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78篇:读文随笔∣导学案不要“剧透”
导学案不要“剧透”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一线教师最反感的一件事,估计就是写教案。学校管理者认为教师写教案是天经地义的,是可以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而教师则认为写教案完全是一种形式主义,备课充分,课件精心制作,教学效果好,那干嘛一定要去写教案呢?有时候只是迫于领导检查,才不得不违心地写。不过也有学校不再强制教师写“教案”,而是要求教师写“学案”。一字之差,似乎寓示着某种教学方式的转变。我个人认为,比起写教案来,写学案是一种进步。前者往往是应付检查的,是给管理者看的,而学案不同,是要印发给学生的,至少不能马虎应对。有的学校就是利用学案,促进了中下程度学生语文成绩的提升。当然,从专业发展的角度看,我更鼓励教师写教学设计。
学案,也被称为“导学案”,现在兴起的“前置性学习”,其实是导学案的另一种变形。学案的存在,主要作用是预习,对所学内容进行先期学习,发现问题,以待教师上课时进行讲解。从教学论的角度看,这是符合教育规律的。不过对于语文阅读课文而言,很多导学案存在着不少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教师在导学案中提出了问题,学生只能被动地回答,导学案沦为了沦为了试题训练;教师在导学案中将有关课文的内容包括背景、主题等和盘托出,学生对文本没有了新鲜感,阅读理解能力得不到有效的训练。《语文教学通讯》(B刊)2021年第4期发表了沧县教育局教研室于世龙老师的一篇文章《是“热身”,不是“剧透”!——也谈导学案和前置性学习》,我对文章的观点是比较认可的。在作者看来,使用导学案或进行前置性学习,都是为了实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先“学”,进而落实教师课堂上的后“教”,必须处理好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之间的关系。
首先,针对课文阅读的导学案应该以学生的问题及思考为主。这里的“问题”,不是教师根据中考试题或课后习题提出来的需要学生回答的问题,而是学生在阅读文本过程中出现的障碍,例如哪个句子读不明白,哪个词语读不好等。也就是说,问题的提出者不应该是教师,而是学生。从这个角度看,导学案对了解学情也有重要的作用。学情是一节课的教学起点,课堂教学应针对学生的问题,结合课程标准和教材导向确定教学目标。可惜的是,现在的导学案越来越精细,从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到每个段落中出现的重点句子的赏析,再到文章的艺术手法等,导学案无所不包,甚至最后还有复习检测试题。我们可以想象一下,面对这样的导学案,学生根本不需要用心去解读文本,只需要机械地按照教师的指引,一步一步完成题目即可。当然,以学生的问题为主,并不意味着完全排除教师的作用。教师的阅读能力高于学生,阅读经验也比较丰富,对文本的理解也会更为透彻。站在教师的角度,抓住文本的关键处提出问题,也是很有必要的,只是不要把这种问题“试题化”。
其次,导学案不能是“知识荟萃”,还应该包括阅读方法、阅读策略、价值观养成等内容。我见过的导学案,依然是以知识为主。即使是对课文的理解,也离不开字词、语法、修辞、表现手法等固定知识,真正能够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和策略等内容,在导学案中是很少出现的。导学的结果,学习的还是静态的知识。正如作者所说,目前广泛使用的导学案和前置性学习单,设计意图和重点明显是在引导学生获取知识上,而十分轻视甚至完全无视学生习得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关注点很少在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上。如果导学案仅仅是获取知识,那就失去了“导学”的价值。还有的导学案从头到尾就是对课文进行分析,每一段讲了什么内容,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没有进一步梳理总结出相应的阅读方法和策略,没有形成一定的程序性知识或策略性知识。学生学习的对象依然是课文,而不是读懂课文的的方法策略。
作者在文中提供了一份关于《中国石拱桥》的导学案,是按照自主分析、合作分析、探究质疑的板块安排的。自主分析就是给学生自主思考、理解文本的机会,能够从阅读困惑处提出相应的问题。例如看到题目“中国石拱桥”,你想从文中了解到哪些关于“中国石拱桥”的知识?用提问题的方式写下来,越多越好。合作分析,指的是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整理,并尝试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例如整体小组内所提问题,合并相同问题,保留多样问题。如果向读者解释你们组提出的关于《中国石拱桥》的所有问题,你会如何安排说明顺序并说明理由?探究质疑,自然就是针对文本的关键点进行探究。作者提出了两个问题:1.你们针对“中国石拱桥”提出的问题,作者是否都给予了说明?文章有没有需要完善的地方?2.你们是按照你们预想的顺序进行说明的吗?如果不是,与你们的预想有何异同?合理性又在哪里?当然,作者提供的只是一份“导学简案”,很多问题尚未充分展开,导学案的要素和内容尚有不完善之处。但至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方向,即注重学生在导学案制作中的主体地位,不要把导学案变成了知识清单、复习试题。
在作者看来,优秀的导学案和前置性学习单更加强前置性学习的过程性,突出目标选定、探究计划、学习过程等,不追求杰伦的获得,更注重为课堂教学“热身”,“学”是在为“教”蓄力。确实如此,导学案和教案不同,而且应避开“教材全解”“练习册”上的相关内容。不过遗憾的是,都为导学案没有进行过专门的研究,对导学案的作用也没有进行过实际的调查,只是注意到了目前很多导学案中出现的问题。不过凭借直觉,我感觉到导学案的作用在于学生在上课之前就对文本进行充分的解读,初步梳理出一些阅读的方法和策略,积累一定的阅读经验。然后带着这些学习成果走进课堂,在和教师一道走进文本,继续丰富自己的阅读经验,积累和掌握更多的阅读方法和策略,这样更有助于提升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