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渐消失的年味儿

很多人都感慨,如今过年,这年味儿是越来越淡,远没有过去欢天喜地的浓厚氛围。有说法,将淡去的年味儿归咎于年俗的简化,比如辞旧迎新,拜神祭祖,鞭炮齐鸣,锣鼓喧天等场面,在如今一二线城市可能不再常见。年俗的简化冲淡了过去浓厚的过年氛围,从而导致年味越来越淡。
上述说法在理,中国自辛亥革命引入公历计法,就逐渐冲击着传统理念。春节如今虽然依旧是中国人最重视的节日,但年俗不断简化,甚至遗忘,客观上确实说明春节等传统节日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们一丝不苟的对待。
不过这不是决定性因素,真正导致年味儿寡淡,是社会的工业化进程。
过去,中国的文化几乎等同于农耕文化,特点是自食其力,但缺乏跨平台的协作和创新。面对外来风险(比如天灾、侵略),应对方式主要靠自己,以及与自己的家庭共同承担。所以,中国人骨子里就明白努力奋斗的道理,并且极其重视家庭、宗族的纽带。
传统农业社会,一个普通人的社会关系约等于血缘关系+狐朋狗友,其中以家庭血缘关系最为重要。面对不可避免的天灾,以及古代朝廷高阶暴力虽迟但到的失衡,导致家庭面临大自然以及外部侵略的危险,手足之情体现在一家子人拥有几乎全部共同利益,注定会携手抵御外来势力入侵,共同维护家族的安全。
也就是说,农耕思维里,家族成员利益与思维高度集中,自食其力的方式也近乎趋同。且在外部社会环境比较险恶的背景之下(时常改朝换代,朝廷高阶暴力覆盖到的社会角落十分有限,甚至高阶暴力时不时被取代),需要整个家庭成员拧成一股绳,共同抵御外来风险。
而现如今,国家已进入城市工业化社会,人们的思想认知相比传统农耕思维,有了根本性的改变。传统农业劳动,被不断进步的科技取代,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身处工业化时代的我们,技术爆炸带来了生产力大幅提升,不仅粮食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同时整个社会经济也飞速发展。现代分工体系下,每个人创造的价值远大于其消耗的资源,即“人口不再成为限制资源不够分的因素”。
更重要的,随着新中国不断发展,更高效的高阶暴力压制住了基层暴力,使得社会的暴力总值被压低到了一个可控的程度。并且随着基建、互联网等普及,各行各业如雨后春笋,城市化解决了广大适龄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同时社会逐步进化出更广泛的信用体系。如此,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关系终于跳出了传统农耕时代血缘的限制,不再只能跟着家族一起划船共进退。
工业化时代,以及安全的环境,人们的相识、相知,基本基于相近的认知。这种认知,在范围上彻底打破家庭与宗族的框架限制。在此情况下,人们的利益诉求,也远远跳出只求自保等最低层温饱需求,开始有了更多美好想法。故,手足之间的协作不再必须,除非依然有向往美好生活的共同利益与诉求。但现实情况是,家庭各成员的共同利益在复杂的现代社会越来越微不足道。
行业在发展,社会在变迁,但趋利避害的本质永远不会变。只不过现代社会,趋的“利”变得五花八门,也越来越高级,越来越美好;避的“害”,因社会的稳固和谐而几乎没有了保命的压力。在此情况之下,一个家族里的老人与年轻人,以及年轻人与年轻人之间,皆因思维理念的不同,经历学识的差异,利益冲突的分歧,手足、血缘之间的共同语言必然越来越少。
比如老家长辈们七嘴八舌催婚催生,体现出老人骨子里依旧是添壮丁共同守护家族的农耕思想。比如长辈们重男轻女,也是因为女性终究会嫁出去给别人家添壮丁,所以手足之情更多体现于男性家族成员间。这些农耕思维,与长期工作生活在城市,参与社会工业化进程的年轻人显得格格不入。年轻人不愿意禁锢于血缘,因为利益诉求南辕北辙。
回到春节年味这个话题,除旧布新、拜神祭祖、驱邪攘灾、祈求丰年等仪式现如今在大城市里一简再简,归根究底是越来越多的人思维理念从传统农耕步入现代工业,加之利益诉求的改变,导致年味逐渐从过去一丝不苟的各项仪式,简化成了回家吃顿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