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起爱心路上的坚持,你们悄然离开,我在迷茫中坚守等待你们

那时2014年,我还在小雨点团队的时候,当时我负责小雨点的文字编写和图片收集等工作。有一次小雨点爱心团队组织要去会宁孙去村做一次爱心活动,志愿者海路和平安人生参与负责物资发放,我负责写资料和报道这次活动。这次活动圆满和谐,从此我和这俩爱心志愿者交往密切,后来发现他们做的很好。再后来,这几年没有看到他们爱心路上的踪影了。

这几年在家乡爱心接力路上,我跟踪记录了很多感人故事和消息,得到大家关注和支持。有许多人和事慢慢都淡忘了,唯独这俩人还记忆优新。

网名平安人生是一位当时在会宁乡下做馒头的生意的王彦胜,后天他慢慢退出爱心群,现在不知道他在干啥了,对他我一直很怀念的,会宁爱心路上的一位好人。海路对我的影响也很好,现在好像也退出爱心群,做烟酒批发生意了,在我的意念中像平安人生,海路这样的年轻人没有做一线志愿者很适合,但现在他们都逐渐退出,也是家乡爱心路上的一大损失。

这次活动我是这样写的消息:《小雨点动态》7月14日的黄土高原会宁,骄阳是火,会宁山沟卯梁到处呈现出一片夏收的繁忙景象,火辣辣的太阳炙烤得乡下农民不敢出门,要一出门赶紧往阴凉处钻去。

  中午时刻,储存小雨点爱心物资的仓库门前一辆三轮车正在装物资,在柴门乡孙去村支书,主任的配合帮助下,下午志愿者海路(网名)和平安人生(网名)要亲自送爱心物资和学生用品到孙去村的父老乡亲和孩子们手中去。(2014年7月15日,编辑报道小雨点张德强)


午饭后,一场爱心物资发放活动在孙去村一户农民家门口院子进行。

我及时发出图片和消息到我的QQ平台,看到这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和老家人拿到爱心物资的图片,远在陇东学院上大学紫谨藤(网名),很高兴的留言说;“感谢小雨点给我们孙去村的爱心募捐物资”。紫谨藤看到爱心人去他的家乡太激动,感慨颇多,思念家乡于是写了一篇的“ 怀念我的家乡孙去”给我发过来,他是这样写的:

离开家乡,出门在外,在陇东学院上学的这两年间,我还是很怀念我的家乡孙去的,我的家就坐落在黄土高坡上的柴门乡孙去村,距离县城二十多公里,这里村庄遍布于每个山头角落,十年九旱,水窖蓄水已经成为这里的代名词,我们村原属于王家庙乡,这个乡镇已从人们的记忆中淡淡消失,为了整合乡镇,我们在几年前合并到了柴门乡,如果你要来我家从县城出发沿着盘沿的山路行车十二公里,就到了生我养我的——孙去村,我的童年在这个山沟里留下了酸甜苦辣的故事,回想小学的六年里,小米馍馍伴随着我童年的成长,偶尔的一次白面馍馍,或是一毛钱的冰棍,足以让我们兴奋半天。六一儿童节的一双白球鞋,白衬衣得要我们半年的等待,这里一百多户的人家,家家有个盼头就是“再穷也不能穷孩子”只有读书,娃娃们才能走出大山的思想在他们心里根深蒂固,所以很是欣慰我们村庄基本上没有辍学的孩子,也没有男尊女卑的偏见,孩子都或多或少的接受了教育,算是响应了国家的九年义务教育吧,记得那时的我因拖欠二三十元的书费,在墙角哭过鼻子,幼小的自尊心也算是一次小小的创伤吧,难熬的是冬天,似乎儿时的冬特别的刺骨,晚上劈好第二天学校生炉子的柴火,第二天抱着一捆柴火赶去生炉子,到学校的路总是那么的漫长,雪渣子打在脸上刺骨的痛,脚冻伤了,天气一暖和后脚上的那个痒,没有经历过的人就不知其难受滋味。

呵呵 ,还是不再说了,说多了都是眼泪,但我的童年就是在孙去成长起来的。孩子读书苦了父母,十年九旱,靠天吃饭的村名,只好一人出去打工,一人留在家里供孩子读书,男丁们都打工去了,女人们干起了男人干的活,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放学后我们放羊,在羊群里完成作业,我们给牲口拔草,帮母亲烧火做饭,晚上灯光下在母亲纳鞋底的陪伴下完成作业,因为烙印深刻才会有记忆清晰。

虽然我的小学已经不存在了,孙去当时一百多人的小学到全六年级时不到三十人,学校到最后的撤离,孙去乡村也孤独了起来,不在有儿时的那么热闹,不在有傍晚时分炊烟袅袅的乡村景象,县城的陪读热潮,孤独了乡村,拥挤在城市的边缘,生活的那么艰难,不是为了当城里人,而是为了孩子读书,一家几口人挤在一间出租屋里,边给孩子做饭边打工,我们的村庄七八十岁的老人留守,大片的土地野草疯长,刀耕火种的村民,迫于压力别无选择,这是我的村庄---孙去,也是我们城市的一个缩影。走出大山的孩子们,都怀有家乡情,我们奔波于全国各大城市,有干的好的,也有生活的很拮据的,但他们都在为爱心奔波,走出大山的孩子深知家乡父老的生活之艰苦,尽自己的力量回馈着家乡,让我们很是感动,你们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呐喊,筹集物资,涌现出一大批爱心人士,相信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十分感谢小雨点为爱心忙碌奔跑的所有友友吧!

2年多时间过去了,又一个寒冬来临,现在回忆起爱心路上走散的那些人,那些事很是怀念他们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