去此法
六十七法:虽宜瘦而勿癯。
原解:结体虽应瘦长,却不要病弱无神。 原帖:了、子、于、寸 增订:删去此法
六十八法:疏者丰之。
原解:笔画稀疏的字,其笔应粗壮使字丰满。 原帖:小、千、上、下 增订:总则
六十九法:密者匀之。
原解:笔画繁密的字,其笔画应安排使字匀称。 解释:笔画多的字,笔画细而匀称,排列精美。 原帖:?(矗)、囊、惊(驾)、鹫 增订:总则
七十法:堆叠者消纳之。
原解:相同部分重叠的字,各部之间要有伸有缩、融洽相处 原帖:森、赑(晶)、屭(飚)、叠 增订:两叠者,左小右大、上小下大;三叠者上下求稳,稳中求变
七十一法:积累者清晰之。
原解:众多笔画积累起来的字,每一笔画要写清晰,稳妥安排 原帖:丽(麝)、灵(馨)、巖(巌)、变(耀) 增订:并入密则匀之
七十二法:下画宜微长,以承右竖之末。
原解:下横应稍微长点,用来承接右竖的末尾。 解释:应为口部封口之法,字型: 1、扁平时,最后一横托起左右两竖,如图例“曰”; 2、方正时,最后一横左接右托,如图例“口”; 3、瘦长时,最后一横左右均接,如图例“因、由”; 原帖:曰、四、因、由
七十三法:末勾宜微拖,似有带下之势。
原解:末尾竖勾的勾锋稍向下拖拉,象有萦带下一字的态势。 解释:此法应是关联到字与字之间的联系,当最后一笔为竖勾时,不要向左上直接出钩,应稍向左平一些,与下一字联系起来。 原帖:于、乎、字、亭 注1:如果对细节进行细分的话,此法细分到了极致了。前文曾提过,勾拿与勾衄的出钩方法也有不同。此法从例字上来分析,竖勾中竖的长度越长,出钩越利落;竖部越短,出钩越平。 注2:在硬笔教法中,可以考虑弃用。
七十四法:辶绕中字,上略大而下略小。
原解:辶所环绕中的字,上部略大而下部略小 解释:辶的字,被绕为上下结构时,上大而下小。 原帖:造、逢、遣、遷(道) 增订:删去此法
七十五法:画长撇短者,右不宜用捺。
原解:横长撇短的字,右部不宜用捺(应化为长点) 解释:大、天作部首在左、下时,因伸展空间不足,捺需收缩变化为反捺 原帖:矣、英、莫、疾 增订:从横撇橡胶的地方开始计算,根本原因是留给捺的空间不足以出脚
七十六法:左竖不嫌短,右竖不嫌长。
原解:左竖不嫌短时,右竖尽可能长些 解释:同字内有多竖(含竖撇)时,右竖存在上下延展空间,左短而右长 原帖:行、非、师、佛 增订:删
七十七法:左竖不嫌长,右竖不嫌短。
原解:左竖不嫌长时,右竖尽可能短些 解释:同字内有多竖(含竖撇)时,若右竖不存在上下延展空间,左长而右短 原帖:性、相、偃、惬 增订:删
七十八法:宝盖之勾,如鸟之视胸乃妙。
原解:宝盖的右勾要向里收缩、出锋,象鸟低头看胸才有活力。 解释:横钩的钩锋要向左、宜小,不可侵占下方空间 原帖:宇、宗、空、宣
七十九法:排纂之画,如工之镂物乃佳。
原解:笔画排列紧密的字,要象工匠镂刻物品那样玲珑剔透才精美。 解释:笔画佩列紧密的字,每一个笔画都要认真对待、仔细书写。 原帖:群、戴、?(馨)、?(糟) 增订:并入密则匀之
八十法:亻法,右少者撇尾长;右多者撇尾短。
原解:亻部写法:右边笔画少的,撇尾稍长;右边笔画多的,撇尾稍短。 解释:单人旁的字,如果右边矮,则撇长竖短;如果右边高,则撇短竖长。 原帖:化、住、使、偃
八十一法:彳法,下撇之起对上撇之腹。
原解:彳部写法:下撇起笔露锋对准上撇中间部位。 解释:双人旁的写法是,第二撇的起笔对应第一撇的中间,并作出锋方向的变化。 原帖:行、得、复(往)、德 参考:五十一法 注:并入五十一法并前置,作为基础教法与结体教法过度之用
