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败给曹操的两步败招
袁绍败给曹操的真正原因,第一是把献帝让给了曹操,第二不帮刘备打曹操——
袁绍从初平元年主持讨伐董卓的同盟之时开始,直到建交五年在官渡被曹操击败之时,是全中国最有力量、最能号召的一个军政领袖。在官渡战败以后,他的四个州地盘依然掌握在手,比起曹操的兖、豫、徐三个州仍要大些。在名义上,他也不比曹操低:他是大将军、司隶校尉,兼冀州牧(加上他大儿子袁谭所领的青州,二儿子袁熙所领的幽州,与外甥高幹所领的并州),而曹操至少在名义上只不过是“行车骑将军”,兼司空而已(虽则曹操在事实上也控制了徐州与兖州、豫州,及整个的许县朝廷)。袁绍的兵、军粮、财力,也一向是超过了曹操所有。由于祖先与伯父、父亲,都做过三公级的最高官吏,中国到处都有袁家的门生故吏,他本人也极会交明友(最好的朋友包括张邈、伍琼、许攸、何颙),这也不是曹操所能比得上的。总之,他倘若早一点向曹操摊牌,胜利应该是属于他的一方。
他的最大失策,是坐视曹操把献帝从洛阳接往许县,给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机会。他的一名部下,原任冀州“骑都尉”的沮授,早就劝他抢先,把献帝从洛阳迎到邺县,他却听了郭图与淳于琼两人的话,顾虑到有了献帝在身边,就不能不遇事请旨,“从之则权轻,违之则拒命”,反而不太方便(曹操后来却感觉到有了献帝在身边,没有一点不方便)。
平情而论,在建安元年曹操迎接献帝的时候,虽未必赤心忠于汉室,却至少是十分尊重汉室的。曹操当时给全国人士的印象,是既忠且勇;而袁绍是只知扩充自己地盘,对君父的安危漠然无动于衷的小人。
曹操在许县重建汉朝的朝廷(也替献帝建筑了宫殿,供应了宫中的开销),使得全中国的人民与官吏耳目一新。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任命袁绍为三公级的“太尉”,任命自己为“大将军”。袁绍不肯接受,因为太尉的地位是在大将军之下(在东汉窦宪之后确是如此;西汉太尉与丞相、御史大夫是在大将军之上)。
曹操有修养,识时务,知道打袁绍还不是时候,便特别客气,以“大将军”的名位让给袁绍,而自降为“行车骑将军”(代理性质的车骑将军)。实权,曹操当然不肯放弃;“司隶校尉、录尚书事”可以不再担任,换上一个“司空、录尚书事”,不仅实权差不多,而且名义上升为三公之一。
为什么曹操不再做司隶校尉?可能也是由于袁绍反对。袁绍在灵帝末年便当了这个司隶校尉的官;其后在初平元年,因为反对董卓,或是怕董卓,而离开洛阳出走,把“节”挂在洛阳的“上东门”(东边靠北的一个城门),等于是正式辞去了本兼各职。然而,到了冀州,他却仍旧自称“司隶校尉”,以这个名义号召各州、各郡的官吏,申讨董卓(董卓所主持的朝廷,为了安抚他,发表他为勃海郡太守,他也照样就职,当起司隶校尉兼勃海太守来。一面申讨董卓,一面做董卓所间接任命的官,真是怎么说也说不通)。
从建安元年到建安五年的春天,曹操、袁绍二人不曾交手。曹操忙于创建许县的新朝廷,打张绣、打吕布、打袁术;袁绍忙于消灭公孙瓒,吞并幽州、青州、并州。
袁绍虽则以多谋寡断著名,却也晓得他自己与曹操两雄下能并立。于是,在灭了公孙瓒以后不久,他就调齐了一万匹马、十万名兵士,准备一举而渡过当时的黄河,冲到许县,把献帝抢来,安置在自己的邺县。
曹操赶紧凑了若干兵马,进驻于(中牟之东的)官渡,等侯袁绍大兵渡河,一决雌雄。
这时候,董承的倒曹阴谋突然暴露,董承及其在许县的同谋者都被逮捕、灭族。刘备在徐州也就杀了曹操的徐州刺史车胄,对曹操翻脸。
曹操决定,暂时不理会意绍,先解决了刘备再说。有人劝他不可如此,万一他在打刘备的时候,袁绍渡河来央攻,岂不两面受敌?曹操说,“不要紧。袁绍不会决定得那么快。倘若我先打袁绍,那刘备倒是很可能从后面来对我夹攻的。”曹操的判断,果然没有错。他去打刘备的时候,一直打到刘备离开徐州,打到俘虏了关羽,袁绍均不曾动。
袁绍的左右,也未尝没有人才,例如田丰。田丰曾经向袁绍建议,说:“和你争天下的是曹操。曹操现在到东边去打刘备了。刘备不是很短时间可以击溃的,所以曹操要被刘备拖住在那里。你何不领大军袭击曹操的后方,一去就可以成功。这是很难得的机会;用兵,就要抓住机会。”
袁绍说:“你的意见很对。不过,我的小儿子有病,我一时不能离开家。”田丰气得用拐杖打地下,说:“唉,大事已去!”等到刘备被曹操击溃以后,田丰劝袁绍不可轻易行动。因为,曹操已无后顾之忧。田丰的新建议是:固守黄河北岸的四个州,“外结英雄,内修农战,培养实力。同时,不让曹操培养实力,用少数的精兵渡河,骚扰曹操治下的各州各郡,时而击左,时而击右,叫曹操的兵疲于奔命,叫曹操治下的人民不能安于所业。我未劳而彼已困,不到三年,就可以把曹操消灭。”
袁绍不仅不接受田丰的这一次的建议,而且叫人把他拖下去,加了手铐脚镣,关在牢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