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岁再读余华>
读的过程里会有一种心痛,几度觉得心被堵住的感受一样。
19岁的那个自己,第一次见到这本书,那个时候的自己还没有习惯看电子书,我至今记得那个时候的自己,在书的第一页写下的一句话,送给了当时的自己,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如今再读这这句话,才明白活着只是活着的本身这句话的意义。人生是有缩影的,书里别人的缩影和电影里构建的情景,有时候是如此的如出一辙,19岁的时候你觉得天大的事情,转眼现在来看,你只觉得它应该或者是你人生必须经历的事情一样,人生中有些事情的出现,是来让你成熟和成长的,如果没有之前的种种,你也不可能构建现在的自己。
你对自我的审视才有可能带着成熟的思维模式,没有永恒的存在的事物,我们终极一身都在不断拥有和不断逝去的过程里来回挣扎和沸腾,你从拥有呼吸拥有生命拥有父母拥有爱人,你从失去父母失去爱人失去生命失去呼吸,这一个轮回里,最后只剩下福贵一个人,和一头与他同名的牛作伴,其中寓意深远,颇有些孑然一身的萧瑟。夕阳的余晖里,已然垂暮的老人驾着牛渐远,沙哑的歌声在土地的尽头缓缓升起——“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余华说,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了除活着以外的一切事物而活着。我相信是时间创造了诞生和死亡,创造了幸福和痛苦,创造了平静和动荡,创造了记忆和感受,创造了理解和想象,最后创造了故事和神奇。我想《活着》是关于一个人一生的故事,因此它也表达了时间的漫长和时间的短暂,表达了时间的动荡和时间的宁静。对一个人而言,在时间与命运的尽头,还有一个朋友,名叫死亡。也许,要了解命运和时间,还应当了解死亡?生命的本质原本就是不断改变、成长和衰退的过程,生命中来来往往的人,本只能陪彼此一程,或长或短。但无论长短,都只有用心陪伴方不枉同行一程。
余华说人当与命运成为朋友,其实也许同样可以将死亡当做“永远的伴侣”或“最忠实的朋友”(如同《少有人走的路》(The road less traveled)所言)人生苦短,爱的时间有限,值得我们好好珍惜与把握,这或许是另一个可以让我们更易与命运及时间相处的方式,爱,且请深爱,只因,韶华不再。昨天傍晚,我给自己包里放了一卷糖,我跟自己说,当你觉得苦或者生活不够甜的时候,吃一颗。
赞 (0)