八十二法:木法,画右短以让右,点上下以配右。竖有小勾。
原解:木部写法:其小横应左长右短,以便避让右边笔画;右点或高或低,以配合笔画;其竖有小勾。 解释:木部写法,竖将短横一分为二,左长右短,重心偏右,并为右部留出空间。右点视实际情况调整高低位置;竖有小钩。 原帖:札、材、相、槛 增订:右侧平齐、左侧参差
八十三法:忄法,右点或点或横或直,迎让右画。
原解:忄部写法:右点可化为小竖、小横,视和右边笔画穿插或避让而定。 解释:忄部宜狭以让右、右独大,右点不可死板地与左点等高,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改变位置、大小、形态。 原帖:性、悟、恒、情
八十四法:礻法,上点多如小横。
原解:礻部写法,上点多化为小横。 原帖:祖、福、祗、禅 增订:示
八十五法:扌法,竖微细,画左长以冒下。
原解:扌部写法:其竖中间稍细;小横左边略长,应能覆盖住下勾。 解释:扌部写法: 1、竖宜微细,并有轻重粗细之变以显腰身挺拔之姿; 2、参考八十二法; 3、右侧平齐、左侧参差 4、竖钩之钩需收缩,微微探出即可。 原帖:挂、持、探、插
八十六法:右阝阔而长以配左,竖多悬针。
原解:右阝部应阔长一点,以便配合左边;其竖多用悬针。 解释: 1、左昂右低以错落 2、稍宽阔,似与左部平均,实则略窄 3、了部高度大于竖的一半 4、竖多用悬针以体现风韵与延展性 原帖:部、都、郎、邪 增订:并入左昂右低
八十七法:左阝宜狭以让右,竖必垂露。
原解:左阝部应狭窄一些,一遍避让右边;其竖一定用垂露。 解释:左阝宜狭以让右、右独大。了部小巧如人面朝右,视线微微上扬乃妙。忌垂首低眉。竖必须用垂露以截止空间。 原帖:陈、降、附、阶 参考:第四法
八十八法:訁法,上画左长,中二画上短下长。
原解:訁部写法:上面横画要左长,中间两横要上短下长。 解释: 1、訁法,重心向右靠。点偏右位于口部右竖之上。第一横左长右短最长,第二横最短第三横略长; 2、讠,点在竖之正上,横平短竖直长提出锋; 3、讠,点在竖之正上,横平短右高则竖直长偏左下提出锋。 原帖:许、计、诸、谓 注:参考八十二法
八十九法:纟法,上撇短,下撇长。上点如撇有带下之势。
原解:纟部写法,上撇要短,下撇要长;上点要象短撇一样有带下的笔锋。 解释:纟部写法: 1、繁体:第一撇短、第二撇略长,上点化短撇以带出下三点; 2、简体:第一撇最短、第二撇略长、第三撇最长,下三点化作斜提与前二撇平行。 3、右侧平齐、左侧参差 原帖:经、绝、绢、缅怀
九十法:女法,挑左以冒下,撇尾宜用长。
原解:女部写法:横化为挑,其左边要覆盖住下撇,撇尾应舒展。 解释:女部写法: 1、横化为平提,提尾不过撇 2、撇起笔高于折,与首撇平行,尾部舒展不过提 3、右侧平齐、左侧参差 原帖:如、妙、姓、娠
九十一法:艹法,两小画向上忌平,有冒下之势。
原解:艹部写法:两小横都要向上,但忌讳如“一”字写平,它有覆盖下面的态势。 解释:艹部写法: 1、繁体:两小横均做上扬姿态并作行笔方向变化,不可如“一字”平写;有冒下之势 2、简体:左竖垂露略低尾向右倾;右竖化小撇起笔稍高;有冒下之势 原帖:花、芥、英、荷
九十二法:門法,左斜右正,左低右昂。
原解:門部写法:左边向右上倾斜,右边端正;左边稍低,右边稍高。 解释: 1、繁体:如原解; 2、简体:左竖垂露微短、右竖微长,点在门外左上。 原帖:门、问、开(问)、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