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商所黄大豆2号政策调整 能否拿回大豆定价权

我国目前每年大豆进口数量已经突破8000万吨,其规模是国产大豆产量的5-6倍,占世界大豆贸易总量的70%左右,是全球第一大大豆消费国,然而,在当前的贸易规则下,我国大豆进口的定价机制却在美国CBOT。

也就是说,我们要购买国际大豆,参考的价格标准是美国CBOT市场,大豆定价权缺失一直是国内油脂油料行业的一大心病。

日前,国家质检总局下发了试行进口大豆期货交割检验检疫监管改革措施,修订了原《进口大豆期货交割检验检疫监督管理要求》,此项改革措施的推出,将在政策层面为黄大豆2号期货活跃奠定坚实基础,为企业在交割时提供便利条件、开辟“绿色通道”,使企业能够在有效监管下灵活地参与进口大豆的期货交割,更好满足其大豆保值需求,进而增强国内企业在大豆国际市场的话语权。

行业人士认为,根据政策调整和优化的效果,将助力于形成大豆国际贸易的“中国价格”的市场基础,以“中国价格”为销区价格将更贴近于中国企业的避险需求。

不过,粮油关注小编在这里再说两句。

我国黄大豆2号期货合约于2004年12月22日已经推出,是转基因大豆为标物的期货品种,而这个期货品种的设立正是对应当时的大豆风波事件,目的便是帮助国内企业规避大豆进口风险。

但实际情况却并不乐观。

这里面的原因比较多。比如在全球市场,粮油食品并非像快消品那样是买方市场,能够提供出口的国家和相关企业都非常集中,这个市场依然是由卖方说了算。

当然更多的原因还是我们市场本身发展所带来的一些问题。

比如,相关期货交割品种不完善,相关标准与国际通行标准不一致(很难说中国特色到底是好是坏), 加上市场监管的易变性,导致企业很难在国内市场完成一整套的风险规避操作。

就目前的国内期货市场而言,虽然上市品种在不断完善,交易规模持续扩大,并且采用的是先进的电子化交易,同时部分品种还开通了夜盘,但与CBOT这样的期货市场相比,投机气氛过重,企业参与度不高。

无可厚非,这几年国内三大商品交易所都在想方设法的活跃期货市场,以期能给发现价格,给市场带来指引,但在便利的同时,更需要强大的风控支持,否则,市场越是开放,不但不能对实体经济带来好处,反而会陷入价格暴涨暴跌的源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